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在根本禪二三禪中可以進行禪思法義嗎?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7-02-25, 21:31

看來NANDA法友不同意我的結論。我想法友可能只看了元亨版的中譯本或者只看到了經文的大意沒有深入細節。其實不僅要「仔細閱讀經文的全部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段或者一個字」,還要明白法與法之間的內在聯繫,不然會把相關的法對立起來得出和諧的結論。 進一步,還應該把涉及到同一法的不同經文聯繫起來,才能得出關於一個法的完整而正確的結論。 因為每一篇經文,可能只是解決當時聽眾可能存在的問題,所以可能並不是一個法的全部。 當有不明白的地方時,對照各種不同譯本把意思弄清楚。 我上面的結論就是這樣得出來的。 雖然平時不能對每一個法都這樣研究,但遇到這種很有爭議的問題,這樣作是必須的。

請法友再仔細閱讀上面提到的相關經文,看看是不是有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MN20經和初禪的文句有什麼聯繫,和這裡提到的其它幾篇經由什麼聯繫,斷的是什麼想念,得到了什麼結果。 需要的話,有時間我們可以一起分析一下。

頭像
ychlin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文章 ychlin » 2007-02-26, 16:06

如果「似相」與「取相」在禪修過程具有如此關鍵的作用,如果「瑞相」果然如同『清淨道論』與法友舉出的經文譯文所說的意義,那麼佛陀與其他尊者(舍利弗、阿那律、迦葉、阿難等)不可能不在其它經文討論與教導它們,尤其是有關出入出息念的修習最重要的『入出息念經』與其它與禪那相關的經典(如『不斷經』)公認重要的經典。佛陀不是說他掌中沒有秘密嗎?他不會隱藏諸如『似相』與『取相』這些重要的禪修方法,更不會以隱晦的方式來說它,然後等待後人來解開這個謎題。

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法友請參考這篇文章

"The Mystery of the Breath Nimitta -- Or The Case of the Missing Simile"
by Bhikkhu Sona:
http://www.urbandharma.org/udharma/nimitta.html

也可以參考
斯里蘭卡 毗瑪拉藍希法師著 『定慧禪修法』,是大千出版社《內觀法要》其中一章。法師對於『入出息念經』有相當清楚的說明。修習入出息念遭遇困難的法友可以參考看看。

祝 法友們 平靜 安詳 快樂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7-02-27, 07:31

前面引用的經文都毫無疑問地說明了修止就是去觀一個相,是不是要把一個相根據禪修不同階段的特徵分成取相、似相之類的,並不是很重要,佛經中沒這麼分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樣的相適用於修止。比如MN20經就講這個問題,一個會引起不善念的相就不合適,就需要換成另一個合適的相。 又如前面引用的SN46:51講觀寂止相(sign of serenity)、非離散相(sign of nondispersal)。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瞭解禪相,那麼當一個相在禪修過程中生起的時候,自己就可以判斷是不是可以觀此相得定。《解脫導論》不讓觀的正是各種離散相:
「 復有坐禪人。從初見異相。如煙如霧如塵如碎金。猶如針刺。如蟻所嚙。見種種色。若坐禪人心不明瞭。於彼異相心作異想成顛倒。不成出入息想。」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1632 注意這裡是初見異相,不要理它,後面說繼續專注呼吸, 生起微妙相。
《清淨道論》前面講地遍的章節已經定義了似相,所以講了安般念生起的各種可能的似相後,立即就說如地遍那樣用功入定,顯然為了節省空間省略了一些細節。 這種細節可以從帕奧禪師講的安般念中看到。他明確講當禪相剛出現的時候,不能去觀,而應該繼續專注呼吸,禪相會變得穩定,明亮,適當時候再以觀禪相。按照似相的規定,結合帕奧禪師的講解,很明顯《解脫道論》講的初見異相的情況並不能恰當地叫作似相。
你引用的連接中的文章過去看過,脫離修行的細節把《清淨道論》和《解脫道論》簡單對比找出矛盾並沒有多少意義。 還有很重要一點就是安般念既可以用於修止,也可以用於修觀。《大念住經》和《出入息唸經》(MN118)講安般念時沒有提到初禪到四禪,很明顯這裡的重點是修觀,根本不用講禪相。只是在相應部的出入息相應的經文才講到可以依安般念修四禪八定。如果不明白修觀和修止的根本差別,就會把清淨道論修止的方法和修觀的方法去對比,當然會矛盾。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7-03-01, 13:17

有的人以為只要好好讀《阿含經》,就能把所有佛法問題搞清楚,甚至認為 《阿比達摩》不重要。 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止和觀的區別是什麼? 這個問題在經中就不能直接找到答案。 從前面引用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出止和觀是有區別的,而且不管是南傳還是北傳都常常會講到止和觀。 如果單憑閱讀阿含經,是搞不清這個問題的。 很典型的就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天台宗的長老,飽讀經書,他把不淨觀也列為修觀。而南傳佛教則列在四十種修定的方法當中。 他的一位比丘尼學生在參加班迪達尊者帶的禪修後告訴我,原來不淨觀只是修止。

我在加州聽喜戒尊者講,止和觀的根本區別在於所緣境的差別,止是以概念法為所緣,而觀是以究竟真實法為所緣。我當時聽了真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以下澄清了多年不明白的問題。 如果不學習阿比達摩,不知道概念法、究竟真實法是什麼,也還是不明白。

明白了這些,讀《小空經》、《大空經》才能明白經中什麼地方講的是修止、什麼地方講修觀。儘管止、觀二字沒有出現在經中,但是毫無疑問, 這兩篇經都是先修止,後修觀。 有些概念還必須清楚,比如無相(signless )定,不動定(imperturbability),後者指的是空無邊處等四無色定。

比如說,《小空經》開始講森林想、地想,從文字判斷就是色界定,因為有心一境性等;去掉色想成空無邊處想就是修空無邊處定,因為修空無邊處定的方法就是從四禪出定,作意將禪相擴展到無限大,然後把這個色相去掉,即成空無邊處的所緣境,再以此入定即成空無邊處定。 四無色定講完了,後面修觀,證阿羅漢,就是顯然的。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7-03-07, 01:43

>請教在根本禪二三禪中可以進行禪思法義嗎?

說個譬喻,就好像在你桌前放了好幾種從沒吃過的水果,沒吃這些水果之前,你看著這些水果的外表、形狀,思考它們吃起來的口感與味道到底會是如何?可是,等到吃水果的時候,還有必要去想這顆水果吃起來是怎樣嗎?吃A水果的時候,還有需要去想B水果?吃這顆卻想著另外一顆,這麼不專心的吃法,根本就無法體會到目前這顆水果的真正滋味。佛陀所教導的禪定並不是讓學者陷入昏迷,學者的頭腦進入禪定的時候反而「清亮無比」就好像從一片黑霧迷惘中醒過來一樣。

再說一個譬喻,當一個人摸著一把水的時候,那水的觸感已經「真實」握在手中了,就不需要再花時間想「這個」是什麼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