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息念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6-11-30, 04:48

shanguan 寫:某些人因爲不能接受純觀行者,不惜要改動經典,那還不如自己寫經算了,不過這個工作大乘已經做過了。從中也對大乘經典的撰寫者表示充分的理解,因爲這樣的人至今還有。
談不上改動。南、北傳的念處經在身念處的敘述上有些出入,而我認為最好能把它弄清楚。中阿含八一經暨中部一一九經是專講念身的經文,也都明文說到修習念身,證得四禪。倘若有人不止身念處,整個四念處都修過,卻只能『純觀......(此為亂碼,已被版主刪除)
shanguan 寫:正念只是八支正道的最後第二支,要修好正念,首先要有正見,然後要有戒律,這纔是八正道的修行次第。
二支?什麼時候正念把正定給吞掉了?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6-11-30, 05:10

從念身的內容與次第來看,我個人認為安那般那念是連結『正念』與『正定』的樞紐。由於修觀習定是一個感官收攝的過程,必須將外馳的六根逐漸收回來,因此我把墓園九相觀排在第一步,其次是觀姿勢與正知明覺,接著才是修安那般那念。

念身非常重要,南、北傳經典都有專篇敘述念身(包括安那般那念)。無論以任何業處修止,最後還是要回到念身,才能趣向解脫。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6-11-30, 06:22

Mahanama 寫:從念身的內容與次第來看,我個人認為安那般那念是連結『正念』與『正定』的樞紐。由於修觀習定是一個感官收攝的過程,必須將外馳的六根逐漸收回來,因此我把墓園九相觀排在第一步,其次是觀姿勢與正知明覺,接著才是修安那般那念。
這和您個人的修習路經有密切的關系,這樣來分當然沒有問題,我也覺得這樣走不失爲一條有效的途徑。

但是,若要談到次序重整,就是一個要顧及到“普偏的、大衆都適用的”問題,所以個人認爲問題一定要談透,否則就不如不談。

正知明覺、觀姿勢和安那般那念,這三者是一個層次的問題。可以交替修習。但是,一般來說,在這個層次來說,安那般那念應該在最後,理由是:

1)“觀姿勢”主要在動中修習,例如“行禅”或“動中禅”。它的作用在于培養與熟習“正念”(“念住”),很顯然,這最多只能到達“近行定”的狀態。

2)“安那般那念”即使在身體各個部位都較安定了之後,還可以繼續修習,這個時候的“正念”可以做到非常的純粹。

3)“正知明覺”不是一種業處,它是“正念”的一種品質。把它放在那裏都不合適,也都合適,因爲無論修那種業處都要“正知明覺”。沒有了“正知明覺”,就談不上“觀姿勢”或“安那般那念”甚至“四界分別觀”。

“墓園九相觀”,既然經中有,要保留的話,只能是放在最前面。但是心裏一定要清楚:這是一種“觀想”,不是“正觀”。它是可以起到“感官收攝”的作用,但不是一定要用“墓園九相觀”來“將外馳的六根逐漸收回來”,還可以有其它的方便方法。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1-30, 08:52

二支?什麼時候正念把正定給吞掉了?
我請你再仔細看看我的話,我說正念是最後第二支,那麽正定就是最後倒數第一支,有錯麽?

四念處是在具有正見和戒律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的具體操作方法,身受心法是用來代表色、受、識、想行的,修四念處,不外是通過具體的方法從“過去、未來、現在、内、外、粗、細、好、丑、遠、近”十一個方面來如實知見五蘊,哪有什麽修行的次序?

對於身念處來説,除了四界差別觀是必不可少的,其他的身念處都是為這個服務的,至於那個在先哪個在后,都是可以隨緣選擇的。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6-11-30, 20:33

shanguan 寫: 四念處是在具有正見和戒律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的具體操作方法,身受心法是用來代表色、受、識、想行的,修四念處,不外是通過具體的方法從“過去、未來、現在、内、外、粗、細、好、丑、遠、近”十一個方面來如實知見五蘊,哪有什麽修行的次序?
不然!由於習定修觀要先將平時外馳的感官加以收攝,因此繫念的對象必然是由外而內,由粗而細。若正確地收攝感官,行者能將身心置於極度的放鬆狀態,而神智依然保持警醒。這時,才可望進一步專注,進而企及正定。到這時,內明成就,四聖諦如實顯現,均非難事(雜429)。

在一般常態裡,人一旦放鬆,很容易就會失神睡著。修行者由於以有系統的方式,逐步收攝感官,因此能同時放鬆,又不失覺照。那種經驗十分奇妙,就彷彿身體睡著了,而心靈卻依然清醒。『念身』不但能培育正念,也是收攝感官最有效的方式。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2-01, 09:29

我覺得你說的話沒有道理。

因爲如果要將平時外馳的感官加以收攝,只要觀内就行,還去觀外怎麽能收攝呢?

四念処的裏的方法只是佛陀把很多可以修的方法作了一個匯集,這些方法的選擇因人而異,方法和方法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6-12-01, 13:02

shanguan 寫:如果要將平時外馳的感官加以收攝,只要觀内就行,還去觀外怎麽能收攝呢?
如果不由外而內、由粗而細,逐步收攝,而直接觀內,那就淪為守竅的硬功夫。這就猶如一個在深海中工作了一陣子的人,不經過減壓的程序,即冒然上岸;也有些像是高速行駛中的汽車,不經減速,即忽然剎車。因此,收攝感官對於有志習禪修觀的須陀洹和凡夫,格外的重要。這個過程的重要性隨著果證的程度,逐層遞減,阿羅漢完全不需要它。

頭像
shanguan
文章: 2716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來自: Shanghai
聯繫:

文章 shanguan » 2006-12-01, 14:08

你認爲“内色”是什麽意思?

頭像
maijmmm
文章: 3
註冊時間: 2005-11-20, 08:00

文章 maijmmm » 2007-05-28, 03:37

shanguan 寫:誰說馬哈西是公認的阿儸漢?

我就不一定承認。
馬哈希是不是阿羅漢,跟你的不承認,有關嗎?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07-05-28, 05:12

freshman 寫:“墓園九相觀”,既然經中有,要保留的話,只能是放在最前面。但是心裏一定要清楚:這是一種“觀想”,不是“正觀”。它是可以起到“感官收攝”的作用,但不是一定要用“墓園九相觀”來“將外馳的六根逐漸收回來”,還可以有其它的方便方法
在《SN 47.10》中,末學認為,記載的就是另外一種“將外馳的六根逐漸收回來”的方法--觀想令人滿意的凈像,比如佛像。如果這個理解可以成立,那麽,我這裏有進一步的推論:

“墓園九相觀”、“不凈觀”和“念住於某個令他適宜、喜愛的像(畫面)”都是在正式練習“身念處”之前的準備工作,起到“將外馳的六根逐漸收回來”的效果,“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a short term strategy for the practical disarming of the mind's defense mechanisms),這個效果完成了,就應該放棄它,轉而“正觀身念處”。

只不過是,“墓園九相觀”、“不凈觀”可能是用於“欲貪心過重”的初學者,而“念住於某個令他適宜、喜愛的像(畫面)”適用於“精神萎靡不振”的初學者。
:)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