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比喻並不成立。
因爲緣起的含義是:儅此有緣起彼有后,此有就會滅去。
不然,此有便成了觀通三世的那個常有之法了。
緣起貫通三世是不同的支分“異陰相續”來貫通,如果有人理解為是同一個支分在貫通,那當然是常見了。
隨批佛使的《生活中的緣起》
- yangzaming1
- 文章: 116
- 註冊時間: 2007-05-18, 08:00
你一下子理解不了,不要著急,可以先耐住性子慢慢地去試著理解。
我對於十二緣起的理解也是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並且,這種理解也是在不斷地改變(或者說,不斷地深化)。
基本上來說,在來這個論壇前,我只理解到:十二緣起應該分兩個層次,一個是無明-行-。。。。。。有。另一個是生、老病死。你可以去看我最早寫的貼子,那裏說的更詳細。
後來,我對於“什麽是行?”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思索。開始覺得,還要分一個層次來理解,可能更符合實際。
大致來說,我現在覺得,不應該用線性的關系來說“十二緣起”,當然,從經文的傳誦來說,人只有一張嘴,先說什麽,後說什麽,是人類的局限。但是,聽的人機戒地去理解可能就會被誤導。
我認為,無明和行,是主要的底層,它們是一個平面,而識、名色、等,在它們的上面。也就是說,無明和行可以緣名色、也可以緣六入、觸、受,然後產生愛、取。
這是有經文做根據的,經文中談到緣起時,有的是說九支,有的說七支、五支等等就是這個道理。還有,記得經文中有“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句子嗎?此中深意,值得玩味。
我知道,大家對於此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也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我對於十二緣起的理解也是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並且,這種理解也是在不斷地改變(或者說,不斷地深化)。
基本上來說,在來這個論壇前,我只理解到:十二緣起應該分兩個層次,一個是無明-行-。。。。。。有。另一個是生、老病死。你可以去看我最早寫的貼子,那裏說的更詳細。
後來,我對於“什麽是行?”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思索。開始覺得,還要分一個層次來理解,可能更符合實際。
大致來說,我現在覺得,不應該用線性的關系來說“十二緣起”,當然,從經文的傳誦來說,人只有一張嘴,先說什麽,後說什麽,是人類的局限。但是,聽的人機戒地去理解可能就會被誤導。
我認為,無明和行,是主要的底層,它們是一個平面,而識、名色、等,在它們的上面。也就是說,無明和行可以緣名色、也可以緣六入、觸、受,然後產生愛、取。
這是有經文做根據的,經文中談到緣起時,有的是說九支,有的說七支、五支等等就是這個道理。還有,記得經文中有“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句子嗎?此中深意,值得玩味。
我知道,大家對於此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也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 yangzaming1
- 文章: 116
- 註冊時間: 2007-05-18, 08:00
這位法友,你說有更詳細的說明的是在那,可麻煩你,我很感興趣,我也是freshman 寫:你一下子理解不了,不要著急,可以先耐住性子慢慢地去試著理解。
我對於十二緣起的理解也是花了很多年的時間,並且,這種理解也是在不斷地改變(或者說,不斷地深化)。
基本上來說,在來這個論壇前,我只理解到:十二緣起應該分兩個層次,一個是無明-行-。。。。。。有。另一個是生、老病死。你可以去看我最早寫的貼子,那裏說的更詳細。
後來,我對於“什麽是行?”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思索。開始覺得,還要分一個層次來理解,可能更符合實際。
大致來說,我現在覺得,不應該用線性的關系來說“十二緣起”,當然,從經文的傳誦來說,人只有一張嘴,先說什麽,後說什麽,是人類的局限。但是,聽的人機戒地去理解可能就會被誤導。
我認為,無明和行,是主要的底層,它們是一個平面,而識、名色、等,在它們的上面。也就是說,無明和行可以緣名色、也可以緣六入、觸、受,然後產生愛、取。
這是有經文做根據的,經文中談到緣起時,有的是說九支,有的說七支、五支等等就是這個道理。還有,記得經文中有“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句子嗎?此中深意,值得玩味。
我知道,大家對於此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也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覺的不一定是線性的,在六入誦中,也只是從眼,色,眼識,三事和合生觸開始的(好像是220)。
先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