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與相應部成型的具體時間?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回覆文章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雜阿含與相應部成型的具體時間?

文章 peacecila » 2006-11-11, 03:26

像目前這樣一整套的「雜阿含」與「相應部」,佛教學者對於成型的時間有沒有明確與公允的看法?

頭像
phantasm
文章: 30
註冊時間: 2005-04-19, 08:00

文章 phantasm » 2006-11-21, 23:31

如果前輩是指經典「文字化(不是結集喔)」的話,
末學依稀記得大概是在迦膩色迦王那個年代吧。

頭像
phantasm
文章: 30
註冊時間: 2005-04-19, 08:00

文章 phantasm » 2006-11-22, 00:26

更正 . . . 上面那是大乘經典的成型年代,
據學界的說法,
雜阿含(相應部)的成型年代,
佛滅後一百時的毘舍離第二次結集(也稱為七百結集)。

當時主要內容是針對十事非法為討論重點,
過程方面末學不大清楚,
但結果是促進集結了五部經法:
1)雜阿含(相應部)
2)中阿含(中部)
3)增一阿含(增支部)
4)長阿含(長部)
5)雜藏(小部)

頭像
phantasm
文章: 30
註冊時間: 2005-04-19, 08:00

文章 phantasm » 2006-11-22, 00:35

至於佛滅的具體年代,
一般比較可被接受的說法是日本學界所考證的西元前483年,
從相應部在佛滅後的第一百年時出現,
則可推斷出相應部成型的具體年代應該是西元前383年時的夏安居期間。

PS:
末學對於這個版的用法還不太熟,
發帖佔了些版面,
望請版主見諒。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11-24, 20:03

phantasm 寫:如果前輩是指經典「文字化(不是結集喔)」的話,
末學依稀記得大概是在迦膩色迦王那個年代吧。
都好。總之,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個人思考,假如:「經典的「結集」與「文字化」是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那麼,就很難避免『添加』與『潤飾』的過程,而使得經典的內容與所想表達的意思逐漸扭曲失真。」有時候不能自作聰明地亂加、亂改,當時雖然看不懂,但如果能好好保留原典,日後總會瞭解。但一旦改了之後,就確定永遠失真了,只能等來世佛覺悟出世。現在的原始教典大部分的內容都還顯得古樸、一致性也高,但細部內容,在瞭解上與分別上,似乎也頗有出入,這些微細的差異就是造成紛爭的原因。看看討論區的內容,統計一些最常被討論的主題,就可以知道,那些「不一致」的內容主要會是些什麼了?!

頭像
peacecila
文章: 1546
註冊時間: 2004-09-18, 08:00

文章 peacecila » 2006-11-25, 09:44

「中阿含侍者經」主要是記載「阿難尊者」的事蹟,但在經文的後段但提到「佛般涅槃」後「阿難尊者」的事蹟,譬如,如何開悟、以何種姿勢入滅。最後結語,還說:「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在歷史時間上的邏輯明顯混亂,為什麼已先走一步的老師會說到比較晚走學生的歷史事蹟?老實說,以這篇經文不難看出印度人「造經運動」的歷史年代比想像中來得還早。但由於看待經典的觀念不同,在他們的觀念上,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在「造經」,而是在:「記錄曾經聽過的佛教與佛法的歷史事蹟。」印度人獲得歷史事蹟的途徑就是:「聽說」。來源則十分複雜,可以是:「老師、同修…。」猜測他們的邏輯思考就是:「最早的經文,除了“佛說經文“之外,也有弟子說、居士的事蹟與當時所發生的歷史事蹟。那麼記錄一位已逝長老的一生事蹟,並視為經文,又有何不可?」

如果說,印度佛教徒對於佛經的觀念就是:「一種內容有關於佛教與佛法的歷史記錄。」那麼,這跟中國佛教徒認為:「只要是佛經都是佛說,而且不可質疑,有事沒事最好還要拜拜經典積累功德」的觀念,可真是「南轅北轍」。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