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念處怎麼修?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chlin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Re: 受念處怎麼修?

文章 ychlin » 2006-12-14, 23:25

提供另一種版本(巴利文 大念住經 中文翻譯)做參考:
==============
乙. 觀受
24. 然諸比丘!如何比丘於受觀受而住耶?
諸比丘!於此,比丘在經驗樂受時,了知:『我在感樂受。』
在經驗苦受時,了知:『我在感苦受。』
在經驗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在感不苦不樂受。』
在經驗有執著之樂受時,了知:『我在感有執著之樂受。』
在經驗無執著之樂受時,了知:『我在感無執著之樂受。』
在經驗有執著之苦受時,了知:『我在感有執著之苦受。』
在經驗無執著之苦受時,了知:『我在感無執著之苦受。』
在經驗有執著之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在感有執著之不苦不樂受。』
在經驗無執著之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在感無執著之不苦不樂受。』
25. 如是,或於內受,觀受而住;
於外受,觀受而住;
又於內外受,觀受而住。
或於受,觀生法而住;
於受,觀滅法而住;
又於受,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受」,如是唯有觀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受觀受而住。
==============
以下是個人對這段經文的淺見:

一開始,只訓練自己察覺到感受的存在就可以了,一旦在日常生活中能常常想到(憶念、憶持──提起「念」)要注意、察覺當下的感受,就開始有機會能免除於習慣性的反應下的不當行為。然而,我們通常是習慣對於各種感受起習性反應,也就是心會習慣性地執取感受───厭惡、趕走、壓抑苦受,歡迎、喜愛、沈溺於樂受。

下一個步驟是訓練自己察覺對於各種感受的執取或者不執取。當一個人持續這樣訓練自己後,他漸漸可以比較出來對於當下對於感受執取時,「苦」是會升起的,對於感受不執取時,「苦」並不會升起,而感受只是感受。

接下來訓練自己察覺到下感受的生起,感受原來不在那裡,但是它自己出現了,並非由於我們的要求、也不受我們的控制,感受就是這樣出現了,這意味著必須察覺到「看」等───六入處、觸,接下來對於這「觸」所引發的「想」,然後有「受」;或者他可以訓練自己察覺到「想」,這意味著「念住」是一種「想」──內心的自言自語停止時的活動。

接下來訓練自己察覺感受的滅去,與感受的生起然後滅去。在過程中要培養正念、以喜悅的興趣來觀察感受等七覺支,訓練自己以平等心來觀察感受的生起與滅去。持續這樣訓練就能豁然開朗:「的確只有感受,沒有「我」、感受不是我、不是我的、感受是無常、苦、無我的」。同時藉由觀察感受,逐步體驗四個聖諦。

最後:

『於是覺知:「唯有受」,如是唯有觀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經文中這句話個人覺得最有意思.....



祝福法友們 平靜 安詳 快樂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Re: 受念處怎麼修?

文章 freshman » 2006-12-15, 02:23

ychlin 寫:最後:
『於是覺知:「唯有受」,如是唯有觀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經文中這句話個人覺得最有意思.....
法友有時間將幾種版本相互參照,盡量多的詳細寫一寫這最後一句話嗎?公德無量啊!

頭像
ychlin
文章: 83
註冊時間: 2005-09-07, 08:00

Re: 受念處怎麼修?

文章 ychlin » 2006-12-19, 12:22

法友太客氣了,個人無法解經,只能提供一點感想供參考。

『於是覺知:「唯有受」,如是唯有觀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這句話中『「唯有受」,如是唯有觀智,唯有正念』是說行者確實、如實「看到」只有被被察覺的感受與察覺感受的正念與觀智,其中並沒有「我」。換言之,並沒有證悟的人,有的只有過程、經驗。

『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的意思是指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為生存條件(無所依而住),是指「不受後有」。

另外,有些經文提到「克服世間之貪憂」,「世間」是指「身心」、五蘊(當然包括感受),「貪憂」是指對於「苦受」的憂與「樂受」的貪。

對於經文的理解與看法是會改變的。不妨抱著「這是目前的看法,這看法似乎是真實的,不過,這只是一個看法,這也是不穩定的。」「那是另一種看法,有這樣的看法存在,我的看法與別人的看法都在我與他人心中確實存在」。

除非我們已經達到「智者自證自知」的階段,不需要再四處追尋答案,否則實在沒有必要在這些觀點上做太多的爭論。 這些爭論本身就是煩惱的一種型態。


祝福法友們 平靜 安詳 快樂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