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的定義,有異議否?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僧的定義,有異議否?

文章 shanguan » 2004-11-08, 10:10

梵語samgha,巴利語同。略稱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之意,故又稱和合眾、和合僧、海眾(眾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為喻,而稱海眾)。又取梵語與漢語合稱為僧侶。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稱。為三寶之一。
即指信受如來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亦即出家剃髮,從佛陀學道,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住於四向四果之聖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團體。蓋如來成道後,首至鹿野苑,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為僧伽之開始。
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08, 10:13

若無異議,“僧人皈依自己就是皈依僧寳”的觀點顯然不成立。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4-11-09, 12:06

雜阿含經文中念僧的經文,末學認為應該許多人都知道也看過,更有許多法友以此做為念僧的思維根據,應該不需要末學貼出來了。
因此如果五比丘當初從佛陀聽聞正法時,願意相信依從佛陀與修習正法可以令自己確實遠離貪嗔痴,自己將可證得四雙八士的果位,當這樣的相信升起,就是當下皈依了佛法僧,也因此而完成法次法向,接下來的所有聲聞弟子都是經過這樣的途徑,這種相信與皈依的現象很正常,也很自然,不知道有什麼好用來大做文章的,如果當初的五比丘認為:我相信佛陀,我相信正法,但是我不相信佛陀與正法可以令自己確實遠離貪嗔痴,自己將可證得四雙八士的果位,成為聖賢僧,這樣就是沒有皈依佛法僧了,這樣的錯誤知見也自然也沒有可能令五比丘證得果位。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09, 14:58

Honesty 寫:雜阿含經文中念僧的經文,末學認為應該許多人都知道也看過,更有許多法友以此做為念僧的思維根據,應該不需要末學貼出來了。
因此如果五比丘當初從佛陀聽聞正法時,願意相信依從佛陀與修習正法可以令自己確實遠離貪嗔痴,自己將可證得四雙八士的果位,當這樣的相信升起,就是當下皈依了佛法僧,也因此而完成法次法向,接下來的所有聲聞弟子都是經過這樣的途徑,這種相信與皈依的現象很正常,也很自然,不知道有什麼好用來大做文章的,如果當初的五比丘認為:我相信佛陀,我相信正法,但是我不相信佛陀與正法可以令自己確實遠離貪嗔痴,自己將可證得四雙八士的果位,成為聖賢僧,這樣就是沒有皈依佛法僧了,這樣的錯誤知見也自然也沒有可能令五比丘證得果位。
這裡又偏題了。
我只問先有僧團還是先有五比丘的證果?其他的都是後話。
當時根本還沒有僧團,佛陀也沒有作出四雙八輩的説明,所以也不存在相信不相信僧團的問題。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4-11-09, 22:13

shanguan 寫: 這裡又偏題了。
我只問先有僧團還是先有五比丘的證果?其他的都是後話。
當時根本還沒有僧團,佛陀也沒有作出四雙八輩的説明,所以也不存在相信不相信僧團的問題。
僧寶=僧團?您的意思是這樣嗎?
請問,現在到底是想定義「僧團」?還是想定義「僧寶」?
還是想兩者混在一起?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09, 23:33

peacecila 寫:僧寶=僧團?您的意思是這樣嗎?
請問,現在到底是想定義「僧團」?還是想定義「僧寶」?
還是想兩者混在一起?
嚴格的說,僧寳和僧團的關係是:

僧寳是由四雙八輩的賢聖組成的僧團。

有意見麼?

頭像
wen-lung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Re: 僧的定義,有異議否?

文章 wen-lung » 2004-11-10, 06:20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ptf/sangha.html

藍色文字部分為版主轉貼

sangha

In the suttas the word sangha (lit. "group, assembly") is usually used in one of two ways: it refers either to the community of ordained monks and nuns (bhikkhu-sangha and bhikkhuni-sangha) or to the community of "noble ones" (ariya-sangha) -- persons who have gained at least some degree of Awakening.

這個網頁允許轉載,只要註明出處或網頁連結即可,所以直接將內容轉貼過來,方便大家閱讀。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Re: 僧的定義,有異議否?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0, 10:27

這個詞典的解釋應該是正確的,能翻譯成中文麽。

另外,三寳並不是同時出現的。從在時間順序來講,法寶是本來就有的,然後有人發現了法寶則成爲佛寳,佛教導他人解脫後才有僧寳的產生。
有一點要強調的是:佛和僧都屬於人的範疇,僧是以複數的形式出現的,至於多少人以上才算是僧,有不定的説法,但至少是三人以上。

頭像
Honesty
文章: 33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Honesty » 2004-11-12, 11:05

shanguan 寫: 有一點要強調的是:佛和僧都屬於人的範疇,僧是以複數的形式出現的,至於多少人以上才算是僧,有不定的説法,但至少是三人以上。
希拉法友分別的很好,僧團與僧寶的概念定義是有差異的,僧團的界定或許是指三人以上團體,但是佛法僧的僧寶所代表的是:佛陀的出家聲聞四雙八士的弟子。僧寶是一個概括代表的概念,而不是特指實際上對應的某些聖賢數量。
問題就在於正信心的皈依對象時,因為心意對於對應的概念的不同依附習性,才有了許多的不同的概念差別,例如:有些白衣居是的正信心一定得要依著某一個或一群很有緣份的僧人才能讓正信心增長,有些人自己出家持戒就可以自皈依於僧的身分令正信心增長,有的就算出家持戒也無法自己皈依,還需要長老比丘來依靠,這當中因為各自緣份與信根的發展差異,才有許許多多的差別產生,不過基本上僧寶的定義概念是可以清楚界定的,也就是指:佛陀的出家聲聞四雙八士弟子。
當然實際上有可能符合這個概念的實際聖賢數目是零,也可能是一個或五個,也可能是一千兩百五十個,也可能有許許多多,這個實際上符合其概念定義的數目當然不一定,不過這個概念本身是確定的。
不能夠因為實際上只有一個四雙八士的佛陀聲聞出家比丘或比丘尼時,我們就斷言說:這一個四雙八士的比丘或比丘尼,不是世間的福田(僧寶),也不是佛陀的聲聞出家弟子,不是正向直向誠向善向的四雙八士,這個聖賢比丘或比丘尼什麼都不是,居士們佈施供養,信心皈依,從其聞法也沒有辦法獲得勝福,只因為沒有湊足三人。
這樣的知見難道會沒有問題嗎?

這真的沒有很難,不要自己一直去鑽牛角尖。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4-11-12, 11:46

Honesty 寫:希拉法友分別的很好,僧團與僧寶的概念定義是有差異的,僧團的界定或許是指三人以上團體,但是佛法僧的僧寶所代表的是:佛陀的出家聲聞四雙八士的弟子。僧寶是一個概括代表的概念,而不是特指實際上對應的某些聖賢數量。
問題就在於正信心的皈依對象時,因為心意對於對應的概念的不同依附習性,才有了許多的不同的概念差別,例如:有些白衣居是的正信心一定得要依著某一個或一群很有緣份的僧人才能讓正信心增長,有些人自己出家持戒就可以自皈依於僧的身分令正信心增長,有的就算出家持戒也無法自己皈依,還需要長老比丘來依靠,這當中因為各自緣份與信根的發展差異,才有許許多多的差別產生,不過基本上僧寶的定義概念是可以清楚界定的,也就是指:佛陀的出家聲聞四雙八士弟子。
當然實際上有可能符合這個概念的實際聖賢數目是零,也可能是一個或五個,也可能是一千兩百五十個,也可能有許許多多,這個實際上符合其概念定義的數目當然不一定,不過這個概念本身是確定的。
不能夠因為實際上只有一個四雙八士的佛陀聲聞出家比丘或比丘尼時,我們就斷言說:這一個四雙八士的比丘或比丘尼,不是世間的福田(僧寶),也不是佛陀的聲聞出家弟子,不是正向直向誠向善向的四雙八士,這個聖賢比丘或比丘尼什麼都不是,居士們佈施供養,信心皈依,從其聞法也沒有辦法獲得勝福,只因為沒有湊足三人。
這樣的知見難道會沒有問題嗎?

這真的沒有很難,不要自己一直去鑽牛角尖。
看來真得確定一下僧寳的含義了。
其實在《阿含經》,並沒有明顯的區分僧團和僧寳,甚至連“僧寳”這個詞都沒有出現過,有的只是“僧眾”這個詞。
由此可見,僧是有數量的,也就是三人以上,從來沒有聽説一個人可以稱爲僧的。沒有僧眾朝樣可以解脫,爲什麽一定要確定必須要皈依僧衆才能解脫?有“必須要皈依僧才能解脫”的知見,自然會覺得不能理解了。
當世界上只有一個阿羅漢的時候,那他只是一位值得親近的善士,我們照樣可以從他那裏聼聞正法,但他不能叫做僧。
不然,密宗的“上師是三寳的總和”的論調也可成立,皈依上師就是皈依三寳的論調難道是佛陀所說的正知見麽?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