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Honesty
- 文章: 339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Honesty » 2004-10-28, 12:20
lmf1143 寫:
「小小戒」語義含混,所以才需要共同討論加以澄清。討論並經與會全體同意的標準,就不是無限上綱。討論可能無法獲致結論,但與未經討論就作成特定結論畢竟是不同的。
問題根本不是在討論不討論,對於小小戒大致會有兩種看法,一種是聖賢們的看法,聲聞聖賢們是不會逾越自己的身份去超越佛陀的,尤其是阿羅漢聖者因為我慢已斷的緣故,所以肯定對於小小戒都是做出同樣的結論,就算是富樓那尊者與會也會有同樣的看法,邊地問題只是因為是佛陀制定,所以富樓那尊者才會主張要遵守,因此
小小戒與
邊地七法根本是兩回事,如果當時富樓那尊者與會並在會中提出邊地七法,相信會有合理的結論,但是於會後才提出,各阿羅漢都已經四方遊化,再說什麼都很難有一致的結論,當時的時空背景不比今日,不能夠以現代的觀點硬是將
小小戒與
邊地七法套在一起,然後苛責大迦葉尊者以及當時在場的五百阿羅漢。
不過如果你只是這樣的質疑那就算了,我還願意相信你是為信而來,但是你真正的觀點是希望能以此為藉口來試圖推翻佛陀制定的戒律,你認為只要眾僧認為反正佛陀已經滅度,因此就可以拿著小小戒為雞毛一起做出決議,那就能夠推翻佛陀制定的戒律,隨犯隨制,不適則改,這樣的看法就是第二種小小戒的看法,也就是凡夫的看法,這就很嚴重,大迦葉尊者不就是因為有個像你這樣看法的比丘,才願意出來集結嗎?基本上只要是入八正道的聖賢就不會做出隨意改變戒律這樣的事情,因為這樣是在毀壞道跡,所以我還是想要勸告你,不要讓你的聰明害了你自己,越聰明的人就會越有我見慢見,我慢會令你的看法產生錯誤的見解,如果你不能夠降服我慢,於佛陀親身教導的阿羅漢僧團建立正信,那就很難於正法律中獲得成果。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04-10-28, 13:16
lmf1143 寫:版主:
請問以下的文句是否涉及人身攻擊?
問題很簡單,你是不是出家人?我覺得如果當時在場,你倒是可能有“把持”的嫌疑,你的看法已經是認為當時的五百阿羅漢都是沒有正見的人了。那麼看來非你去主持這個結集不可了。
fun
fun法友,善觀法友只是按照您目前的言論去推論,把您放在某種情況下,您可能發生某種狀況而已。
若是善觀法友沒有提出任何說明就直接這樣說,那就有人身攻擊的問題。若是他有事先說明您的言論有什麼問題,然後再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那就談不上是人身攻擊。
就像是開題文章中,有人對大迦葉尊者一些不同意見,只要能提出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只要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都允許這樣的表達。當然其中有一些灰色地帶,這個就由版主自行判斷是否為人身攻擊。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4-10-28, 13:27
lmf1143 寫:以下是對善觀法友貼文的回應:
正由於富蘭那尊者提出的只是地方性的戒律,所以沒有普遍性,這就是憲法和地方法規的區別,你能把地方法規當作憲法用??
(1)憲法的修正條文還是憲法,不會因為增修而降格的,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即是其例。
(2)富蘭那七法的核心點是邊地僧眾日中一餐如何如法如律的取得,所以請佛開許,而佛也開許了。試問:假設發生重大饑荒,飲食難得,依決議文又不能開許,僧眾的生存問題怎麼處理呢?佛陀要求弟子們少欲知足,可沒要他們「餓死事小」啊。
佛陀在涅槃前有一段話“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命。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這個可以知道僧團的核心是自發形成的而不是硬性規定的,佛陀並沒有認為他是僧團的核心。
(1)大迦葉有隨從眾,阿難有隨從眾,富蘭那也有隨從眾,這都是僧眾自發從學的,上座長老們也都以法攝僧,這是毫無疑問的。
(2)領導核心不論一人或多人,對僧團而言都只具表徵意義,沒有阿羅漢會為了當選去拉票的。
戒律只有佛才可以制定,連舍利弗尊者都沒有這個權利,哪有僧團自己討論制定戒律的?如果佛沒有說過什麼是“小小戒”,再討論又有什麼用?
(1)"戒律只有佛才可以制定",雖然佛世時確實如此,但佛陀有這樣說嗎,請舉教證。
(2)阿難傳佛說"小小戒可捨"是事實,佛未明確定義「小小戒」也是事實,這不正是討論的基點嗎。反之,如果佛都對「小小戒」作出定義了,那還討論什麼。不是嗎?
(3)要說這議題是禁忌議題,那還得取得諸部共傳才具有公信力。
(4)要說這議題在本版是禁忌議題,那就請版主公開聲明,我忌口就是。
問題很簡單,你是不是出家人?我覺得如果當時在場,你倒是可能有“把持”的嫌疑,你的看法已經是認為當時的五百阿羅漢都是沒有正見的人了。那麼看來非你去主持這個結集不可了。
(1)我是在家人,只持五戒,又常犯戒,連僧眾布薩都沒資格,哪談得上只有阿羅漢才能出席的五百集法。您太抬舉了。
(2)我的看法正足以說明我相信五百阿羅漢持戒清淨、具正知見,因為我相信他們如果真的討論那兩個議題,必然可以為有學位的僧眾訂出很好的戒律規範。反倒是持討論就會導致破僧的主張者,對阿羅漢才不具信心。
(3)討論時提出各種假設情況,是為了檢驗一條原則的適用性如何,這本是常情,不足為奇的。至於所提意見,既已聲明是意見,自然取捨隨人了,何必過度反應。
(4)貼文這段話用辭太過,有人身攻擊之嫌。我會另請版主裁斷。
現在中國的所謂“比丘”所捨的戒律豈止是“小小戒”?你再怎?說也遮掩不了現在中國基本沒有比丘僧的現實啊。而對於南傳國家來?,佛陀的戒律照樣持的很好。?到底就是:對於持守不了的人,即便把小小戒捨去了也持守不了,而持守得了的人,即便佛陀再加上其他的戒也能持守得了。
(1)中國比丘如何如何的問題,不是原討論議題所攝,恕不回應。
(2)戒律是自願持守的,戒條多少不是問題,這點我同意。
fun
憲法可以修改,但不是把地方性的條例加進去就是修改,憲法是具有普遍性的條款,地方法規是有特殊性的,再怎麽修改,除非這個特殊性變成了普遍性,不然是不能加到憲法裏去的。
戒律沒有說小小戒犯了就是不可悔的,既然可悔,遇到特殊情況也並非真要餓死才行。而事實上歷史上並沒有你所擔心的事情的發生,你這是杞人憂天而已。
你見過佛的聲聞弟子制定戒律的麽?舍利弗曾請佛制律而佛不許,因爲時機不到,這個事你不知道麼?
正因爲小小戒不知是什麽,擱置是最好的辦法,還能討論出什麽來?
你既然相信阿羅漢的智慧比你高,你還對他們的結集指手畫腳幹嗎呢?
我不知道你這個論題的提出想達到什麽樣的目的?能談談麼?
-
lmf1143
- 文章: 15
- 註冊時間: 2004-09-23, 08:00
文章
由 lmf1143 » 2004-10-29, 11:03
以下一併回應版主與善觀法友。
版主部份
一謝裁決,二謝諄諄勸誡,我會「宜知是時」的。
善觀法友部份
不管我們的認知差異如何,能以平靜的語言再度作出回應,總是令人欽佩。
在前一貼文中,我的問題已經問了,而你也以「杞人憂天」答覆了。
我只是覺得決議文會不會使得僧團失去應變能力?純學術上的討論,沒其它意圖,因為我不是僧侶。
在大前提毫無交集的情形下,我的討論將自行停止。
最後,謝謝你提供的思惟面向,使我受益良多。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06-12-10, 18:11
日前閱讀『佛陀的聖弟子傳』系列中的『大迦葉-僧伽之父』,更覺得這位尊者的不凡。在巴利聖典中,他被稱為『像佛陀的佛弟子』。在北傳的雜阿含經裡,佛陀曾當著比丘眾前要分一半的座位給大迦葉尊者坐,又當眾稱讚他在心解脫、慧解脫上的成就與佛陀本人相同。在增一阿含經裡,大迦葉尊者曾說如果佛陀沒有出世,他就會成為辟支佛。
這位大迦葉尊者的證量與佛陀在伯仲之間,平日獨居於林中,不好議論;佛陀曾勸請大迦葉尊者向僧眾說法,而大迦葉尊者卻拒絕了。他的確有辟支佛的特徵,然而在佛滅後,他卻主動擔任第一結集的召集人暨主持人。我們能看到阿含經與各部廣律,大迦葉尊者功不可沒!
最後由
Mahanama 於 2009-10-23, 20:5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6-12-10, 19:44
其實,在阿羅漢和阿羅漢之間會不會有沖突,會有哪些沖突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想,當初主持結集的人是舍利弗的話,不知流傳下來的佛經會是怎樣的樣子?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6-12-10, 19:47
我以往有個帖子就專門討論過皈依佛和僧是不是解脫的必須,可見我並不是一個盲目崇拜者,但是,如果因此走到了反面,認爲佛和僧的存在都可有可無,戒律也不需要,那也不是一種如實的態度。
初果是斷三結,如果在有三寳的時候,他必定會對其有信心,如果他不知道佛和僧(當然作爲聲聞,這個可能性幾乎沒有),他也不必一定要對他們建立不坏淨,但對法和戒得不坏淨是必定不可缺少的,不然就不可能成爲初果。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06-12-10, 20:32
shanguan 寫:初果是斷三結,如果在有三寳的時候,他必定會對其有信心,如果他不知道佛和僧(當然作爲聲聞,這個可能性幾乎沒有),他也不必一定要對他們建立不坏淨,但對法和戒得不坏淨是必定不可缺少的,不然就不可能成爲初果。
那不是信心,而是基於對法的體驗、親證,所產生的確認,也不需要去背誦或憶念佛陀的德號與僧伽的功德。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6-12-10, 20:59
希望你了解信在佛法裏的定義:
云何為信?於實德能信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這裡的“忍”就是勝解,也就是你說的確認。
所以問題還是在你把信當作了普通的信仰,但在佛法裏,那是一種在勝解前提下建立的歡喜清淨的心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