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雜阿含第一經」中的“正觀”五蘊是破十結的通法,當然也是破“身見”的方法。 但是不僅僅是只用于破身見。:opeacecila 寫:法友你寫的這兩段話前後相違。第一段先說不好只和身見掛上鉤,第二段又說和身見掛鉤當然也沒問題。
三結的『疑』究竟是疑些什麼?(3)
末學又要說了,您說的話看起來都不錯,但是在末學看來,總有點不很妥當。
比如說:“正法要自己領悟,說法的人只能指出方向。”
1)正法當然是要自己領悟,這種領悟包括了“正觀五蘊”,也包括了“內正思維”,這“內正思維”就包括了我們在這裏探討初果的三結是什麽和如何斷?不能說“在這裏探討初果的三結是什麽和如何斷?”不重要,而只有“正觀五蘊”是關鍵。
2)“說法的人只能指出方向。”這個方向也就是趨向解脫的地圖,我們現在“在這裏探討初果的三結是什麽和如何斷?”就是要將這個地圖搞得越清楚越好。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迷路。
3)早期的經文沒有的東西,可能正好是我們所缺的,不能爲何後期又出來了呢?我想這是因爲早期的人只要簡單的地圖就可以了,而越到後來,行者是越來越需要詳細的地圖了。
比如說:“正法要自己領悟,說法的人只能指出方向。”
1)正法當然是要自己領悟,這種領悟包括了“正觀五蘊”,也包括了“內正思維”,這“內正思維”就包括了我們在這裏探討初果的三結是什麽和如何斷?不能說“在這裏探討初果的三結是什麽和如何斷?”不重要,而只有“正觀五蘊”是關鍵。
2)“說法的人只能指出方向。”這個方向也就是趨向解脫的地圖,我們現在“在這裏探討初果的三結是什麽和如何斷?”就是要將這個地圖搞得越清楚越好。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迷路。
3)早期的經文沒有的東西,可能正好是我們所缺的,不能爲何後期又出來了呢?我想這是因爲早期的人只要簡單的地圖就可以了,而越到後來,行者是越來越需要詳細的地圖了。
法友不要生氣,如果末學言詞間有冒犯的地方,多多諒解!peacecila 寫:入門的修行都在第一經了,這樣還不是重點,那到底還有什麼才是?言盡於此。
“入門的修行都在第一經了,這樣還不是重點,那到底還有什麼才是?”
這要看時機而定。如果您是打算要“閉關精修”了,當然可以將這些討論先放一放,那麽,潛心于“入門修行的第一經”當然是重點。
現在大家都在找“地圖”,爲“入門修行的第一經”做准備工作,怎麽好說“入門修行的第一經”是重點呢?
同時,具末學的經驗看來:磨刀不誤砍材功。只有先把“地圖”搞准確、清楚了,再去用“入門修行的第一經”,效果會更好些。您說呢?
末學再多一句嘴:這裏絕大多數法友(包括你和我)的“地圖”是有問題的,在搞清楚“地圖”這一方面,還有很多的地方要多下工夫才行。
舉個簡單的例子:
1)爲什麽經中記載,有人從凡夫直到四果?有人從凡夫直到三果?有人從凡夫到初果後又直到四果?
2)如果有一天,你用“入門修行的第一經”觀五蘊,有了一次高峰體驗後,你能知道自己證果了嗎?證的是幾果?
如果對于這倆個問題你不非常清楚(從斷十個煩惱的角度來說),那麽,我給你一個忠告:不要先忙于專心用“入門修行的第一經”觀五蘊。先用經典和內正思維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先。
1、三結都是屬於『見』的問題,理論是對的,但是他並不是只有在「理解」上的「見」就可以證得,知見上的理解是在「四預流支」的「內正思維」完整的建立「法次法向」的次第與修學的內容,在這個「內正思維」當中,是理論上瞭解的建立,而「法次法向」才是「初向」的實修過程與內容。
2、「疑」是對於「四預流支」的過程中,因為缺少了自己實際的體驗與確認的「觸證」,而無法肯定「四聖諦」是趣向「涅槃」的正確方法。
3、「身見結」的斷除,是如實知見「色身」是「四大」因緣和合所造,「色身」中並沒有「我」與「我所」,只有「四大與心」的展轉運作,這是如實的「觸證」,於「身心如實證知」,「戒取」與「疑」,是因為「身見結」的「觸證」,而引發內心的「勝解證知」,所以個人認為「三結」是「觸證」而俱斷沒有先後的問題,先後的問題那應該是「初向」的實修過程。
4、觀察「無常」的生滅,那是一般世間緣起的現象,並無法斷除「身見結」,「苦」是緣起的集滅現象,這才是佛法的特色,如實觀察「無常」緣起的集滅於「色身四大」的現象,才是以佛法特色的斷除「身見結」。
5、在「內正思維」所建立的「法次法向」,當然包含了「聖諦」的「法」、「法義」、「修行的法次第與內容」、「證果的法次第與內容」,在過程中當然是「自知自證」所以「佛陀」說,「入流者」決定正趣三菩提,極多七返人天,至於往後的修學那只是「時間」的長短而以,對於次第與內容已經『決定無疑』。
2、「疑」是對於「四預流支」的過程中,因為缺少了自己實際的體驗與確認的「觸證」,而無法肯定「四聖諦」是趣向「涅槃」的正確方法。
3、「身見結」的斷除,是如實知見「色身」是「四大」因緣和合所造,「色身」中並沒有「我」與「我所」,只有「四大與心」的展轉運作,這是如實的「觸證」,於「身心如實證知」,「戒取」與「疑」,是因為「身見結」的「觸證」,而引發內心的「勝解證知」,所以個人認為「三結」是「觸證」而俱斷沒有先後的問題,先後的問題那應該是「初向」的實修過程。
4、觀察「無常」的生滅,那是一般世間緣起的現象,並無法斷除「身見結」,「苦」是緣起的集滅現象,這才是佛法的特色,如實觀察「無常」緣起的集滅於「色身四大」的現象,才是以佛法特色的斷除「身見結」。
5、在「內正思維」所建立的「法次法向」,當然包含了「聖諦」的「法」、「法義」、「修行的法次第與內容」、「證果的法次第與內容」,在過程中當然是「自知自證」所以「佛陀」說,「入流者」決定正趣三菩提,極多七返人天,至於往後的修學那只是「時間」的長短而以,對於次第與內容已經『決定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