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3 頁)
佛教徒該念什麼較好?
發表於 : 2006-11-15, 18:33
由 Mahanama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死、念身、念安般、念寂止這十隨念,現代佛教徒該念什麼較合適呢?
發表於 : 2006-11-15, 22:31
由 phantasm
末學覺得憶念佛、法、僧、戒,這四樣是最基本的。
發表於 : 2006-11-15, 22:36
由 Mahanama
這個問題很切合實際
發表於 : 2006-11-15, 22:44
由 Mahanama
phantasm 寫:末學覺得憶念佛、法、僧、戒,這四樣是最基本的。
為什麼?你說它們是最基本的,是基於信仰還是實修?
發表於 : 2006-11-16, 01:12
由 phantasm
前輩的提問實在很妙,
請容末學發表小小「個人感想」一下。
念佛 :常思止息之道
念法 :常思精進
念僧 :常親近善知識
念戒 :常思欲貪之患
以上是末學個人的看法,
末學認為這四樣是跟解脫之道比較有直接的關係。
而其他諸如~
念施 :能捨慳吝 (能減少我執故屬念戒之範疇
念天 :常行十善 (能增長善法故屬念法之範疇
念死 :念世間無常 (能厭離欲貪故屬念戒之範疇
念身 :觀此身無我 (常想此身五陰為大苦聚故屬精進
念安般: 防止散亂 (要學習安般必須得到善知識的指導故屬念僧的範疇
念寂止 :為求出離 (憶念佛陀所傳止息之道故屬念佛之範疇
這些同樣是末學個人的看法,
所以末學認為除佛法僧戒之外,
其他的比較算是次要的間接關係。
但末學並不是說除了「佛法僧戒」以外的都不重要,
而是應該就個人修行上的需要持守會比較好。
沒辦法,
末學不像各位前輩那麼精進地修持,
無法隨時提醒自己憶念那麼多,
所以才會有這麼偷懶的想法~"~
發表於 : 2006-11-16, 10:28
由 Mahanama
phantasm 寫:念佛 :常思止息之道
念法 :常思精進
念僧 :常親近善知識
念戒 :常思欲貪之患
十隨念都是『業處』,也就是修習禪定時,用它們來攝心專注,而不是要人常去思念它們。
phantasm 寫:以上是末學個人的看法,
末學認為這四樣是跟解脫之道比較有直接的關係
而其他諸如~
念施 :能捨慳吝 (能減少我執故屬念戒之範疇
念天 :常行十善 (能增長善法故屬念法之範疇
念死 :念世間無常 (能厭離欲貪故屬念戒之範疇
念身 :觀此身無我 (常想此身五陰為大苦聚故屬精進
念安般: 防止散亂 (要學習安般必須得到善知識的指導故屬念僧的範疇
念寂止 :為求出離 (憶念佛陀所傳止息之道故屬念佛之範疇
這些同樣是末學個人的看法,
所以末學認為除佛法僧戒之外,
其他的比較算是次要的間接關係。
我的看法與你稍有不同。這十隨念,我認為與解脫道有直接關係的是『念身』和『念安般』,因為正確修此二法門(其實是一法門),不但能通達四禪八定,而且也能深化內觀的程度 ;其他的八個隨念,則只能成就初禪的近行定。
發表於 : 2006-11-16, 22:12
由 Mahanama
phantasm 寫:末學覺得憶念佛、法、僧、戒,這四樣是最基本的。
由於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與『四不壞淨』的信仰連繫在一起,而四不壞淨又是初果的四要素,因此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以為這四個隨念最重要。然而,對現代人來說,這四個隨念卻是最事倍功半的禪修業處,為什麼呢?
林志玲和西施這兩位美女,你憶念誰比較容易得到那種飄飄然的感覺呢?答案當然是林志玲,而不會是西施,因為前者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而後者我們不但從沒見過,而且是一個古人,只是觀念中的人物,念佛、念法、念僧的道理正與此相彷。
對佛時的四眾弟子而言,佛陀、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蓮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都是現實生活裡的人物,日常生活中供養他們,聽他們說法、勸勉、教誡,念佛、念法、念僧很容易悠然神往,心生歡喜。現代的原始佛教學人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何必要念佛、念法、念僧?
人家大乘淨土宗信徒念佛,是因為相信有個壽命無量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等著他們,還有畫像可供他們仰望;只要有信心,越念越高興。原始佛教的喬達摩佛陀只是一個人,而且活到了八十多歲就入滅(去世)了,也沒有佛力接引這回事,你不斷背誦、憶念他的功德要做什麼?他的親傳弟子,那些大阿羅漢也都已入滅多時,你背誦、憶念他們的功德又要做什麼?
發表於 : 2006-11-16, 23:05
由 freshman
Mahanama 寫:這十隨念,我認為與解脫道有直接關係的是『念身』和『念安般』,因為正確修此二法門(其實是一法門),不但能通達四禪八定,而且也能深化內觀的程度 ;其他的八個隨念,則只能成就初禪的近行定。
這種心得是值得稱贊的。不是泛泛而談之輩可以領會的。
至于“念寂止”,我想可能是“初向”以後的人才可以實際操作的。
發表於 : 2006-11-17, 09:33
由 Mahanama
十隨念中的『念身』就是四念處的第一階,『念安般』則是其進階的修法,而且可以圓滿整個四念處。四念處是通達涅槃的惟一道路,而修習『念身』才是走上了這條道路。
因此,若有行者不曾認真從『念身』起修,而宣稱他(她)在修『心念處』...云云,那麼他(她)很可能根本誤解了四念處,因為四念處的修習有一定的次第,不能躐等,而且至少有一半要在正定中操作。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是佛陀針對感性較強的弟子-尤其是在家人,所作的權宜施設。佛陀晚年時,自知來日無多,加上舍利弗、目蓮兩位大阿羅漢已先他入滅,乃特別強調『自洲自依,法洲法依』(雜639),而『念身』就是具體實踐了『自洲自依』、『即身觀察』。
發表於 : 2006-11-17, 16:57
由 freshman
“諸比丘!我稱入出息爲
身中之身也。”
“ 諸比丘!修習、廣修習入出息念者,有大果、有大功德。 諸比丘!修習、廣修習入出息念者,令圓滿
四念住。 修習、廣修習四念住者,令圓七覺支。修習、廣修習七覺支者,令圓滿明與解脫。 ”--《入出息念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