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如實的觀察苦見苦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chlin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Re: 怎樣如實的觀察苦見苦

文章 ychlin » 2007-07-24, 10:15

redredkiss 寫:四聖諦的第一諦就是苦,可是怎么能如實的觀察苦,或者說如實的知道苦。因為不知道什么是苦,就不可能想去离苦滅苦。世尊說有三不愛,老病死,隻要人齣生就會麵對,這些我也知道是苦,可是人生並不完全是苦。就像人們總會提起的,人活著為了什么,因為有希望,因為有夢想,人有每個人的價值,另外還有數不盡天下美景,美食,美女,美聲,權力金錢,都是人追求的。為這些東西,可以受苦受難,付齣生命也在所不惜,這些都是苦嗎?
這是我現在的煩惱,希望各位法友能不吝賜教,感激不盡。如果您的答案中有經文,也勞煩您,請說明您是如何觀察苦如實知苦的好嗎?我想能從各位法友那裏吸取經驗。
這位朋友把苦受(愉快的感受)、樂受(不愉快的感受)與四聖諦中的「苦」混在一起了。 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非我、非我所。意思是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出現後變化然後消滅,其中沒有任何主宰者,它們是無法滿足、不圓滿的、因此不能認為它們是我或是我的。

簡單的說,如果將接觸美食美景等樂受看成是「我」或「我的」,那麼就會有「苦」。跟一位心愛的人朝夕相處是苦嗎?如果不瞭解 「受」(樂受)是無常的,而執著為「我」、「我的」,那麼將會有「愛別離」的苦;跟一個討厭的人朝夕相處是苦嗎?如果不瞭解 「受」(苦受)是無常的,而執著為「我」、「我的」,那麼將會有「怨憎會」的苦;心愛的家人將遠離或死亡是苦嗎?如果不瞭解 「色」(身體)是無常的,那麼將會有「愛別離」的苦。

並不是直接如實觀察苦,而是「如實觀察『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無我」。一旦真的對於五蘊的無常、苦、無我有真實的直接體驗、那麼你的問題才能真正的得到答案。

祝福你 平靜、安詳、快樂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7-07-26, 11:04

Dogbert 寫:可不是嗎?

法友說「四部阿含除了雜阿含經之外,中阿含、長阿含、增壹阿含多是專注於世間思惟的經論」,問法友理由是什麼,又改口說經文沒問題,是人的問題,但是又不承認之前的說法有問題,看樣子法友真的是無法面對現實啊。

經過四次的追問,法友依然是裝聾作啞,對於自己發言的矛盾不做任何交代,這次是第五次請法友解釋,不知道法友願不願意交代一下為什麼法友的說法會自相矛盾呢?

套句法友的話,法友為逃避錯誤言論所作的一切努力,就好像被鍊子繫在柱子上的狗,無論多賣力地奔跑、縱躍、扭動,終究只是繞著柱子打轉,不能脫離柱子的束縛。
法友們,是否能從聞法中獲得法的益處端視問法者的態度,否則說多了也等於白說,更增他的疑惑罷了。

接下來看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的故事:

諸年少弟子復白和上尼:「菴羅園中沙門優陀夷極善說法。」

和上尼答言:「我亦知彼極善說法,再三請來、設食、問法,常言非時,不說而去。」

諸弟子言:「和上尼著好革屣、以衣覆頭、不恭敬坐,彼云何說!所以者何?彼尊者優陀夷以敬法故,不說而去。」

和上尼答言:「若如是者,更為我請。」彼諸弟子受教更請,供養如前。時,和上尼知食訖已,脫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契經 六入誦】


毘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三度設食供養優陀夷、三度向優陀夷問法,可是優陀夷三度受食之後都不願為婆羅門尼作答便自行離去。婆羅門尼並沒有因此而惱羞成怒,拒絕供養優陀夷,反而在她得知受拒過在自身後,立刻第四度禮請尊者受供,並以極恭敬的態度問法,終於即席見法。

人們恭敬宗教領袖、國家元首、師長、父母,原因在於人們蒙受其恩典,但這些無常、苦、變易的世俗恩惠若與煩惱、痛苦、生死輪迴的永斷無餘、究竟解脫相較,則全都顯得微不足道了。既然人們連宗教領袖、國家元首、師長、父母都懂得恭敬,那麼對於正法、對於教示正法的說法者則更應萬分恭敬尊重。

法,是眾生解脫痛苦的唯一契機,即使有人俱備了穎悟的天資、自省、誠懇、虛心求法的態度、鍥而不捨的毅力等等族姓子應備的一切特質,但只要他們無緣得遇出世間正法,則與一般的愚癡無聞凡夫沒兩樣,再怎麼聰敏、再怎麼努力、再多麼有才華,仍還是要沒溺於輪迴苦海載浮載沉。

不恭敬法、不恭敬說法者,就等於輕薄法的重大價值、輕翫自己解脫的迫切需求,這種人再會說法,也決定未曾真正蒙受法益;聽再多的法,也絕對受不到法益。

當婆羅門尼問法之時,優陀夷已證阿羅漢果,優陀夷說法不為賣弄、不求利養,他深知法的珍貴,深切地恭敬這令自己解脫煩惱痛苦的法,除非真正遇上求法心切的人,否則不會只為人情世故、禮尚往來,便任意糟蹋法。

婆羅門尼問法的態度不恭敬,那麼對她而言法就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事,即使憂陀夷當時真為她說了法,對婆羅門尼而言也不過是一大堆哲學思想中的又一種學理,徒然害一位聰明黠慧的善女人輕忽法的重要,當面錯過證悟真理的契機。

由於恭敬,憂陀夷不濫說法;由於恭敬,婆羅門尼見法證初果。佛法由恭敬中求,恭敬法即是尊重自身生命的終極意義、尊重自身解脫的契機,這樣的人才有與法相應的條件,才能蒙受法益。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7-26, 11:16

如果是要向您問法,那當然是要恭恭敬敬地問才是。

現在的問題在於,他不是在向您問法。正好相反,好象是:他在幫助您,去除自己的邪見。 :wink: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Re: 怎樣如實的觀察苦見苦

文章 seasky » 2007-07-26, 11:32

ychlin 寫:並不是直接如實觀察苦,而是「如實觀察『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無我」。一旦真的對於五蘊的無常、苦、無我有真實的直接體驗、那麼你的問題才能真正的得到答案。

祝福你 平靜、安詳、快樂
追求平靜、安詳、快樂,是現今多數原始佛法修學者的共同心願。然而,只是如此麼?

更進一步正觀、正見、正思惟,真正的得到答案:

一旦於苦聖諦無間等,覺悟到一切痛苦的真正根源在於自己有無常、苦、無我的五受陰存在後,任何對生存、生活、生涯乃至來生的期待都會煙消雲散。怎還會千方百計地保持護惜這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的生命現象呢?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26, 12:01

seasky 寫:法友們,是否能從聞法中獲得法的益處端視問法者的態度,否則說多了也等於白說,更增他的疑惑罷了。
一個人若是說外面在下雨,又同時沒有在下雨,我想不會有人會相信這種話。seasky說雜阿含經以外的阿含經有問題,然後又可以說它沒問題,這不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嗎?結果竟然還要談別人問法恭不恭敬,恭敬也要看對象吧?

一個東西不會同時是"A"又同時為"非A",當你同時兩個都說了,就表示你至少有一個說法是錯的,這個應該是很簡單的矛盾律。

seasky可以一直死不承認到現在也算是一絕,這是第六次請你說明了,你若是對佛法那麼恭敬,那就解釋一下,為什麼那些經文是世間思維的東西呢?若不是,那你是不是應該承認你的說法有錯誤?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7-26, 12:22

freshman 寫:如果是要向您問法,那當然是要恭恭敬敬地問才是。

現在的問題在於,他不是在向您問法。正好相反,好象是:他在幫助您,去除自己的邪見。 :wink:
藉由批評可以讓這些錯誤的說法突顯出來,免得造成其他人的誤解。讓大家看看,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說法,其實是有很多問題的。

我在ㄧ本教人如何思考的書上看到一句話,大意是:當一個人討論時不訴諸證據而訴諸情感時,就是不尊重他人的智力,就是不想讓他人知道真相。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

討論時不拿出證據,卻要求他人的態度要恭敬,不也是一樣的無聊?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Re: 怎樣如實的觀察苦見苦

文章 freshman » 2007-07-26, 17:14

seasky 寫:一旦於苦聖諦無間等,覺悟到一切痛苦的真正根源在於自己有無常、苦、無我的五受陰存在後,任何對生存、生活、生涯乃至來生的期待都會煙消雲散。怎還會千方百計地保持護惜這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的生命現象呢?
末學之所以不同意你的觀點,是覺得你那種“苦聖締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苦聖締”的邪見會害人害己。

生命和“苦聖締”有著一定的聯系,但不是你所想的那種。

一個“離苦者”自然不會千方百計地保持護惜這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的生命現象,他也不會千方百計地厭惡滅除這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的生命現象。

否則的話,世尊和諸大阿羅漢為什麽不立即入滅?

法友的思路有問題,至少是方向不對,抓不到重點:

世尊和諸大阿羅漢在證入“四果”的瞬間,苦已經滅盡,不要等到生命現象的結束才滅盡苦。

“生已盡、不受後有”是“苦已經滅盡”的自然結果,不需要你去“保持護惜”,也不需要你去“厭惡滅除”。 :wink: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Re: 怎樣如實的觀察苦見苦

文章 freshman » 2007-07-26, 17:53

freshman 寫:法友的思路有問題,至少是方向不對,抓不到重點:

世尊和諸大阿羅漢在證入“四果”的瞬間,苦已經滅盡,不要等到生命現象的結束才滅盡苦。

“生已盡、不受後有”是“苦已經滅盡”的自然結果,不需要你去“保持護惜”,也不需要你去“厭惡滅除”。 :wink:
重點和方向應該是:如何去除“無明”?而不是如何才能夠“不再生”。理由是:

1)十二緣起中,“無明”是頭。有“無明”就有“生死”,“無明”盡就有“生死”盡。

2)去除“無明”符合“現證”的原則,每個人都可以在當下觀察到自己的“無明”。而“不再生”是不能夠“現證”的,誰能夠當下觀察到自己的“不再生”?

3)去除“無明”是可以實際操作的,每個人都可以“現在”就去做,而“不再生”是不能夠實際操作的。

4)討論“無明”是世尊等的正說,討價“如來死後的生命現象”是“無記說”。

5)討價“如來死後會如何”是“無記說”。不論你如何思維,如何施設,如何改用現代名詞(例如生命現象、存在、佛性、法身等等)你都逃不過“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的可能性當中,這些世尊已經在經中明顯呵斥過了。

6)後代論師出於種種原因,采用種種名相來討論“解脫者”如何“不再生”,這除了畫蛇添足之外,只能暴露出他們本身就沒有真得搞懂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再跟著他們轉,那就只能是“屢戰屢敗”了。 :cry: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Re: 怎樣如實的觀察苦見苦

文章 upasaka » 2007-07-26, 20:20

freshman 寫: 6)後代論師出於種種原因,采用種種名相來討論“解脫者”如何“不再生”,這除了畫蛇添足之外,只能暴露出他們本身就沒有真得搞懂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再跟著他們轉,那就只能是“屢戰屢敗”了。 :cry:
千萬不要輕易地用全稱命題否定「後代論師」的成就。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7-07-26, 20:36

佛陀成佛后,並沒有滅除最後生的老病死。

除非認爲老病死不是苦,不然那種“世尊和諸大阿羅漢在證入“四果”的瞬間,苦已經滅盡 ”的説法明顯就是邪見。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