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的一念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s92004
文章: 277
註冊時間: 2006-08-18, 08:00

文章 fs92004 » 2006-12-21, 20:35

感謝metta法友的回答.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一隻跳蚤能辨認出比丘.還能思考比丘要搶衣服.....
若這位比丘轉生為跳蚤能保持人的意識狀態.於僧不會生嗔吧.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6-12-21, 21:18

Mahanama 寫:可能是小部。我記得法句經裡也有一篇故事,說末利夫人因為曾經在浴室裡與一隻狗行淫,還為了隱瞞此事而欺騙波斯匿王,結果死後隨入地獄七天,到第八天才轉生天界云云。
[漢傳有助念,藏傳有預知死亡的密法與中陰救度法,都很重視臨終。
我想也是小部,就是小部沒有讀過。而且你講的末利夫人的故事在這本書裡也有;還有其它故事,有些是在四部尼柯耶中見過。

漢傳臨終念佛,對有些人可能有很好的作用。但很多人在死亡前身體有強烈痛苦,心就很難安駐在佛號上。阿含經裡的作法是讓人修四梵住和內觀。 數年前我有次病得很重而吃藥又無效,以為快要死了,試著念佛但心真的沒法安住,但是修四梵住放棄對一切人的怨恨,並從近到遠地願一切人健康快樂是可以做到的,在疼痛很劇烈的時候修內觀也有一定效果。

我對於藏傳佛教的中陰救度法瞭解很少。《西藏生死書》過去翻了一下,好像過程比較複雜,我懷疑死亡的人可能很難記得住,其可靠性就更不知道。

信原始佛教的朋友在放棄了大乘佛教的一些作法後,如果不瞭解南傳佛教面對死亡的一些方法,也可能會有遺憾。 事實上,南傳佛教日常生活的一些做法是根據如何決定轉生的道理反推的,比如說佈施的時候要知道佈施的因果(這是正見,無癡的善根),要起歡喜心等等,這和我們中國人好高騖遠地講無相佈施是不一樣的(南傳並不否定無相佈施)。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6-12-21, 21:38

fs92004 寫:感謝metta法友的回答.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一隻跳蚤能辨認出比丘.還能思考比丘要搶衣服.....
若這位比丘轉生為跳蚤能保持人的意識狀態.於僧不會生嗔吧.
佛陀在持戒的基礎上進一步講密護根門,如果對意根生起的貪嗔癡沒有很好的防範,就可能對僧人生嗔恨。 看看現在的出家人,有些為了爭一個住持什麼之類的職務,會鬧出很多事來,由此可知修行不夠好的出家人是會對同修生嗔恨的。 大的動物能夠辨認出人,有的對人還很敏感,像跳蚤這樣小的動物怎麼樣我們就知道得很少。 有特殊善根的人或動物有的可能有特異功能,也可能比同類更敏感。 這個比丘蘊蓄著生兜率天的福報,也可能有些特殊吧。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12-21, 23:25

metta 寫: 漢傳臨終念佛,對有些人可能有很好的作用。但很多人在死亡前身體有強烈痛苦,心就很難安駐在佛號上。阿含經裡的作法是讓人修四梵住和內觀。 數年前我有次病得很重而吃藥又無效,以為快要死了,試著念佛但心真的沒法安住,但是修四梵住放棄對一切人的怨恨,並從近到遠地願一切人健康快樂是可以做到的,在疼痛很劇烈的時候修內觀也有一定效果。
知道「必死無疑」,正視「死亡」來臨,沒有任何心存僥倖的心態,心智反而會在此時清醒過來,雖然身體的病痛並不會因此而減弱,但卻會漸漸冷靜下來。不同的行者面臨病痛與死亡有不同的做法,這決定於平時對佛法的認識與瞭解。

頭像
seasky
文章: 770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seasky » 2006-12-22, 08:22

未無漏、心解脫前,在無常定律下,沒有永恆的生,也沒永恆的死,生死相循環。
獲無漏、心解脫後,在緣滅法則下,生是最後一生,死是永恆的死,生死不相續。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6-12-22, 10:35

MOSHENGREN 寫:那就回到開始的那個故事中,這個故事講比丘落入了惡道是因為喜歡一件衣服,那就說明喜歡一件衣服的業足以讓一個持戒清靜的比丘落入惡道了?
我想這裡有些過分誇大了臨終一念了!
如果臨終一念果真比持戒環重要,那在僧團中應該有相應的特別修法了,但是在經律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
下面的經文對回答你的問題有一定參考價值:

南傳中部136 經:

  然而,阿難!凡彼人於此處,是離殺生、離偷盜、於愛慾離邪行者、離虛誑語者、離離間語者、離粗惡語者、離雜穢語者、不貪慾者、不嗔恚者、為正見者,彼身壞命終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於彼,或應以前所作之罪業當受其苦;或彼於後應彼所作之罪業當受其苦,或彼於死時,為有邪見者,成就受持之。由此,彼身壞命終後,生於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然而,彼若於此世,是離殺生、離偷盜、於愛慾離邪行者、離虛誑語者、離離間語者、離粗惡語者、離雜穢語者、不貪慾者、不嗔恚者、為正見者,其報於現世,或於次世,或後世生起而受。

18. (iv) "Now there is the person who has abstained from killing living beings here... has had right view. And o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body, after death, he reappears in the states of deprivation, in an unhappy destination, in perdition, in hell.12 But (perhaps) the evil kamma producing his suffering was done by him earlier, or the evil kamma producing his suffering was done by him later, or wrong view was undertaken and completed by him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And that was why, o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body, after death, he reappeared in the states of deprivation, in an unhappy destination, in perdition, in hell. But since he has abstained from killing living beings here... has had right view, he will feel the result of that here and now, or in his next rebirth, or in some subsequent existence.

頭像
MOSHENGREN
文章: 99
註冊時間: 2006-06-24, 08:00

文章 MOSHENGREN » 2006-12-22, 11:51

這篇經文並不是說臨終一念的惡業會導致清靜持戒的比丘轉生惡趣.而只是說生於惡趣是應彼所作之罪業.
雖然有可能是應臨終一念的惡業,但也有可能不是.
如果有可能不是的話,那説明臨終一念和生前的其他念相比並不是非常重要.
而且,本故事中有很多不符合常識的描述,比如當下就轉生為跳蚤,跳蚤能識別衣物,會發聲説話等等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6-12-22, 12:03

shanguan 寫:怪不得大乘要人人成佛,原來聲聞阿羅漢不怎麽樣,辟支也不如佛。
佛、辟支佛、阿羅漢都是止息了生滅、煩惱永盡無餘的聖者,只是證悟的過程不同。我想,辟支佛比聲聞阿羅漢受到較高的讚譽,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辟支佛是無師自通,自證自悟的,而聲聞阿羅漢則是亦步亦趨地接受調教才證悟的。佛陀受到最高的禮敬,也是必然的,因為他不但自證自悟,而且建立教團,傳佈正法。當年如果佛陀證悟後,不出世弘法,只是在林中自受法樂,那麼他就只是一位辟支佛。 :lol: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2-22, 12:11

所以你忽視了解脫的平等性而突出世間法的不平等性?你是不是也準備去成佛?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6-12-22, 14:02

MOSHENGREN 寫:這篇經文並不是說臨終一念的惡業會導致清靜持戒的比丘轉生惡趣.而只是說生於惡趣是應彼所作之罪業.
雖然有可能是應臨終一念的惡業,但也有可能不是.
如果有可能不是的話,那說明臨終一念和生前的其他念相比並不是非常重要.
而且,本故事中有很多不符合常識的描述,比如當下就轉生為跳蚤,跳蚤能識別衣物,會發聲說話等等
這篇經文說明的關鍵一點是,即使持戒清靜,也有可能由於後來的惡行而墮入惡道。 這裡的故事符合這個大前提下。 當然這篇經文沒有具體說什麼樣的惡行可產生這樣的效果。佛經通常給我們指出大方向,雖然也有很多細節,但不是所有我們想知道的細節都可以找到。

其實這裡蒂啥比丘的執著是非常強的,因為一直到死都還在執著於他的新僧袍。 由此也可以反推出他修行的力量比較弱,否則當他面臨死亡的時候他應該在修內觀或別的法。他成了跳蚤 都還在強烈執著,所以這種執著非同一般。

要注意這裡說轉生,並沒有說當下轉生。 動物說話或動物思維的一些細節可以且只能通過神通知道,如果不接受這一點, 佛經中的很多故事可能都變得沒有意義。

只有知道死亡心、 結生心和有分心三者之間的關係才可能知道臨終一念的巨大力量。

順便說一下,剛查原書,說這個故事來自《法句經》的註疏。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