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4 頁)
四神足所引發的五神通是出世間法嗎?
發表於 : 2006-11-08, 13:53
由 shanguan
佛陀也說過四神足能引發五神通,這是出世間法麽?
發表於 : 2006-11-08, 16:23
由 shanguan
沒有人說四神足等於神通,只是有人認爲別人認為四神足等於神通,並且進一步説明佛法裏的四神足和神通無關,而是出世間法。
照這樣的邏輯,佛陀在經中對比丘們說的四神足所引發的五神通就應該不是佛法,因爲五神通並不是出世間法。
發表於 : 2006-11-08, 18:04
由 peacecila
如果有興趣的話,將雜阿含中有關提到「四如意足」的篇章片段都先查閱看過,基本上這個討論就結束了。
發表於 : 2006-11-08, 19:31
由 shanguan
(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
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受.貪.喜悉皆增長。身心疲惡。身心壞燒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增長。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闇.不顧念.不繫縛。損減五受陰。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滅。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淨修習滿足。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眼.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正觀。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從上可見,修了八正道,其他都已經修了。
發表於 : 2006-11-11, 06:18
由 sunrise
善觀法友,如果你能理解聖弟子法友的這句話,那37道品才算是讀通了。
聖弟子法友:
在八正道其中,根本不可以擺脫四神足而存在,否則,八正道就成了空話。
37道品,每一道品都可通往解脫,也都是古仙人道。現今很多大乘信徒都在追求成佛,但對諸佛所說的古仙人道(成佛之道)都視而不見,轉而追求其它方法,反而認為成佛沒那麼簡單,要修多少刼又要多少功德,其實只要方法對了,成佛就近在咫尺了。
底下是我個人知道的四神足,供參考:
神足,是一種帶你達成願望的方法,就像腳一樣,帶我們到要去的地方。
欲:想成就、想達成什麼事的願望。這是一定要堅持的,如果遇到了點因難就放棄了堅持,那一切就白費工了。人生不能重來,有多少個10年可以讓我們浪費呢?
勤:如果只有欲而不採取行動,那就成了光說不練,云語:"晚上全頭路,日時沒半步",指的就是空想太多,而沒有行動,所以當下定決心(志向)之後,就要採取行動,而且要勤勞不懈的追求,若能"風雨無阻、寒熱不計"就算是一個勤勞的人了。
心:只付諸行動仍是不夠的,還要用心,有些人雖然有欲、勤,但却不用心,例如:想要考什麼好學校,也每天到學校圖館讀書,但心不專一,雖然勤勞,但無功效,眼睛雖然看著書,但只一行一行讀過去,但沒讀到心裡,甚至視而不見,這樣雖有欲、勤,若不用心,一樣沒什麼功效。
觀:若只有欲、勤、心,但缺少觀,以讀書為例,則稱作死讀書,若有觀則能變化、思惟、消化所讀進的資料,進而產生所謂的智慧,運用它就能變化這些知識,產生有用途的智慧以增益世間、增益人生。觀的定義是很廣泛,例如:拜訪老師、參加禪修、參加研習或課程等,這些也都屬於觀的範疇。學習不能自己為是或井底觀天,還要多方的學習和焠煉,程度才能蒸蒸日上,人生經歷才會豐富。
對我而言,從古至今,四神足一直存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論是大大小小的事,只是一般人不歸類整理,只用較通俗的方法來描述成就的過程,但在佛法裡,佛陀有整理歸納出成就的方法而且不只此一種。
若運用四神足在出離上,則稱為出世間。反之則稱為世間。
經上說一切神足通皆出四神足,這是沒錯的,但也可代換成一切神足通皆出八正道,四念住..等。
我在四神足上的修習算是不才,沒什麼成就,上方只提出我知道、我理解的知識而已。
發表於 : 2006-11-11, 07:20
由 shanguan
不要說無知的話了。
三十七道品其實分成七大類,其中只有八正道是最完善的類,其次是五根五力。若八正道可以中的一個就可以通往解脫,那八正道就不成其為八正道了。
從你後面的解釋,正好用來反駁你前面的話。
你前面說:37道品,每一道品都可通往解脫,也都是古仙人道。
後面又說:勤:如果只有欲而不採取行動,那就成了光說不練
如果“37道品每一道品都可通往解脫”那就單單有了欲就可以通往解脫,所以你後面的話錯誤。如果“只有欲而不採取行動,那就成了光說不練”,那麽表明單單有欲還不能解脫,所以你前面的話又錯了。
短短一個帖子,就已經前後矛盾了,你不能想想清楚再來發表意見麽?
發表於 : 2006-11-11, 07:28
由 sunrise
謝謝指正.
我要說明的是,四如意足,四念住...八正道等一整組所合出來的37道品都可通往解脫.並非單一道品.我想從前後文,你也應該知道我指的是什麼.
發表於 : 2006-11-11, 07:37
由 shanguan
四念處和四正勤屬於八正道和五根五力的一部分,單單修四念處和四正勤也是不行的。
所以即便你修正后説法仍然是不對的。
根據前文,並不需要修三十七道品的全部才能解脫,而是只要修了八正道,也就同時成就了其他的道品。
以下的經文希望再看看清楚: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淨修習滿足。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習滿足
發表於 : 2006-11-11, 09:14
由 sunrise
這就是我為什麼一開頭就跟你說要理解的那句話,善觀,法法相映。
發表於 : 2006-11-11, 12:04
由 peacecila
有一件事倒是真的有點奇怪,道品中的「四念處」,包含身、受、心、法四種正念觀察之處。現在的「四念處」也被稱為「內觀禪」,現在的「慧解脫」通常都被解釋成修習「內觀禪」不成就「四禪八定」或不成就「神通」者。可是,萬一修習「四念處」或現代所謂修習「內觀禪」的人,卻成就了神通呢?如果真的發生了這種現象,就正是說明了:「慧解說」不成就「四禪」、不成就「神通」---這種看法有可疑之處。看看雜阿含537、538、539經阿那律尊者的說法,就可以知道「修習四念處不得神通」的看法有多不可靠,顯然經文不同的篇章在看法上有些矛盾。這就是說,如果修習四念處圓滿,那麼修習四神足也必定圓滿,四神足圓滿成就神通,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