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在原始佛教的角度, 出家人應該參與政治活動嗎?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angzaming1
文章: 116
註冊時間: 2007-05-18, 08:00

文章 yangzaming1 » 2007-09-29, 16:52

末學是覺的看待一件事可以有很多方面的看法,端看個人。
感性來講可能會覺的直心版主所言好像僧團要置身事外是一
件非常沒有慈悲心的表現。
但理性來講直心版主所言不差啊!僧團本是修行的團体,而目
的是以滅三毒為主,而今自已跳入這漩渦中,可能往後會徧
離修行的目標,群眾力量是可怕的但很多都會陷入盲目中(被
有心人士引導),事情過後多少僧侶會回復到平靜的修行生活
這也是一個隱憂。

所以單就佛教這一方面來講,末學是比較認同直心版主的擔憂
但如以把佛教和國家和在一起的話,那可能會成為"國家有難,
匹夫有責",人人都脫離不了關係了。(不知佛陀是贊同覆巢
之下無完卵,還是出""人不管在家事,無論發
生任何事都平常心看待?)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9-29, 18:03

到目前為止我都沒有對緬甸比丘和平抗議的行為做出任何對錯的評論,為什麼?因為沒有資格去批評他們對或錯。

否定這些人的人當然可以拿出很多理由,要批評的人可以繼續拿更多的理由出來說他們多麼腐敗。當別人在受苦,而一個學習佛法的人卻是這樣的行為,不知道這些批評的人慈悲心到哪裡去了。

他們在受到壓迫時,我看不慣有人在這唱高調用各種說法去否定這些人,好像自己很清高似的,只是這樣而已,你以為我在討論對錯的問題嗎?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9-29, 19:13

回到論題,從法與律來看,以出家人的身份來談的話,出家人應該是不適合參與政治活動。以法來說,出家人修行解脫,清淨為務。以律來說,也禁止公務員出家。

在家信徒如果真的這麼珍惜出家眾,那麼不應該在一場有生命危險的遊行中,讓出家眾站在前頭當擋箭牌,局勢惡化的時候也應該先勸出家眾離開。遊行民眾的想法如果認為讓出家眾站在前方領導,軍方就不會開槍,這是抱著僥倖的念頭置出家眾的生命安危於不顧。

至於有部份僧人參與遊行,就因此說當地的僧團腐化,那評論也太過極端。即便佛陀親自阻止也不見得能勸說這些僧人不要參加,在家信眾的態度才真的能左右這些參與遊行的僧人。

經典有三個相關的記載:
1、雜阿含1236、1237經。
2、中阿含142經
3、增壹阿含經 (卷26)(二)
宜注意經典內容的流變狀況,譬如,佛陀有越來越入世的傾向,但早期經典如雜阿含與中阿含,佛陀都是屬於回覆學生問題的導師身份,保持一種除非學生來詢問,不然並不主動介入的中立立場。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7-09-29, 19:38

在還沒有主權國家的古代,一地出現暴君苛政,僧團只要遷移至其他安樂處即可。麻煩的是在現代世界,這一套行不通。即使你是比丘,要進入其他的佛教國家,也一樣要辦簽證。緬甸僧團實在是無處可逃,才會走上街頭。你要說這是過問政治,我倒認為這是求生存,否則為何泰國僧團不上街頭?為何西方國家的僧團從來都不上街頭?

頭像
shopping
文章: 174
註冊時間: 2004-09-24, 08:00

文章 shopping » 2007-09-30, 09:42

Dogbert 寫: 另外提醒直心,「僧團內部努力修行證得聖道獲得最後解脫,就能完整的傳承正法」這是錯誤的說法。僧團所傳的是「法與律」,不是「證果」這件事,不要一再把這個錯誤觀念傳達給其他人了。你何時看到佛陀用證果為標準來決定僧團的事務?不就是法跟律嗎?有條戒律還是針對已證阿羅漢果的阿那律尊者所制定的呢。

而且你也沒有證阿羅漢果,那你不是也「只懂得一整套的學問化的法義(非由解脫心所獲得的真實智慧)拿來到處宣揚亂說」嗎?指別人前,最好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被自己的四根手指指到了。
阿含經之所以是阿含經,是因為那完全是證果的佛陀所說、所教導的,
也沒有看到那一個證果的聲聞阿羅漢會以自己的觀點,以有別於佛陀的法義,做為修行方式,阿含經是證果的聖者,完整的修行經驗,當然是正法
,問題是你我他所解讀出來的阿含經經義為何完全不一樣,
不禁要問?
正法真的傳承下來了嗎?
不禁要問?
傳承正法這才是正法弟子的首要任務不是嗎?
放著正事不做,擔心世俗事,應該嗎?
佛陀都能丟棄王子國王的身份,餐風宿露,乞食過日,
經濟、生活對修行的僧侶跟本是八干子打不著的事!
僧侶所要示範的是身苦而心不苦,因為五受陰無我故!
僧侶所要教導的是出離三界,而不是民主、自由、民權與經濟!
不是嗎?
不要讓入世法又凌駕了出世法,
讓正法再一次的被埋葬在像法之中!
釋迦牟尼佛被像法埋葬了,
我們又何忍用無常的世事落井下石呢?
佛陀關切希望的是不要戰爭,
而不是挑起戰爭,對抗對嗎?就算對象是惡眾生不是嗎?
否則依我看提婆達多早就沒好日子可過了,
至少這是正法弟子應該有的認識!
緣起法義當今有否正確解讀出來的論文(論不是不能讀,而是不應該削經適論),
才是正法弟子應該時時刻刻關心的不是嗎?

頭像
Anxiety
文章: 31
註冊時間: 2007-01-05, 08:00

文章 Anxiety » 2007-09-30, 11:17

我真是很高與, 看了多位師兄的正反言論後, 感覺受益良多, 也清晰了對此問題的見解... 感謝感謝....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9-30, 11:19

shopping 寫:傳承正法這才是正法弟子的首要任務不是嗎? .....
你說得非常好,不過都是文不對題,要發文前最好把文章看清楚再回。

另外,當你看到緬甸這些連溫飽都不能又無處可去的比丘,你的反應卻是說一番佛弟子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告訴大家他們哪裡不對。我只能說,一個明明是有七情六慾的人,在這個當口卻又理性到一個境界,也算是不容易了。

頭像
Upavana
文章: 307
註冊時間: 2004-09-21, 08:00

文章 Upavana » 2007-09-30, 14:50

從新聞得知,緬甸從開始鎮壓以後,抗議群眾由僧人逐漸替換為學生,僧人幾乎都被禁足在寺院中監管,針對國外,緬甸軍政府還是企圖遮蓋真相,針對緬甸國內,主要是釋放假消息,聽說緬甸被控管的媒體經常播放數萬人在大體育館歡呼支持軍政府的畫面,顯然緬甸軍政府還停留在隻手遮天的愚民時代。

從緬甸軍政府的行徑來看,最早究竟發生了什麼情形,導致僧人走上街頭,恐怕要到整個事件塵埃落定了,才可能有機會發掘真相。
現在的國家型態,侷限了僧人的自由遊行,僧團無法在國界中自由移動,每個人都必須有「身分」,這是不爭的事實。

綜合這些情況,我們現在根本不適合去批評緬甸的僧人上街頭,說穿了,你根本什麼也不知道,律部每一條戒律的成立是貫通事件前後原因的,所以要檢視緬甸僧團,也得等所有的細節完全曝光後,才有討論空間,這才有一定的合理性。

據一些新聞的說法,緬甸軍政府的高層正在發生分裂,對群眾開槍鎮壓的行動發生分歧,有一方派系已經會面過翁山蘇姬,也許緬甸會有較好的發展,現在也只能這麼祝福他們。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9-30, 15:54

還是先從基本的經律去檢視這個論題會比較適當些,否則,這次開了先例,讓人誤以為原始佛法贊成僧人干政,日後當有人問起國內政治和尚的案例,那麼以後就很難自圓其說。

緬甸方面的情況,由於很多細節並不清楚,也只好先說清楚經律的立場,至於實際該怎麼處理,還是由當事人自己看著辦,但一旦事情惡化了,相信過度介入此次事件的僧人,應該也很難再好好修行,還不如在事前審視清楚整個事態的可能發展,慎重地考慮是否應該先還俗處理好俗務後,日後再重新出家?泰國也曾有王子出家,但是原本已繼承王位的皇太子死亡,第二順位繼承人雖然已經出家多年但心繫國政因此還俗繼承的案例。

從律典看僧人的出家與還俗,出家有一定時程頗長的準備過程,出家的儀式由於各國僧團的發展不免儀式各異,但還俗時卻只須跟師長表明捨戒還俗的意願即可離開。

南傳短期出家的風氣頗盛,出家不見得代表有心出家一輩子,也有避亂世與貧窮為了求活而出家的狀況,這些僧人有一天還是要還俗,但問題是還俗就代表失業、貧窮、短期內死亡,但短期出家的僧人又不願意一輩子待在僧團,那麼這些短期出家的僧人該怎麼辦?---有法友問不知是什麼原因逼得這些僧人走上街頭?---這只是突然聯想到的一個可能性。

希望緬甸日後能出現更有能力的領導人物助緬甸走出目前的困境,也祝福各地有同樣困境的國家。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7-09-30, 16:20

聖經裡也有「上帝的歸給上帝,凱撒的歸給凱撒」的說法,主張宗教應與政治分開,但西方的所謂「政教分離」,其原意是「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非謂神職人員對政府的所作所為一概不聞不問。

如果出家人參與國家政策的決定,在政府中任職,你儘可指責他們干預政治,但緬甸的僧侶似乎並沒有這樣的情事,純粹就是勸請緬甸當局不要殺人,勸他們停止迫害。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緬甸人民就會認真思考這個宗教究竟有何用處,而這恐怕非佛教之福。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