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觀察身心(五蘊)的方法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四念處觀察身心(五蘊)的方法

文章 five123 » 2007-02-18, 17:10

過年剛好有空整理一些四念處的文章,提供大家參考
佛陀把身心,分成五個部份,色受想行識
其中"色"是指身體,或組成身體的物質
"心"分成感受(受),思惟(想),意志行為(行),感官知覺(識)

四念處為什麼很重要..?
因為佛在臨入滅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
第一、佛在世時大家以佛為師,佛滅度後當以何為師?
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依佛為住,佛滅度後依何為住?
佛說:「我滅度後當依以戒為師,四念處為住。」

雜阿含六三三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

雜阿含六○八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
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
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
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
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大念處經也提到,佛陀時代修行四念處者的成績,最快只須七日,最慢只要七年,
必定能成就三果聖者或四果阿羅漢..不過現在的環境,可能最快要七年吧

所以四念處是修行的根本基石,是解脫必具備的道跡,也是通攝三十七道品之首
四念處道品就同於念根(五根),念力(五力),念覺支(七覺支),正念(八正道)等道品
就如同一條線,貫穿其他道品而獲得解脫,以四念處的正知正念,
可用來平衡五根,五力,也可用來檢視七覺支,成就八正道的正定;
另外也可用來如實知,如實見十二緣起的純大苦聚,成就法住智;
如實知,如實見十二緣起的純大苦滅,成就涅槃智,這些都離不開止觀四念處的

身念處是對色蘊修觀的方法,是為了正觀色蘊本質是無常,苦,無我..
其他受;心;法念處也是如此,受念處是對受蘊修觀的方法,
心念處是對想蘊(思考,推理,判斷等心行)修觀的方法,
而法念處包涵整個五蘊,六入處等諸法
所以四念處隨觀就是要直接分段的觀察五蘊,如實知見五蘊的
無常;苦;無我,進一步調伏五蘊,六入處的欲貪..

正知正念的區分:
正知來自於專注,正念是念住所緣,正念強時,才有能力覺察身受心法的本質,
正知可以幫助你知道自己當下如何,正念能讓你透視當下一切現象,變化
簡單說正知就是念念分明,正念是清楚明白覺知當下現象的一切過程..

安那般那(出入息念):
就是呼吸的修持法,以觀察呼吸的出入為主,從起點到終點不再做任何改變,
除非進階受念住,心念住或法念住,修出入息念是一種最方便,降伏五蓋最快速,
也最安全的修法,它的好處直接有效,不必依靠外物,比一般修行容易,沒有害處
也不會有入魔現象,如果專注呼吸培養正念會入魔,那麼每個人每天都在呼吸,
不就都入魔了,出入息念對身心有正面的作用,身體和呼吸這二種相互關係,
經典中稱之為"知道一切身"
安那般那的由來,源自於雜阿含809經,提到修不淨觀,
因而自殺,被殺的比丘有60人(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佛陀因而說修微細住(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
雜阿含八一○經:
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
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斷無明結),解脫滿足。

問題要如何正觀五蘊呢..?
知道和體驗到是兩回事,體驗到和做到也是兩回事, 最好先找到善知識指導,
才能了解法;義(內容);法次法(順序);證果次第及內容,然後力行,體驗,
末學有幸接觸兩位善知識的開示,還有朋友實修四念處的經驗談
大概把末學所知道修行方法,整理出來,分享大家..
由於禪修是修行最快的工具,所以用禪修來修四念處,內容以北傳雜阿含經為主

北傳禪修的完整流程:
初禪(靜坐入初禪),初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初禪中),向初果,初果
二禪(靜坐入二禪),二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二禪中),向二果,二果
三禪(靜坐入三禪),三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三禪中),向三果,三果
四禪(靜坐入四禪),四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四禪中),向四果,四果

四念處出入息內觀禪:
四念處分為十六階(四四法)
每一階就像階梯,滿足後就會察覺到到下一階的現象

身念處: 參考雜阿含八一○經
(1)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2)覺知出入息的長呼吸,短呼吸善學。(若長若短)
(3)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4)身行休息出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入息念學。

受念處: 參考雜阿含八○三經
(1)覺知喜。
(2)覺知樂。
(3)覺知心行。
(4)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心念處: 參考雜阿含八○三經
(1)覺知心。
(2)覺知心悅。
(3)覺知心定。
(4)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法念處: 參考雜阿含八○三經
(1)觀察無常。
(2)觀察斷(貪)。
(3)觀察無欲。
(4)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註:善學-->做到如實覺知-->也就是確實清楚的觀察到,發生的現象及全部過程


身念處第一階: 自然地觀察呼吸(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

修行四念處的開始,就是先培養專注力,選擇一個所緣(專注對象),
一般是以鼻孔或附近,作為所緣,因為可以清楚感覺呼吸的進出,
只要持續訓練,培養正知正念,就能觀察到出入息長,出入息短,
進而到下一階..

第二階: 覺知出入息長,出入息短(覺知出入息的長呼吸,短呼吸善學)

一開始禪修時,自然的呼吸,注意鼻孔氣息的進出,
熟悉後會覺知吸氣時,胸腔擴大;呼氣時,胸腔縮小,這就是觀察到出入息短,
經過長時間的注意呼吸,會覺知吸氣時,腹部擴大;呼氣時,腹部縮小,這就是觀察到出入息長,
這時吸氣時注意力由鼻孔跟隨氣息到腹部,呼氣時由腹部跟隨到鼻孔,
呼吸從第一階的"點"(專注的一般定),進步到第二階的"線"(四念處的動態所緣),
持續訓練下去,會發現身體開始有脈動或搖動或刺刺的種種感覺,準備進到下一階..

第三階: 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呼吸遍滿全身)

由於長時間的訓練出入息,到了純熟的地步,身體也開始有種種現象出現,各人感覺不一定,
大致上有所謂八觸境界,以朋友的實修經驗,先開始有身體輕輕搖晃的感覺;然後皮膚刺刺的,
好像用很細的針刺,但是不會痛;也有冷熱的感覺交替;這些都是隨著注意呼吸而出現的,
再來就是脈動的感覺,有如像電療一樣,不斷的震動抽搐,呼吸到那裡,脈動到那裡,
感覺按摩般的舒服,這是由點-->線-->面的呼吸,所以是呼吸遍滿全身,
持續訓練下去,呼吸愈來細長,身體輕鬆,內心柔軟平靜,念頭清楚覺知一切現象及全部過程,
準備進到下一階..

註:如果前三階訓練好,就已經具足初禪的能力,到達第四階就沒有問題,
但須要注意不要迷失於輕安;喜悅中

第四階: 身行休息出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入息念學(覺知輕鬆柔軟明覺,達到初禪)

在這一階段,只要禪坐大約半小時內,會開始出現脈動現象,隨著脈動遍滿全身,身體熱乎乎,
會覺知身體由開始坐的沈重感,屁股的壓迫感,轉變愈來愈輕的感覺,彷彿沒有重量,
朋友平時都坐在地板上,他說本來地板很硬,後來好像坐在軟墊上,很有彈性..
呼吸愈來愈細長,吸氣大約一分鐘,呼氣也是,沒有控制下,身體自動長呼吸..
觀察心跳,像慢動作一樣跳動,一分鐘大約5~6下..
全身也愈來愈熱呼呼,手掌腳掌都是紅紅的..舌抵上顎時,口水不斷分泌,好像流不停..
本來坐姿有點駝背,現在吸氣時,脊椎旁的兩條筋,像自動充氣一樣,使背部自然挺直,
呼氣時,會有點漏氣,使背部微微駝一點.. 很多很多現象,難以說完
隨著身體輕飄飄,喜悅的感覺如泉水般湧出,流淌全身之中,像浸泡在喜悅池水內
比世界上的任何快樂還要快樂, 他是做水電工作,說話有點粗魯,
他說假設男女欲樂的高潮是"一",那這種喜悅大概是十倍左右,
就像波浪一樣,喜悅升起,愈來愈舒服,達到最高峰時,高峰的喜悅持續幾十分鐘,
再慢慢下滑,心情快平復時,喜悅又再逐步上升,週而復始如波浪一樣..


朋友說每天坐大概兩小時,三個月左右達到第四階,
接下來他在這階段停很長的時間,無法進道上昇,
末學就和他去找台南的善知識,才知道他已到達第四階,出現輕安,也完成初禪
不過他太專注於出入息,雖然有觀察到現象,但是沒有觀察全部過程,
這樣不是修"出世間禪",而是修世間禪(專注定)
所以再從第一階修起,不只觀察現象也要觀察全部過程,
(朋友事後說,他當時湧現一陣陣的喜悅,一波接一波,持續3天才消退)
朋友對善知識說他知道該怎麼做了,善知識馬上對他說你開法眼了,
不再墜入三惡道,繼續精進..
接下來觀察全部過程,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這種現象,
總共有12種現象:
(1)呼吸長,(2)呼吸短,(3)呼吸粗,(4)呼吸細-->風大的現象
(5)身體動,(6)重,(7)輕,(刺或癢-->地大的現象
(9)身體冷,(10)熱-->火大現象
(11)身體滑或滋潤,(12)澀-->水大的現象

覺知色身存在,是地大
覺知色身冷熱,是火大
覺知色身氣息,支撐,是風大
覺知唾液不斷分泌,體液流動是水大
要在行,住,臥都能達到初禪,這就是初禪而住,第四階就滿足了

註:初禪-->有尋(尋找一個所緣,一般是呼吸作所緣)有伺(隨伺於所緣,覺知現象及過程);
離欲界的惡不善法(五蓋),而生喜樂
-----------------------------------
受念處:
觀受念處分為粗相及微細的受,
粗相的感受指六根接觸六塵生起六識,三事和合生觸所引發的感受,
根觸塵-->受(不苦不樂)-->想-->我見(產生苦受或樂受)
微細的感受指禪定中的喜和樂,或從正念;正智所生起的不苦不樂(心境平衡,寂靜的感受)

佛陀發現人的執著不在感官本身,在於六根的觸受中加入我見而產生的感受,
人的貪;瞋習性反應,是經由我見的感受生起後,所反應的樂或苦

第一階:覺知喜
從身念處已經獲得初禪而生喜和樂的感受,因此受念處是以喜;樂的感受作為所緣
培養正知正念,在每一呼和吸觀察喜,這時樂不管它,
如果喜的感覺愈來愈明顯,呼吸也會愈來愈細長,此時不要再觀察呼吸,
觀兩個所緣會分散精神,此時也是學習"擇法覺支"的經驗,看自己當下所需的所緣是什麼?
受念處第一階,只要單純詳細觀察喜所發生的整個過程就可以了,
觀察喜受是強是弱?很明顯或不明顯,喜受的生起消滅
從觀察喜中,獲知喜是因緣和合法,是無常;苦;無我,從過去執著喜受是常樂我淨中解脫出來..

第二階:覺知樂(輕安覺支)
樂受性柔,比喜受微細,先有喜才會產生樂,喜受性粗;樂受性柔
持續觀察,到達對喜受明顯,覺得喜受性粗的程度時,樂受的感覺會愈來愈明顯,
樂受的性柔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漸漸對喜受沒有興趣,
自然會將所緣轉向以樂受為所緣,這是實修的自然進階過程
樂受有兩種來源,一種是身體鬆柔的快樂感受,另一種是心理緩和寂靜的喜悅感受
總之樂受比喜受溫柔定靜,讓人感覺身心柔軟,心平氣和,
比喜受更舒適,甚至有心曠神怡的感覺..

第三階:覺知心行
第三階是學習觀察喜;樂二種感受支配心的情形與過程;狀態
觀察感受的當下,心就會隨順感受而被拖走的過程現象
若不如實觀察喜樂的生滅過程,如實知感受是無常;苦;無我,
那你的心就容易被感受所奴役;驅使;支配..

第四階:調伏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第四階就是訓練心不再被喜受;樂受所支配,在感受中不落入我見,
保持受只是受,使心和緩寂靜,一切過程都要如實觀察
喜受;樂受發生時,要如實知所引起的貪欲,或沒有貪欲,
若貪欲消失又回到當下的所緣,心就不再被喜受;樂受所支配,
到這個階段,隨著正念正智的加強,使過去執著感受之心漸漸消退..

註:
修身念處時,禪定可以讓我們覺知到四大,
真正體驗到佛陀說的身體是四大組成,非我非我所
但是這還不足以破身見,因為"疑結"太重..
修受念處的開始,先逐一開放六根的觸受,比如說:
眼根觸色塵生眼識
(就像眼角的餘光,知道看見東西,尚未思惟,只有感官知覺而已),
然後產生感受(不苦不樂),受落入想(調出記憶思惟,此時是中性的),
想落入我見,一但落入我見,就有苦受(我見欲求不足->瞋恨),
樂受(我見欲求有一定的滿足->欲貪)出現
禪定就是放慢這個過程,讓我們可以清楚觀察,平常人六根觸六塵時,
馬上反應情緒,因為過程太快,瞬間就完成了,根本不知道觸受的過程,
所以必須利用"禪"這項工具..
以兩位善知識的修法,在受念處的第一階或第二階,
大部份的人可以破身見;身見破,疑結很快也破,
而戒禁取結除了持戒清淨(在家八戒)及非佛陀及不符合緣起法則的戒,
禁止執取,更重要必須和四聖諦相應,
徹底認知到入門很多路,但是只有唯一的道路,才是究竟之路,才能破..
證初果後,九成的在家居士有遲呆現象
(反應慢三拍,因為在觸受中,自動強制中斷我見,觸受過程中斷,身心無法配合),
而且沒有情緒起伏,因為看只是看;聽只是聽,所以之後的實修要儘快
找善知識幫忙,不然容易被認為走火入魔


心念處:
第一階:覺知心
首先培養覺察種種生起的心念,例如貪心;主離貪心;瞋心;離瞋心;
痴心;離痴心;掉悔心;離掉悔心;善心;不善心等等,
於此生起消滅的心念,加以一一如實觀察,這稱為覺知心
心念的變化快又複雜,如果沒有足夠的內觀覺察力量,就無法觀察心的變化,
沒有培養正念以覺知心念,其實了解的都是後知後覺的粗糙心念

第二階:覺知心悅(喜覺支)
當禪修到這個階段,所體驗到更細更高層次的喜悅,被稱為喜覺支,
這是內心感覺到過去從未有的安詳,此時內心清明;安詳;柔和
捨離過去的疑惑,對法具足信心,五根;五力增強,充滿法喜
心態是從前未有的平衡與寂靜,正念也非常敏銳清明
將心喜悅的過程一一觀察清楚,體驗心喜悅是生滅無常;苦;無我
到此境界,定慧漸進步,正念;正智更具足,若是遇到心被五蓋所障,
能即時覺知,內淨一心(內心專注於正知正念的所緣中,又譯成"心一境性")
,不排除也不會受五蓋影響..
因為此階段的心喜悅屬於慧,是認清楚實相的喜悅,
是由於捨離過去我執所生起的一切苦而心喜悅,這是屬於智慧的喜悅

第三階:覺知心定(定覺支)
更進一步就要進入正定的體驗,心由過去的法喜漸轉為正定,
一切過程都要如實覺知,直到完成正定
正定是指喜心止息,身心柔軟,穩健,堪忍,清淨,靈活,無礙..
如果五蓋生起,可以清楚覺察到,但不會落入我見,念頭只是念頭
不排斥也不控制,因為具足正念正智,心就不會被影響

第四階:覺知心解脫出入息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心解脫覺知就是: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
淨念一心(只有由內心平衡所生起的正念正智之正定)
這個階段就是一直學習保持正念正智地生活,從降伏五蓋到徹底滅除五蓋
保持專注呼吸,專注走路,專注做事,這樣將心猿意馬,妄想,妄念,攀緣的資糧斷掉,
久而久之成習慣,對整個過程要清楚觀察,甚至心從五蓋中解脫出來的過程也要觀察清楚..

法念處:
第一階:觀察無常
就是詳細正觀自己的身心(五蘊),所有的一切生滅變化都是不能自主掌握等等
以這階段的正念正智觀察五蓋;五取蘊;六內外入處;七覺支;四聖諦;四念處等
都是無常生滅法..

第二階:觀察斷(離貪)
離貪即是觀見無常;苦;無我之後,就會生起脫離貪著欲望之志願
在每一呼每一吸之間,很清楚的觀見貪欲消退的過程
觀無常是離欲的因,觀見離貪就是果;觀無常越徹底,則離貪就越徹底
"離"就是漸次消滅,"貪"即是執著
第二階就是漸次消滅欲念,漸次消滅執著(愛染)
對於整個斷除的過程都要如實觀察及體驗

第三階:觀察無欲
接著觀見我們煩惱痛苦都消滅源了的整個過程,
這種無欲的心境,不受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污染的清淨心,
都要如實觀察覺知

第四階:觀察滅(捨覺支)
不只捨棄了一切煩惱,連滅盡煩惱的法也要捨棄,
也包括最難捨的親情也捨,到達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註:喜覺支-->三禪(在三禪中修心念處,在三禪才能隨觀五蘊的運作)
念覺支-->四念處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2-18, 18:10

法友辛苦了,整理出這麽長的一篇心得。

粗糙地看了一下,發現有很多不符合經典的問題。可以讓大家看出你的問題,這樣也很好啊。略舉一二:

“北傳禪修的完整流程:
初禪(靜坐入初禪),初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初禪中),向初果,初果
二禪(靜坐入二禪),二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二禪中),向二果,二果
三禪(靜坐入三禪),三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三禪中),向三果,三果
四禪(靜坐入四禪),四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四禪中),向四果,四果”

“.......朋友對善知識說他知道該怎麼做了,善知識馬上對他說你開法眼了,
不再墜入三惡道,繼續精進.......”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文章 five123 » 2007-02-18, 20:07

其實這是善知識所修行的流程,
希望我們也照這個流程修行
他也提到其他證得解脫的方式,比如說:
(1)由具足信;戒;聞;施;慧而圓滿在家眾之德行,乃至可證初果至三果
(2)由五根成就五力而解脫貪瞋痴三毒者
(3)由成就對佛;法;僧;聖戒四不壞淨而入法流,進道上昇成為解脫者
(4)由修出入息念而成就四念處;七覺支得解脫者(本文的方法)
(5)由三十七道品次第完成解脫者
(6)由修八正道之實踐而成就解脫者
(7)觀十二緣起之次第(流轉門及還滅門)而得解脫者
(8 )由觀六入處的如實知,而得知愛染;瞋恚;無明之原因,
進而知如何防護六根,修身口意,四念處,七覺支得解脫者
(9)由觀四聖諦而得解脫者
(10)由觀五陰如病,如剌,如殺等,而厭離得解脫者
(11)由正觀五陰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生厭離,厭離故喜貪盡,故心解脫者

不知道你喜歡那一種,認為那一種才是正確的,或有更好的方法,也不吝指教
以上都是雜阿含經中的修行法門..

至於開法眼是末學耳聞得知的,這是善知識主觀判定,末學無能力判別的
舍利弗尊者只偶然聽見緣生偈,當下即生遠離塵垢的法眼
耶舍尊者是外道之子,佛陀對他說十善生天論,再說四聖諦,當下也開法眼
這是不同環境不同資質,開法眼也會有所不同..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7-02-18, 21:07

請教
在家人若工作時間太長.比如早8晚8回到家..
該如何精進於四念處的實踐呢?
若進行斷斷續續的零碎念住,是否對身心與世間處世好呢?
會否出現調適上問題.比如我常修不淨觀.總不能到辦公室了
還持續維持在不淨觀的狀態.這是我的憂慮處.似乎在家人要
行住坐臥不離念處有實踐上的困難.
不知有沒有人可以工作與念住相融無礙呢?
請大德開示.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文章 five123 » 2007-02-18, 22:27

末學不是大德,也是小小上班族而已
這個問題有問過善知識,他說每天最好有1~2小時的修行
若是有困難,每週選一天做正念日也行,這一天完全放下俗事,
專心修行,因為我們不是出家人,這也是在家居士通常只證到三果而已
日常生活中,保持專注呼吸;專注走路;專注做事,
意思是對自己的身口意行為,至少保持一分的注意力..
修不淨觀的確有其限制,修出入息對於生活沒什麼影響
你想可以另外加修出入息嗎?

或者將身念處隨觀運用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動作舉止,
如走路,舉手等等,從一早起床眼睛張開開始,注意眼睛張開了,
頭腦在想什麼,溜下床,摺棉被,刷牙要刷的清清楚楚等..
將覺念念住在生活行動中,觀察一舉一動的變化,從早到晚慢慢的訓練
起先會覺得很難訓練,但是只要有信心,從現在開始點點滴滴的培養,
時間久了正念自然會愈來愈強,那時會發現培養正念不困難,信心就生起來了

佛陀有說過:比丘啊!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體的動作來觀察身體,要明覺,
念念分明,才能隨處地去除貪欲和悲痛..

佛陀又開示說:比丘啊!比丘在走路時,
對走路的動作,心中必須了了分明;
在站立時,對站立的動作,心中必須了了分明;
在坐下時,對坐下的動作,心中必須了了分明;
在躺臥時,對躺臥的動作,心中必須了了分明;
無論身體處於任何情況,內心都必須清楚明白..

以身體來作身念處的所緣,就可以清楚的觀察這個身體當中
的大小舉動及粗細變化,而體會出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7-02-18, 22:57

因為我數息容易落到氣的練習.不易生起無常思維.
許多年前,我數息配合練氣非常貪功.幾乎持續1個月半
天天從早到晚就是練氣.哈哈.
 沒多久八觸中的滑,涼,充滿全身.肌膚如塗滑脂.有時輕安
 莫名的就升起了.那時我尚未接觸佛法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2-19, 02:51

freshman 寫: “北傳禪修的完整流程:
初禪(靜坐入初禪),初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初禪中),向初果,初果
二禪(靜坐入二禪),二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二禪中),向二果,二果
三禪(靜坐入三禪),三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三禪中),向三果,三果
四禪(靜坐入四禪),四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四禪中),向四果,四果”
five123 寫:其實這是善知識所修行的流程,
希望我們也照這個流程修行
建議你去問一問這位善知識:

將“四禅”和“四果”相對應是什麽意思?千萬不要說成是:

修完“初禅”後,證“初果”。修完“二禅”後,證“二果”。修完“三禅”後,證“三果”。修完“四禅”後,證“四果”。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2-19, 02:58

freshman 寫:法友辛苦了,整理出這麽長的一篇心得。

粗糙地看了一下,發現有很多不符合經典的問題。可以讓大家看出你的問題,這樣也很好啊。略舉一二:

“北傳禪修的完整流程:
初禪(靜坐入初禪),初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初禪中),向初果,初果
二禪(靜坐入二禪),二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二禪中),向二果,二果
三禪(靜坐入三禪),三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三禪中),向三果,三果
四禪(靜坐入四禪),四禪而住(行住坐臥都在四禪中),向四果,四果”
再問一下這位善知識,如何做到“行住坐臥都在初、二、三、四禪中”?

頭像
five123
文章: 51
註冊時間: 2006-08-30, 08:00

文章 five123 » 2007-02-19, 14:41

建議你去問一問這位善知識:

將“四禅”和“四果”相對應是什麽意思?千萬不要說成是:

修完“初禅”後,證“初果”。修完“二禅”後,證“二果”。修完“三禅”後,證“三果”。修完“四禅”後,證“四果”。
之前有說過,這是他的修行方法,當然不是套用在每個人,
這個意思是:在初禪中修身念處,因為在初禪中才能有效觀照身念處的四大現象及運作,
在二禪中修受念處,因為二禪可以比初禪更有效地觀察六根的觸受過程;用初禪內觀受念處會不夠深入;
在三禪中可以有效觀察心念處的起心動念,二禪則很難順利觀察;四禪也是一樣的道理
這是實用的問題,他在實修過程所發現的,
當然以南傳的方式,有人提暢只要具備剎那定(末學沒學過,別問我),就能從初果修到四果

修初禪證初果~修四禪證四果,不是這樣的,可能末學說的太簡要,
可能還沒證初果,初禪就已經修到四禪了;禪定和證果是兩回事
禪定是用來輔助修四念處的,禪定是工具,
再說清楚一點,善知識的建議如下:
在初禪修身念處;在二禪修受念處;在三禪修心念處;在四禪修法念處;
再問一下這位善知識,如何做到“行住坐臥都在初、二、三、四禪中”
如果在禪坐中進入初禪,要仔細觀察發生的一切現象及全部過程
什麼因,什麼緣,會造成這種現象,總共有12種現象:
(1)呼吸長,(2)呼吸短,(3)呼吸粗,(4)呼吸細-->風大的現象
(5)身體動,(6)重,(7)輕,(刺或癢-->地大的現象
(9)身體冷,(10)熱-->火大現象
(11)身體滑或滋潤,(12)澀-->水大的現象

要進入初禪前,是如何呼吸的,身體先出現什麼現象,再來有什麼現象...
把這一切複製到住(站立);臥,因為坐,住,臥是不動的,所以比較好完成,

最困難的是"行";通常一動作,呼吸及注意力就會改變,要先從身念處經行做起,
當出入息配合經行可以達到身體脈動(呼吸遍滿全身)時,就是接近初禪了..
其他要看個人的經驗了..
二禪而住~四禪而住,都是這樣一步步複製而來的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07-02-23, 17:36

fs92004 寫:在家人若工作時間太長.比如早8晚8回到家..

若進行斷斷續續的零碎念住,是否對身心與世間處世好呢?會否出現調適上問題.比如我常修不淨觀.總不能到辦公室了還持續維持在不淨觀的狀態.似乎在家人要行住坐臥不離念處有實踐上的困難.

不知有沒有人可以工作與念住相融無礙呢?
《雜阿含》281 經:
  「云何修四念處。得七覺分滿足?目揵連比丘。如是身身觀住。彼順身身觀住時。攝念安住不忘。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說。」

身身觀住」,「順」有隨順時機、方便修習的意思。當我們開始修習四念處,也就等於開始修習七覺分之一的「念覺分」。在修習念覺分的階段,於身、受、心、法四類,隨順時機、方便修習念住觀察,並不要求隨時隨地每時每刻單單修習某種念處(例如不淨觀),所以「工作時間、行住坐臥、工作與念住……」,與修習四念處並不相礙。修習四念處,恰恰要落實在日常生活、工作的每時每刻的過程中。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