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瀑流與四如意足(1)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7-06-27, 09:26

Dogbert 寫:看樣子seasky法友很喜歡用「世間思維」這個詞,法友曾說「四部阿含除了雜阿含經之外,中阿含、長阿含、增壹阿含多是專注於世間思惟的經論」。

經過那麼久了,我至少也問了法友三次,不知道seasky法友現在願不願意拿出一點實際的說明來解釋一下?出來討論總是要對自己的話負責吧?要說人錯至少也要有個理由吧?
曾經提過了,應 Dogbert 法友要求,再複習一遍:

雜阿含四○七經

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

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契經 雜因誦】


雖然,原始佛法的重要已為人發掘,但展讀《契經》卻令人感到艱深晦澀、難以理解。問題其實不在經文而在讀經的人。世間思惟是人類與生俱來且不待學習的本能。人們依世間思惟待人處世、研究學問,也依世間思惟讚頌佛陀、研讀佛法。如此,縱使佛陀被形容得萬德莊嚴,佛法被充實得包羅萬象,仍是落入世間思惟,為佛所呵責。

何謂世間思惟?不消說,因自私自利而作姦犯科當然是基於世間思惟,但民族英雄憂國憂民的光耀典範也脫不開世間思惟的範疇,再更深入地追究下去,佛教徒那種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宗教情操,又何嘗不是世間思惟!世間思惟的範圍實在太過廣泛也太過普遍,簡直不容列舉,僅能將它的運作過程稍作介紹,藉以描述世間思惟的定義。

感官是眾生接收資訊的管道,透過眼見、耳聞、鼻嗅、舌嚐、身觸、意知,每一個人揀選所關注的資訊營造了自己的世間。眾生放任自己的心意,隨逐這些資訊的節拍起舞:感受、想像、思量、辨識,依之發展自己的思惟模式。這樣的精神活動,一律歸納為世間思惟。它們是輪迴的動力,推動眾生經歷一世又一世的世間。

思惟四聖諦對人們而言,則是既陌生而又毫無概念的。它和世間思惟相反,必須沉著、敏銳地覺察自己感官和心意的一切活動,不令隨逐世間而翻滾攪動,並藉這樣的觀察,透視生命的真相、解決生命的問題。

《契經》是四聖諦的詳細解說,倘若以世間思惟的方式解讀《契經》,即不能避免謬以千里的差錯。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82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7-06-27, 09:45

法友說「問題其實不在經文而在讀經的人」,所以法友承認「四部阿含除了雜阿含經之外,中阿含、長阿含、增壹阿含多是專注於世間思惟的經論」這句話是錯的嗎?

說經文有問題的是你,現在卻變成經文沒問題,是人的問題,法友見風轉舵得緊啊! :lol:

回文不是打幾個字就行了,說話前後不一自相矛盾,竟然還可以說曾經提過,還要我再複習一遍,說謊也要打一下草稿吧?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6-27, 14:48

seasky 寫:「生活」沒有意義..... 「生命」沒有意義...... 只不過是一再重複那「生、老、病、死」的過程,為求生活、為得生命,於世間受盡苦難折磨而不自知覺醒!
這是世間思維,還是出世間思維?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6-28, 13:03

seasky 寫:去年年尾,在沙巴寂靜禪林的禪修營的最後一天,有一對夫婦來見帕奧禪師,問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禪師答道:「生命根本就沒有意義。生命只是無常、苦、無我的五蘊,這有什麼意義?」

真正的佛法沒有世人所謂的精彩;深奧的佛法,例如此書的內容,對於耽樂世俗的人來說是極度沉悶、枯燥無味的。佛法向世人揭露了生死輪迴的真面目──沒有迷人的戀情、沒有可愛的子女、沒有驕人的虛名等等,只有無常、苦、無我的五蘊。試問有哪一個深愛生死輪迴的人喜歡這種佛法?
生命是有意義的。例如,帝王的【意義】在於治國平天下,企業 CEO 的意義在於對董事會負責、領導企業的決策與經營,科學家的意義在於發現科學規律,環保志願者的意義在於保護環境,工匠的意義在於製造器物,

凡夫擁有生命,其基本的意義在於可以經歷生命的種種欲樂(儘管伴隨著種種痛苦),生命獲取的「浮利」其意義在於滿足生活需求,「生命經歷的戀情其意義在於『迷人』,子女的意義在於傳宗接代、『可愛』,生命獲取的『虛名』其意義在於驕人」,等等,不可盡述。可以說,生命有著「無量」種種意義。

然而,有著種種意義的生命,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6-30, 03:41

freshman 寫:
seasky 寫:「生活」沒有意義..... 「生命」沒有意義...... 只不過是一再重複那「生、老、病、死」的過程,為求生活、為得生命,於世間受盡苦難折磨而不自知覺醒!
這是世間思維,還是出世間思維?
四聖啼的“苦”和“人生是沒有意義”的“苦”是不一樣的。四聖啼的“苦”必須要和四聖啼的“集”、“滅”和“道”聖啼一起思維才是出世間思維,同時,也必須和“十二緣起”一起思維才是出世間思維。

否則的話,泛泛而談“人生沒有意義”,“生命沒有意義”,要滅盡“生命”,已經離斷見不遠了。一個消極厭世的精神頹廢者也會有這樣的思維,也想以死來一了百了。對於這樣的人,最好是讀一讀這段經文:

And for one who is abiding contemplating body as body,* a bodily object arises, or bodily distress, or mental sluggishness, that scatters his mind outward. Then the monk should direct his mind to some satisfactory image. When the mind is directed to some satisfactory image, happiness is born. From this happiness, joy is then born. With a joyful mind, the body relaxes. A relaxed body feels content, and the mind of one content becomes concentrated.《SN 47.10》
:)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6-30, 17:37

freshman 寫: And for one who is abiding contemplating body as body,* a bodily object arises, or bodily distress, or mental sluggishness, that scatters his mind outward. Then the monk should direct his mind to some satisfactory image. When the mind is directed to some satisfactory image, happiness is born. From this happiness, joy is then born. With a joyful mind, the body relaxes. A relaxed body feels content, and the mind of one content becomes concentrated.《SN 47.10》
:)
這篇經文在雜阿含中應該有相對應的經文?大意是說:觀身如身,知身之生滅的「內觀覺知」(明悟)生起,導致喜樂生起,由於喜樂生起,導致身心舒暢放鬆,精神也更加地專注。---這是一系列由內觀生起喜樂,由喜樂生定的過程描述。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6-30, 19:15

末學的理解和法友略有不同。

And for one who is abiding contemplating body as body,* a bodily object arises, or bodily distress, or mental sluggishness, that scatters his mind outward。

這似乎說的是:當一個人(比丘)不能夠如法地“就身來觀身”時(身體和精神方面萎靡不振),他應該取一個令人鼓舞、令人滿意(高興)的像來觀想。從而能克服“身體和精神方面的萎靡不振”,而慢慢地產生喜樂感。

放到這裏討論,為的是說明:佛教不是讓人產生消極厭世的心。消極厭世的心是得不到禪定正受的。

也可以說,佛經中的“厭離和滅盡”是有特定的對象、方法和次第的。不能亂用。 :wink: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7-03, 02:59

freshman 寫:四聖啼的“苦”必須要和四聖啼的“集”、“滅”和“道”聖啼一起思維才是出世間思維,同時,也必須和“十二緣起”一起思維才是出世間思維。 :)
在網上,已經看過太多人在用這樣的方式來思維“苦”和“NIBBANA”。他們沒有靜下心來、花時間思維“集”和“道”,就來大談“苦”和“NIBBANA”。這個樣子學佛,要想不走向“悲觀”和“斷見”幾乎是不可能的。 :cry:

絕對不能離開了“集”來談“苦”。也絕對不能離開了“道”來談“滅”。

“十二緣起”的“無明--行--....生、老、死”說的就是“集”和“苦”。
“十二緣起”的“無明滅--行滅--....生、老、死滅”說的就是“滅”和“道”。

所以,初果的標準是:知“苦”如真,知“集”如真,知“滅”如真,知“道”如真。
這個“知如真”,一定是“同時知”,不會是:知“苦”如真了,卻不知道“集”如真;知“滅”如真了,卻不知道“道”如真。

如果真地對於“苦、集、滅、道”都知如真了,就一定不會對於“NIBBANA”(包括有余和無余)有畏懼,而心生退意,改信其它的宗教等等。因為,它的確可以用“永恒的快樂”來形容。 :D

頭像
dhammassa
文章: 2
註冊時間: 2007-07-04, 08:00

文章 dhammassa » 2007-07-04, 11:34

seasky法友所說四瀑流文很好,但這裏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指出:四如意足中的“定”就是“三摩地”,請看其他異譯本的翻譯和巴利本。打擾了,對不起。 :!: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7-07-07, 10:20

佛陀的教導:「在這眾生六尺之軀內,我說即是世界,世界的生起與寂滅,以及走向世界寂滅之道」。這意思就是說,所有的四聖諦也都在這五蘊之中;也就是說,都在我身中(這裡「世界」二字代替了苦字)。

早期的經典總是記載佛世的人聽一句偈、一段開示就能見法、證阿羅漢。這使得後世佛教徒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他們猜測、他們懷疑,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不但誦經、抄經甚至還一字一跪拜,卻無論如何見不了法、證不得阿羅漢?除了悔恨自己根鈍障重外,還想像經文必然暗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深不可測的佛法絕不能就按字面解釋。於是,佛教徒一方面期盼能藉由圓滿世間至善;一方面撿拾傳統婆羅門教義,以期達成出世間果報。

但種瓜不能得豆、煮沙不能成飯!同樣,熱衷於滿足世間思惟的福德果報又怎可能進趣出世間沙門果?於是兩千年來由印度至中亞再到漢傳與藏傳,佛教一再摸索、一再遞嬗,卻跟佛陀正覺的正法漸行漸遠。

佛教徒虔誠求法卻依然不解正法的原因很多,如:未曾實踐──僅當作知識學問,不曾用以身體力行,實際印證自己的生命現象;斷句取義──在經文中挑選投己所好的辭句、名相私心別解,以附和個人見解;前人誤導──不經撿擇地信任古德的論文、注疏,從不考慮經義與論義相去甚遠;最不可救藥的是偏見,將《契經》視為「小乘經」而不屑一顧。

但這一切都還可以更簡潔地歸納為──以世間思惟詮釋佛法。

已經習慣於世間思惟的佛教徒,要推翻自己的信仰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修行者嘗試各式各樣的修行方法,為的是證明已然確立的信念,而不是質疑它:菩薩道的忠實信徒可能一生之中轉換過難以盡數的修行法門,為的只是「找對門路」而非驗證菩薩道的可行性;耽溺於禪境的人也只會期待終能在更高深禪境中得到果證,而非檢視果證與禪定之間的關係;利用學術技巧研究佛法的學者,更加不會審度這樣的「佛法」究竟於真實人生有何利益。

這是一種狗兒追咬自己尾巴而原地狂轉的僵局,陷入這種僵局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外加的限制。各宗各派的典籍與教理乃至學術研究的規則,不只提供了八萬四千法門的選擇,更規範了思惟的模式與方向,這導致觀念想法的僵化,僵化的概念不可能超越世間思惟的範疇而成就出世間正見、完成出世間理想。

其次是內在的障礙。眾生很難解脫視五受陰為「我」「我的」的偏執。要眾生承認原本信奉的理念與價值根本是錯誤的,不但得推翻早就習以為然的生活習性去適應新法則,更會導致否定自我的強烈危機感,極度渴望自我受到肯定是眾生與生俱來的本能,這使得眾生想反抗既有偏見而接受正見的過程顯得難上加難。僵化的思想與堅持自我的偏執,正是輪迴世間的基本動力,與滅苦之道恰恰背道而馳。

然而,修行的終極目標畢竟是為了超越凡俗的世間,滅除生命的痛苦。倘若先入為主的修行理念始終無能達成出世、解脫的目標,那麼舊有的信念必會因無濟於事的現實而遭遇質疑。富於反省能力的族姓子,應該鼓起勇氣抗拒固有思想觀念的箝制,從謗佛、謗法、謗僧的惡邪見中異軍突起,重歸出世解脫的正道。

主題已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