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業」?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chlin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文章 ychlin » 2007-03-09, 17:25

緣起(四聖諦)講的是「苦」與「苦的生起」、「苦的熄滅」與「導致苦熄滅的聖道」,此外沒有別的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09, 20:04

freshman 寫:但是,如果真的要從這「口行、身行、意行」當中去觀“無明緣行”,恐怕就南轅北轍了。 :cry:
那麽,要如何去觀“無明緣行”呢?顯然,要能先觀到“行”才行。
這下問題就等于是問:“如何觀五蘊(當中的行蘊)呢?”

我是這樣想的: :)

1)觀五蘊當中的行蘊其實就是在觀心。其實,五蘊除了色蘊,其它四蘊都是純粹的心法,只不過是一個比一個深邃。而“行蘊”就是各種各樣的“心的動作”,比前面的“受和想”難觀的多。

2)在真正地觀“行蘊”之前,一定要把前面的“色、受和想”觀到相當的熟練才行,要熟練到能觀到“身心分離”的地步。

這就是《沙門果經》所說的:“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于智見:這是我的身體,擁有色身,由四大所組成,源自父親與母親,依靠飯與粥來增進它、它是無常的、會受到觸痛與壓迫、會解體與分散;而這是我的心,依靠色身支持,並且緊系于色身。”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際操作“四念處”中的“心念處”,將我們的“正念”念住于“心”。否則的話,那都是瞎練,我念住的根本就不是佛要我念住的那個“心”。

這也說明了,“四念處”的修習是有嚴格的次地的,不是一上來就能修習“心念處”的,更不要說“法念處”了。

3)念住“心”後,時間長了,就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心的動作”,這才叫“觀五蘊當中的行蘊”。其他的,都是瞎觀,觀的都不是舍利弗尊者要我觀的那個“行”。

4)當真的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心的動作”後,就要先注意看“貪欲心”,看“貪欲心”是如何生起的等等。 :wink: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7-03-09, 22:06

SA.41:「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1:「盡所有行謂六行身。何等為六。謂眼觸所生行耳鼻舌身意觸所生行。如是名為諸所有行。」

《瑜伽師地論》卷25:「所言行者。即六思身等。是名行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4:「問行蘊云何。答契經說此是六思身。謂眼觸所生思。乃至意觸所生思。阿毘達磨說此行蘊。略有二種。謂相應行不相應行。乃至廣說。」

這樣應對「行」比較好認識。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09, 23:58

多謝法友提供的資料。依我看,上面四筆其實就是一筆SA.41:「雲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 (雜阿含41)

對照
“雲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
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

“雲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雲何
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

“雲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
生思。是名為行。”

“雲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
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

好象除了以下倆點外,也看不出什麽特別的來:

1)“行”相當于“思”。
2)“行”是全方位的“思”(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

這和“行”是全方位的“行”(“身、口、意行”)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道我的感覺對不對?
:roll:

頭像
BBCALL
文章: 288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BBCALL » 2007-03-10, 00:34

freshman 寫: 這和“行”是全方位的“行”(“身、口、意行”)有這和“行”是全方位的“行”(“身、口、意行”)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道我的感覺對不對? 之妙。不知道我的感覺對不對?
:roll:
個人認為一是大要,一是細說,不只異曲同工之妙,應為相同。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10, 01:26

BBCALL 寫:個人認為一是大要,一是細說,不只異曲同工之妙,應為相同。
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啊! :lol: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3-10, 19:19

“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仔細閱讀這段經文,其中的涵義的確值得再三玩味。

佛說 :貪欲心、恚心、癡心的止息是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並且一再強調:沒有任何其它的止息超過它(諸餘止息無過上者)。這使我想到:這就是終點----Nirbana.在這個終點,沒有提到“五蘊止息”,即使有“五蘊止息”,也不會超過它。

再來看Iti 37經:

"There is, bhikkhus, a not-born, a not-brought-to-being, a not-made, a not-conditioned. If, bhikkhus, there were no not-born, not-brought-to-being, not-made, not-conditioned, no escape would be discerned from what is born, brought-to-being, made, conditioned. But since there is a not-born, a not-brought-to-being, a not-made, a not-conditioned, therefore an escape is discerned from what is born, brought-to-being, made, conditioned."

The born, come-to-be, produced,
The made, the conditioned, the transient,
Conjoined with decay and death,
A nest of disease, perishable,
Sprung from nutriment and craving's cord —
That is not fit to take delight in.

The escape from that, the peaceful,
Beyond reasoning, everlasting,
The not-born, the unproduced,
The sorrowless state that is void of stain,
The cessation of states linked to suffering,
The stilling of the conditioned — bliss.

這裏所說的Nirbana----“not-born不生, a not-brought-to-being不有, a not-made不造, a not-conditioned無為”當中的“不生、不有、不造、無為”所指的也應該就是“貪欲心、恚心、癡心(造做)(而不是指任何其它)的止息”吧? :roll: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文章 five123 » 2007-03-10, 22:40

雜阿含298經中的
若劣(不了義法).若勝(了義法).無無間等(不能不間斷的學習).
補充一下:
不了義法就是一般善行,例如持戒;布施;憶念天人福報(生天論)
不了義法是了義法的助道法,也是世間善法,能感招善報,但無法解脫

了義法就是能究竟解脫憂悲惱苦的緣起法則,要解脫憂悲惱苦,
必須先體驗緣起法則,才能正觀五蘊是無常;苦;無我,進一步離欲;
滅盡貪愛,破除十結獲得心解脫

無間等是漢譯阿含經的舊翻譯,玄奘法師新譯為"現觀"
巴利辭典的意思有:完全地理解;洞見;瞭解;實解;明確的理解;徹見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識緣名色

文章 five123 » 2007-03-10, 23:16

大家參考看看,以下的說明正不正確

雜阿含361經說明什麼是識緣名色:
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留住不滅)。
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投生的過程)。
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
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
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
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經所說,思量.妄想才是生死輪迴的主因,
無攀緣的識不會入名色,
識是可以當成被"思量.妄想"攀緣依託的載體,
再由識入名色,完成生死輪迴過程
思量.妄想是一種渴愛;欲求,也就是欲望的意思,
這種欲望就是五蘊中的行陰(意志推動力)
一般人認為識是生死輪迴的主因,
並不符合經中所說的內容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Re: 識緣名色

文章 freshman » 2007-03-11, 16:47

five123 寫:思量.妄想是一種渴愛;欲求,也就是欲望的意思,
這種欲望就是五蘊中的行陰(意志推動力)
依我看,這裏的“思量.妄想”就是“十二緣起”當中的“行”,也就是“貪、恚.癡”心。它比渴愛;欲求的範圍要大。

而“十二緣起”中的“行緣識”中的“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

這裏的“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其實就是“行緣識”。它說的是:如果有了“貪、恚.癡”心的造做,就會認為這“眼、耳.鼻.舌.身.意”“識”裏面有我。

另外,“則有往來”也不是指“投生的過程”,而是指“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等等。法友會這樣想是受了“三世緣起”的影響。

再有,此經雖然沒有說“無明”,明顯是略去了“無明”,不能不提“無明”,而只說:“思量.妄想才是生死輪迴的主因”。

以上淺見供參考。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