佛陀以一般動物為對象所制的不殺生戒,指的是無意義的「虐殺」。
俗人在生活中能做到多少程度的戒律,是個人的學習問題,俗人沒有「比丘或比丘尼」這個學習資格,所以也沒有論戒罪的資格,能做到多少,端看個人的學習意願。
不能兩全的戒律
耐心禁殺一段時間,就會慢慢有所體會了。平時家裡總要清掃,持守不殺戒的人,並不會因為持戒就不打掃環境,譬如,就像僧人如果不小心碰撞到女性的時候,因為根本就沒那個意思,當然也就不會放在心上。透過長期的練習,戒殺的習慣已經完全浸透心意,所以打掃的時候,就算因此有生物死亡,也不會在意,因為一點殺意都沒有,不過,遇上這種狀況,如果不是很瞭解的人,就會覺得有意見。相信只要是一樣長期持守不殺生戒行的法友應該都會瞭解。透過戒行的訓練與持守,長期下來真的可以消除殺意,因為就沒有那種看到生物就想殺害的習慣,可是,回想過往,相對比較之下,就會覺得很奇怪:「以前怎會那樣做?」yangzaming1 寫: 謝謝版大的指導,就如同版大說的那是飲食的態度,但這個例子如果實際
發生了的話怎辨?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是為了私心而打死了螞蟻,蟑螂,算殺生但要懺悔嗎?(如果要的話,可能都在懺悔中,一直以來的疑問)末學對戒還不是釐的很清楚,可否版大說一下那有比較清楚的說"戒"和"制戒的原因"這種書還是網站,謝謝
- yangzaming1
- 文章: 116
- 註冊時間: 2007-05-18, 08:00
希拉版主,末學是自覺本身平常是毫無殺害生物的心意,連螞蟻都是,但peacecila 寫:如果平時就有殺害生物的心意傾向與習慣,就算不打掃的時候,只要是一看到就會想「除之為快」,如果能以打掃環境為理由,趁機一舉殺滅,當然就會更覺得樂意。但事實上,打掃就只是打掃,目的是整潔環境而不是為了殺生。如果不練習持守戒行的話,不持戒者面對某些狀況時,心態與想法上會有點「本末倒置」,日後直至戒行有所領悟了,才會「恍然大悟」。
只要是侵犯到我或我的房間就會產生威脅感而(除之為快),以打掃為由也好
畢竟殺意已起。
當然啦!也有法友說我們不是出家人,能持多少算多少,這我了解。但只是
想了解那如果是出家人也是會以清理環境除掉一些害蟲嗎?
末學以我的想法來答開版法友的問題,我會和羊拚意志力,等牠死了在吃牠
我要活,羊也想活啊!我所自舉的父母和孩子在沙漠中的例子來講,誰先死
了就讓可活的人吃,讓可活的人可活,死的人也算佈施自已的肉身不是嗎?
我看過一個很讓個人感動的事,也是末學後來不養動物的原因,之前養了一
對黃金鼠,但放假三天出去玩,食物放不夠,結果呢?男的讓女的吃,那時
我不知牠們有那種習性,但當下我不會覺的女的很殘忍,只是覺的男的更
偉大,所以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和解答。
不知和戒有無相違,請各位指教了。
抱歉插一下題外話,末學因之前對黃金鼠及其他倉鼠類的知識有一段時間的接觸,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建議。yangzaming1 寫:我看過一個很讓個人感動的事,也是末學後來不養動物的原因,之前養了一對黃金鼠,但放假三天出去玩,食物放不夠,結果呢?男的讓女的吃,那時我不知牠們有那種習性,但當下我不會覺的女的很殘忍,只是覺的男的更偉大,所以我會有這樣的想法和解答。
法友若了解黃金鼠的習性可能就不會那麼感動了,因為黃金鼠是倉鼠類中獨居性領域性最強的,除非是發情期那幾天,不然只要將二隻關在一籠,不管是公公、公母、母母,都很可能第二天的時候只剩一隻活著,另一隻通常只剩皮,即使食物充足也是如此,若食物不足的話就更不用說了。
黃金鼠和大部份倉鼠一樣都是母系為主的社會,所以若要繁殖配對的話,只能在發情期時將母鼠放入公鼠的籠子,絕不可將公鼠放入母鼠籠子,不然很可能公鼠隔天又會只剩一層皮。
末學想請大家幫忙的是家中若有小朋友想養倉鼠的話,務必先上網充份認識倉鼠的習性再決定是否要養,因末學見過數不清的案例都是小朋友在夜市看到倉鼠很可愛就買回家養,而且都是買公母一對的養,通常不用多久倉鼠就開始子生孫,孫又生孫....,結果通常不是母吃子就是子吃子,數量一多小朋友和家長都會慌張的送人或野放棄養製造更多的問題,讓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悲慘的死亡,所以若想養倉鼠或其他寵物的話都務必請先三思,有了相關知識評估自身能力及環境都許可後再飼養,才能讓寵物們得到最好的照顧和關愛。
抱歉離題了,請版主和各位法友見諒。
.......願大家平安法喜,日日精進......
有人去看中醫,那位醫師一把完脈就問:「平時是不是常常覺得呼吸不順暢?」病人回說:「沒有。」病人此時突然不自覺地做了一個急速呼吸的動作。醫師立刻說:「這就是啊!」yangzaming1 寫: 末學是自覺本身平常是毫無殺害生物的心意,連螞蟻都是,但只要是侵犯到我或我的房間就會產生威脅感而(除之為快),以打掃為由也好畢竟殺意已起。
北傳僧團學戒一向就不甚了了,這跟當初佛教傳來的時候,戒律沒有同一時間傳來也有點關係,僧團對戒律不甚了了,當然,在家居士的情況就更糟糕。譬如,以這個論題「比丘與羊同困一洞」來說,一位對戒律有所領悟的比丘並不存在著難以兩全的問題,因為他完全沒有殺意,所以不會想到要殺那頭羊來充饑,因為沒有殺意的人實在無法殺生,即使因為肚子極餓,甚至會餓死。一般沒有受過戒律訓練的人無法瞭解這種事情,所以才會問出這種自己覺得會造成兩難的問題。
舉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雖然很窮很餓,大致上一般人都不會想到要去搶劫,可是有些人就會,不會這樣想、這樣做的人,就會覺得很奇怪:「他們怎麼會這麼做?」另外,一般人就算再怎麼餓,也不會想到去殺害隔壁鄰居烤來吃,可是,有殺意的人,就算有東西吃,照樣也會這麼做,他們會恨不得殺了隔壁鄰居吃掉,這種事還有社會案例。
居士戒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由於當初居士戒只是講了一個大原則,不像僧侶長時間跟佛陀相處,所以有很多機會可以向佛陀請教戒律的施行細則。當初我們遇到了一位很瞭解如何學習戒律的指導老師,他教我們分辨居士戒與比丘戒的差別,但訓練上卻套用比丘戒的判斷模式,這種模式讓戒律變得明確,很清楚瞭解每一條戒律訓練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最後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听师父讲,注疏上说佛陀讲的“我的弟子们即使有生命之因也不违越。” 此处的弟子们是指圣弟子们,即是四双八对。
这就好理解了。
所以,在下的感觉是,如果该比丘是初果以上的圣者,那他是绝不会杀生取食的。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初果以上的圣者对佛法僧有unshakable的faith,这种faith是高于生命的,所以佛陀制定的戒律绝不会违越,即使有“生命之因”。第二,初果以上的圣者对于生死已不像普通人那么看重了。他们或多或少已经看到和体会到了涅磐——不死之地。而且初果以上的圣者只会在人天中流转,最多只有七次。所以他们的确没有什么可怕死的。
所以,大家可以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求道之心以及对佛法僧的faith是否已经超越了生死。
大家从经典中可以看出,佛陀时代的人对佛陀和佛法的信仰是绝对不含糊的,舍身取义的大有人在。“见法即见佛,见佛即见法。”大家都很熟悉上半句,可是不要忘了下半句。亲见佛陀(法的化身)所产生的对法的信心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在佛陀入灭2500年后的今天,在伪经充斥的现在,要产生出对佛法僧unshakable的和超越生命的信仰,是确实不容易的。
个人见解,若有错误,请不吝赐教。
这就好理解了。
所以,在下的感觉是,如果该比丘是初果以上的圣者,那他是绝不会杀生取食的。个人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初果以上的圣者对佛法僧有unshakable的faith,这种faith是高于生命的,所以佛陀制定的戒律绝不会违越,即使有“生命之因”。第二,初果以上的圣者对于生死已不像普通人那么看重了。他们或多或少已经看到和体会到了涅磐——不死之地。而且初果以上的圣者只会在人天中流转,最多只有七次。所以他们的确没有什么可怕死的。
所以,大家可以自己检查一下自己的求道之心以及对佛法僧的faith是否已经超越了生死。
大家从经典中可以看出,佛陀时代的人对佛陀和佛法的信仰是绝对不含糊的,舍身取义的大有人在。“见法即见佛,见佛即见法。”大家都很熟悉上半句,可是不要忘了下半句。亲见佛陀(法的化身)所产生的对法的信心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在佛陀入灭2500年后的今天,在伪经充斥的现在,要产生出对佛法僧unshakable的和超越生命的信仰,是确实不容易的。
个人见解,若有错误,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