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法友,在網上有什麽好的資源可以方便末學從頭讀起?
在此先行謝過。:lol:
想從今天開始系統地讀《律藏》
現存完整的律共有六部,即漢譯的《十誦律》、《四分律》、《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摩訶僧祇律》等五部,再加上南傳上座部的《銅鍱律》。
所以真的要了解戒律,身為中國人反而是得天獨厚,比南傳國家或是非中文語系國家的人還多了五部律可以參考。不過內容其實大同小異,看了一部其實也幾乎等於把其他的也看了。
若說佛陀的教法傳了兩千多年後,有哪一部份一直都保持相當的一致性,則非律藏莫屬。由此可見,雖然各部派對經的部份或許有些不同看法,但是對於戒律的傳承,長久以來還是沒什麼改變。
漢譯五部律可以從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免費下載或是線上閱讀,《銅鍱律》的中英文翻譯書都是要花錢買的,不知道哪裡有提供合法免費下載。
不過法雨道場出版免費贈閱的《巴利律比丘戒研究》---李鳳媚著,不僅將《銅鍱律》的比丘律每一條戒律的重點經文翻譯出來,還將每一條戒律與漢譯的五部律相互對照比較,非常方便,但好像已經沒有再版,可以跟法雨道場的明法比丘問問看。介紹《銅鍱律》還有另外一本英文書,作者也是位女性,不過我沒看過這本書,只是聽朋友說過。
我認為讀律有兩個好處。
一、了解出家眾的戒律可以知道出家眾的行為方式與準則,在與出家眾往來時,才知道跟怎麼跟對方互動,才不會造成彼此的尷尬與誤會。另一方面,這也是判斷出家眾是否是善知識的一個較初步的方法。譬如你看到一位比丘與一位女性兩人在隱密處,這位比丘的問題就很大了,因為這是犯了僧殘罪,是很嚴重的罪行。一般人不知道,可能就不以為意,不過連比丘都不以為意就很奇怪了。
二、讀律可以幫助釐清讀經或持戒的疑問,因為律藏與經藏的很大不同之處就是,律藏的內容很生活化,每一條戒律都有一個制戒因緣,內容涵蓋食衣住行,上至殺人行淫說謊偷竊,下至洗澡大小便等事無所不包,與經藏的說理為主完全不同。
也因為如此,我們也可以從這看到,佛陀是如何處理這些日常生活的大小事,當時比丘是連洗澡都有問題要去請教佛陀。也因為如此,佛陀這些處理大小事的邏輯與觀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分辨經藏的一些疑問。因為佛陀不會處理生活上的事情是一種邏輯,講經說法又變成另一種邏輯。譬如關於殺生、吃素的問題,有看過律藏的人應該都不會為這些問題感到困擾,當然也不會受那些倡導素食的經典影響。
所以真的要了解戒律,身為中國人反而是得天獨厚,比南傳國家或是非中文語系國家的人還多了五部律可以參考。不過內容其實大同小異,看了一部其實也幾乎等於把其他的也看了。
若說佛陀的教法傳了兩千多年後,有哪一部份一直都保持相當的一致性,則非律藏莫屬。由此可見,雖然各部派對經的部份或許有些不同看法,但是對於戒律的傳承,長久以來還是沒什麼改變。
漢譯五部律可以從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免費下載或是線上閱讀,《銅鍱律》的中英文翻譯書都是要花錢買的,不知道哪裡有提供合法免費下載。
不過法雨道場出版免費贈閱的《巴利律比丘戒研究》---李鳳媚著,不僅將《銅鍱律》的比丘律每一條戒律的重點經文翻譯出來,還將每一條戒律與漢譯的五部律相互對照比較,非常方便,但好像已經沒有再版,可以跟法雨道場的明法比丘問問看。介紹《銅鍱律》還有另外一本英文書,作者也是位女性,不過我沒看過這本書,只是聽朋友說過。
我認為讀律有兩個好處。
一、了解出家眾的戒律可以知道出家眾的行為方式與準則,在與出家眾往來時,才知道跟怎麼跟對方互動,才不會造成彼此的尷尬與誤會。另一方面,這也是判斷出家眾是否是善知識的一個較初步的方法。譬如你看到一位比丘與一位女性兩人在隱密處,這位比丘的問題就很大了,因為這是犯了僧殘罪,是很嚴重的罪行。一般人不知道,可能就不以為意,不過連比丘都不以為意就很奇怪了。
二、讀律可以幫助釐清讀經或持戒的疑問,因為律藏與經藏的很大不同之處就是,律藏的內容很生活化,每一條戒律都有一個制戒因緣,內容涵蓋食衣住行,上至殺人行淫說謊偷竊,下至洗澡大小便等事無所不包,與經藏的說理為主完全不同。
也因為如此,我們也可以從這看到,佛陀是如何處理這些日常生活的大小事,當時比丘是連洗澡都有問題要去請教佛陀。也因為如此,佛陀這些處理大小事的邏輯與觀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分辨經藏的一些疑問。因為佛陀不會處理生活上的事情是一種邏輯,講經說法又變成另一種邏輯。譬如關於殺生、吃素的問題,有看過律藏的人應該都不會為這些問題感到困擾,當然也不會受那些倡導素食的經典影響。
“諸比丘因別相觀得定故。貪欲瞋恚不起。便作是念。我已得道所作已辦。是諸比丘到佛所自言。我是阿羅漢。生分已盡更不受身。作是語已。後近聚落僧坊中住。數見女人故。貪欲瞋恚便起。是諸比丘作是言。我曹辛苦痛惱。本在空閑處時。因別相觀得定故。貪欲瞋恚不起。便作是念。我已得道所作已辦。即到佛所自言。我是阿羅漢。我生已盡更不受身。今近聚落住。數見女人故貪欲瞋恚便生。我曹失比丘法燒比丘法。我曹空無過人法自說言得。是諸比丘語餘比丘。餘比丘聞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因緣故集比丘僧。以種種因緣讚戒讚持戒。讚戒讚持戒已。語諸比丘。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不知不見空無過人法。自言我得如是知如是見。後時或問或不問。欲出罪故便言。我不知言知不見言見空誑妄語。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羅夷不共住。”
(<<律部23>>p.12.2 ~ p.12.3)
以上戒律,末學有些費解。似乎不符合佛陀制戒的一貫原則。因爲,從很多記載來看,如果比丘不是有心犯的話,佛陀一般都是很寬容仁義的。比如說:
1)迦留陀夷不看。便坐兒上腸出大喚。婦言。此有小兒。比
丘身重小兒即死。。。。佛知而故問。汝以何心作。答言。我不先看床上便坐。佛言無犯。
(<<律部23>>p.10.3)(<<律部23>>p.10.3)
2)一時長老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空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三昧起。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已。還疾入定。作如是念。我在定中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從三昧起語諸比丘。我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處無色定。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諸比丘語目連。何有是處。入無色定當見色聞聲。何以故。若入無色定。破壞色相捨離聲相。汝空無過人法故作妄語。汝目連應擯治驅遣。是事白佛。佛語諸比丘。汝等莫說目連犯罪。何以故。目連但見前事不見後事。如來亦見前亦見後。是目連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處無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定起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聞已還疾入定。便自謂。我入定聞聲。若入無色定。若見色若聞聲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破壞色相捨離聲相故。若目連空無過人法故妄語者亦無是處。是目連隨心想說無罪。
(<<律部23>>p.12.3 ~ p.13.1)
從制戒姻緣來看,那些比丘當時心裏的確是覺得自己證了果,後來發現是自己錯了。並不是有心故意要說謊。結果象這種情況是“波羅夷不共住”,和有心要騙食的比丘說自己有過人法是一樣的大妄語,這不是太重了嗎。
(<<律部23>>p.12.2 ~ p.12.3)
以上戒律,末學有些費解。似乎不符合佛陀制戒的一貫原則。因爲,從很多記載來看,如果比丘不是有心犯的話,佛陀一般都是很寬容仁義的。比如說:
1)迦留陀夷不看。便坐兒上腸出大喚。婦言。此有小兒。比
丘身重小兒即死。。。。佛知而故問。汝以何心作。答言。我不先看床上便坐。佛言無犯。
(<<律部23>>p.10.3)(<<律部23>>p.10.3)
2)一時長老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空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三昧起。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已。還疾入定。作如是念。我在定中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從三昧起語諸比丘。我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處無色定。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諸比丘語目連。何有是處。入無色定當見色聞聲。何以故。若入無色定。破壞色相捨離聲相。汝空無過人法故作妄語。汝目連應擯治驅遣。是事白佛。佛語諸比丘。汝等莫說目連犯罪。何以故。目連但見前事不見後事。如來亦見前亦見後。是目連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處無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定起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聞已還疾入定。便自謂。我入定聞聲。若入無色定。若見色若聞聲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破壞色相捨離聲相故。若目連空無過人法故妄語者亦無是處。是目連隨心想說無罪。
(<<律部23>>p.12.3 ~ p.13.1)
從制戒姻緣來看,那些比丘當時心裏的確是覺得自己證了果,後來發現是自己錯了。並不是有心故意要說謊。結果象這種情況是“波羅夷不共住”,和有心要騙食的比丘說自己有過人法是一樣的大妄語,這不是太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