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6-11-28, 02:49
Mahanama 寫:南傳的大念處經在敘述身念處時,是將念住於出入息放在最前面,與北傳中阿含八一經、九八經有明顯的不同。在實修次第上,中阿含的這兩篇經比南傳長部二二經合理,因為八正道的正念先於正定。同時,經由『念身』的練習,將外馳的六根收攝回來,才可進一步修習念住呼吸,進入正定。倘若你只看南傳經典,一入手就去觀出入息,你就會屢敗屢戰。
這種提法在普通適用的角度來說,是沒有什麽不妥當的,特別是針對大批的初學初修四念處者來說,是應該這樣提倡的。
但是還是有可以深入討論的地方:
1)初學初修四念處者,在開始修習時,可以大致分爲“行禅”和“坐禅”兩個時間段
交替修習。
2)在“行禅”時,修習“念身”,主要以身體的動作爲對象,也就是說,只有先體會
粗的動的地方,才好體會到如何是“念住”?
3)在“坐禅”時,身體其它各部分的動作基本都停息了,這時候,念住“呼吸”或“肚皮”上下起伏的動作是身體中比較
粗的動的地方。
所以我想,佛才會說,“呼吸”是“身中之身”。
同時,我還是認爲,如何重新認識“
心一淨性”是整個問題的
關鍵。我自己之所以會“屢敗屢戰”就是在這個問題上
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也真心希望大家對此多注意,盡量少走彎路。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6-11-28, 16:34
在本人有限的體會中,“念身”與“念受”是比較容易操作的。我想其他人也會有同感。
而談到“念心”,末學認爲對于初學者來說,基本上無法操作,因爲這個時候,您基本上無法知道什麽是心,心在哪裏?
末學在練習了“念身(呼吸)”與“念受”相當一段時間後,再加上那段時間經常性的閱讀《沙門果經》,細細研究經中關于“身”與“心”的描述。終于有一天在練習“念身(呼吸)”與“念受”時,感覺到了:這是心。而這個時候的感覺和最初讀《大念處經》時,對于“心”的理解是不同的,那時對于“心”的理解基本上是現在看來屬于“受”。
(爲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在此說明,這只是個人的體會,也希望大家談一談個人的體會,不想對此做理論上的討論)
-
Mahanama
- 文章: 2475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ahanama » 2006-11-29, 20:14
大念處經記述身念處的順序如下:
(1)安那般那念→(2)觀姿勢→(3)正知→ (4)不淨觀→(5)四界分別觀→(6)墓園九相觀。
上述長部二十二經(大念處經)在身念處上的編排順序可能是導致止觀分家,出現所謂純觀行者的原因之一。
試依八正道的修行次第,將其重整如下:
(1)墓園九相觀→(2)觀姿勢→(3)正知→(4)安那般那念→(5)四界分別觀→(6)不淨觀。
註:墓園九相觀實際上不屬於(禪)觀,只是一種對境而起的正思惟,用來作為修觀的準備;觀姿勢、正知(明覺)是初步的念身,也是『動中禪』之所濫觴;安那般那念→四界分別觀→不淨觀則是從正念進入正定,也是高階的念身。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6-11-29, 20:36
大念處經記述身念處的順序的確有重整的必要。只是末學對于如何重整有不同的想法:
個人認爲:
(1)墓園九相觀絕對不應該放在
身念處當中,這是一種
觀想,不是如實的
“正觀”,除非行者當時就站在墓園當中看那些東西。即便如此,也不是“身念處”。
(2)“不淨觀”似乎也不能算是“正觀”,理由大致如上。
(3)“正知”最好是放在最前面,以輔助理解“正觀”。當然,也可以放在“觀姿勢”和“安那般那念”的後面。這樣好讓大家理解什麽是“正知”。我還是主張“觀姿勢”和“安那般那念”放在一前一後(一起),因爲它們都屬于“身念處”的兩個重要方面。
(4)四界分別觀放在最後。
-
freshman
- 文章: 2208
-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由 freshman » 2006-11-29, 21:46
Mahanama 寫:大念處經記述身念處的順序如下:
(1)安那般那念→(2)觀姿勢→(3)正知→ (4)不淨觀→(5)四界分別觀→(6)墓園九相觀。
上述長部二十二經(大念處經)在身念處上的編排順序可能是導致止觀分家,出現所謂純觀行者的原因之一。
末學有同感。
止觀分家,出現所謂純觀行者
,究其原因恐怕至少要深究這樣倆大問題:
1)“觀想”和“正觀”混淆不清。
2)“心一鏡性”的理解出現偏頗。
-
shanguan
- 文章: 2716
- 註冊時間: 2004-09-25, 08:00
- 來自: Shanghai
-
聯繫:
文章
由 shanguan » 2006-11-29, 21:55
某些人因爲不能接受純觀行者,不惜要改動經典,那還不如自己寫經算了,不過這個工作大乘已經做過了。從中也對大乘經典的撰寫者表示充分的理解,因爲這樣的人至今還有。
正念只是八支正道的最後第二支,要修好正念,首先要有正見,然後要有戒律,這纔是八正道的修行次第。
-
sanfayin
- 文章: 110
- 註冊時間: 2006-08-26, 08:00
文章
由 sanfayin » 2006-11-29, 22:21
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身念处
如何才是实际的修安那般那念的方法?
如何才是实际的修不淨觀的方法?
如何才是实际的修四界分別觀的方法?
禅修前的准备,身法等等
还有当在修“身念处”时其他的“念处”的发生如何处理?一同修?分开修?还是放下?
还有‘取相’和‘似相’的处理。。。。。
-
Dogbert
- 文章: 2782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06-11-29, 23:46
法友問問題請一次問一兩個就好,並請注意主題範圍。
最後由
Dogbert 於 2006-11-30, 07:44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
metta
- 文章: 249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etta » 2006-11-30, 00:35
要知道四念處並不等於就是修觀。 四念處就是四念處,是以身、受、心、法為所緣的一組修行方法。 身念處就是以身為所緣的修行方法,包括以內身和外身為所緣。 墓園觀可理解為以外身為所緣,觀自身的不淨可理解為以內身為所緣。儘管都以身體為所緣,但這二者都是修止的方法。呼吸屬於身的一部分,所以也列在身念處內,也可是修止的方法。
身念處可能是修止也可能是修觀,這是身體這個所緣境的特性決定的。 如果正確理解什麼是受、心、法,這三個念處只能是修觀,因為它們都是生滅法,不是概念法。
所以四念處作為一套完整的修行方法,必然是要修觀的,因此可以實現佛教意義上的究竟解脫。 但並不只是修觀。
儘管講解是以身受心法的次序講解的,在很多情況下按照這種順序修行也是對的,但佛陀並沒有說一定是一個念處修完了再修另一個。比如馬哈希教的內觀禪法,在以觀身為主的修行過程中可根據情況轉換所緣境觀受、心、法。
-
metta
- 文章: 249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
聯繫:
文章
由 metta » 2006-11-30, 00:49
我們漢傳佛教的悲哀是沒有誰能把止和觀的區分真正講清楚,我見有的非常有名的法師把不淨觀等修止的方法也列為修觀的方法,好像只是看到有個「觀」字,而且還是出現在念處經中。 在中文裡確實有「觀想」的觀與「內觀」的觀之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