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迷失中的我

發表於 : 2006-10-29, 23:28
boy650623
在印度教正教的設定中,他們認為這種永恆的靈魂,不經過淨化成為神格化的超靈,將會永遠的輪迴,成為落入死胡同的「困體靈魂」,從這裡開始,印度教的一連串宗教淨化將對相信的人發生效用。

現在存在著輪迴訴求的佛教,其實是大乘佛教,並不是喬達摩佛陀所留下來的教導,相反的,他們與印度教有不可分的相似性,如果把大乘佛教的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特性,和印度教的兩大系統做個比較,那將會是比較接近幻象派的第三大系統。
印度正教強調,每一個人的碎靈,當達到淨化之後,與大梵的關係是「連結」。 印度幻象派認為,每一個人的碎靈,當淨化以後,與大梵的關係是「融合」。
大乘佛教說,每一個人的靈魂,當清淨以後,與過去諸佛的關係是「同等」。 他們的共通點就是「永恆的存在」。

原始佛教則完全不同,原始佛教不認為有靈魂這種東西,每一個肉體的五陰聚合,是由需求的慾望持續燃燒著五陰,讓他不斷的在死滅後產生火種,去結生另一個新的五陰,所以要解脫出這樣子的情況,並不能用淨化靈魂達到永恆的這一套,相反的,要解脫就必須「止息」,止息後不再產生五陰肉體的聚合,卻也不是沒有,那不是擁有五陰的感覺去形容的任何東西。

雜阿含九五五經所說的五趣輪長夜輪轉,並不是在講眾生在黑暗的六道眾生中輪迴,這是以錯誤概念讀經所產生的誤解,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人對於雜阿含裡泰半以上經典無法消化的原因。 九五五經的長夜輪轉,輪轉是延伸旋轉輪子的形容,形容人「不斷愚蠢的重複」結生與死滅,而所謂的長夜,是對比於明白解脫止息之法的相反詞,也就是不了解止息之法,等於說待在黑暗之中找不到光明之法。
了解了原始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並不會產生消極感,對人事物的看法會有不同角度的觀察,尤其對所謂不好的事,這種效果不是自我安慰,而是據實了解的釋然。
以上是我在討論文章中找到的,是我從大乘佛教中,轉回原始佛教可以為我解決,我目前的困惑。說來話長~~但對我也是最切實的問題,那就是以前我學佛(大乘),他可以給我安慰,就是(淨土經說的),往生之後如何又何,什麼神通、32相、脫離輪迴、到十方國土等,說之不盡。

但當我回到原始佛教,而我也十分確信,這確實是不離佛的根本教法,可是我確迷失了,真的。而是苦的止息就是五蘊的止息,而五蘊的止息,是來自五蘊對自我五蘊的觀察,進而了解了,苦、無常、無我、而自已止息了,這我們稱之為涅槃,而涅槃是不可用言語,來述說的,頂多就是苦的止息,五蘊的止息,但又不是斷滅,我一直在思考當五蘊止息了,這就是我要追求的嗎?

當然我老實說,我對世間的親情、跟享受(不是縱慾),而是簡單的生活,從生活中得到喜樂,進而樂在其中,但我也是知道生命中是有苦難的,但這並不會使我排斥,反而使我更珍惜,而活的更有義意,所以我迷惑了,佛法使我看清了很多事實,不會非因計因,不會存著過度的幻想,實實在在的活著,了解事實真相,就是無常、苦的、不實的,但到底我覺得活在這世上,知道苦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對人我也就多了份包容跟不捨了,這或許就是我貪愛這世間吧,我的盲點@@同甘共苦吧,說要幫你止息你的五蘊,我想人們都會嚇到吧,呵呵這是我學佛最近的感想,說來參考。

發表於 : 2006-10-30, 02:07
theta
修行者(無我、非我)活著的時候沒煩惱很自在,日常行住坐臥中 常做死想(臨死的時候會有什麼反應與想法),臨死的時候也會很自在(因為已經無我、非我)。

凡夫眾生(我見、我執、我慢)活著的時候充滿貪嗔痴煩惱很不自在,臨死的時候,顛倒妄想、心生罣礙、恐怖害怕、割捨不下,無以名狀,完全不能自在。

發表於 : 2006-10-30, 08:53
yangyan
止息五蘊是終極目標,減輕煩惱是現實目標。隨著對現實目標不斷追求進程的深入,必然會對終極目標產生不斷深入的認同。

發表於 : 2006-10-30, 12:51
mz411448
我學佛(大乘)多年,心中也是懷著一種"期待"而去學的,這種"期待"雖然是善良,但確實仍是五蘊幻象,自己在一面承認無我的同時,可又一面則去拼命幻想成爲(得到)一個永恒的自我,咳,也許凡夫具有這種懦弱的人性,所以很容易受欲的勾引和所謂的安慰.
現在接觸原始佛教以來,我比較確信世尊教導的三法印四念住苦集滅道,我正在不斷的了解觀察體驗人生苦,無常,非我的事實真象,我也正努力的修持著五蘊的止息內觀,但自己內心過去那種長期存在的"期待"與"幻象"不可能一時就打掃幹淨掉,要樹立正見正思惟,真的還得一步步的來啊.

Re: 迷失中的我

發表於 : 2006-10-31, 23:50
cthntu
boy650623 寫:
我一直在思考當五蘊止息了,這就是我要追求的嗎?
我 要追求的當然不會是五藴的止息,
我 只會追求 我 的存在。

到達初果要去除三結,身見 戒禁取 疑。
引言所說的,好像是身見的一個表現。

一起努力吧!

發表於 : 2006-12-02, 14:21
建山明
boy650623 寫:以上是我在討論文章中找到的,是我從大乘佛教中,轉回原始佛教可以為我解決,我目前的困惑。……
在《雜阿含》中,並非沒有出現「輪迴」一詞,《雜阿含》說「輪轉」,也說「輪迴」、「流轉」。原始佛教並不否定眾生在六道中輪迴,而是說,眾生並不具有一個永恆的靈魂而在六道中輪迴。區別原始佛教與其它宗教,不在於是不是「輪迴訴求」,而在於是不是「永恆靈魂的淨化訴求」。

發表於 : 2006-12-02, 14:56
BBCALL
mz411448 寫:我學佛(大乘)多年,心中也是懷著一種"期待"而去學的,這種"期待"雖然是善良,但確實仍是五蘊幻象,自己在一面承認無我的同時,可又一面則去拼命幻想成爲(得到)一個永恒的自我,
相信許多人〈含自己〉皆是如此,就算是接觸到原始佛教,這深沈的無明我執還是不斷的作怪,難以磨滅,這個盲點,可以從對識的熱烈討論便可看出來,願所有人努力,破除盲點。

Re: 迷失中的我

發表於 : 2006-12-02, 16:54
Honesty
boy650623 寫: 當然我老實說,我對世間的親情、跟享受(不是縱慾),而是簡單的生活,從生活中得到喜樂,進而樂在其中,但我也是知道生命中是有苦難的,但這並不會使我排斥,反而使我更珍惜,而活的更有義意,所以我迷惑了,佛法使我看清了很多事實,不會非因計因,不會存著過度的幻想,實實在在的活著,了解事實真相,就是無常、苦的、不實的,但到底我覺得活在這世上,知道苦是存在於每個人身上,對人我也就多了份包容跟不捨了,這或許就是我貪愛這世間吧,我的盲點@@同甘共苦吧,說要幫你止息你的五蘊,我想人們都會嚇到吧,呵呵這是我學佛最近的感想,說來參考。
原始的教義並沒有要任何人排斥從生活中獲得喜樂。對於世間正常生活能獲得的喜樂,以及世間必然面對的苦痛,每個人預期與警覺的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心中所下的離苦之路的快慢決定也是不同的,只能說這是一條很漫長的路,沒有人說在八正道的路上走的慢就是錯,走的快就是對。最重要的是要方向正確,因此對一般在家居士來說八正道(世間)的正見有具體建立,然後正道就會逐步開展,這就沒任何問題。

可惜目前的原始教義的探討與發展還是有缺陷的,因為僧團失去了法的問題,使的一般的在家學人幾乎是處於沒有依靠,沒有正確教導的情況下,一般原始佛教的居士雖然學問知識充足,但是世間的正知見都還是有蠻大的偏差,法次法向也不甚明瞭,因此面對太高的自我期許,以及面對於世俗的貪愛與厭離,難免會有疑惑,BOY法友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反省,這是很大的進步,"正志"就是要透過這樣去反省去離清知見才會真正的建立起來,只是一直照著經文去讀,一再告訴自己要涅盤,要斷除五蘊的集合,這並不是立定了正志,只是自我催眠罷了。

Re: 迷失中的我

發表於 : 2006-12-02, 19:42
seasky
原始佛教則完全不同,原始佛教不認為有靈魂這種東西,每一個肉體的五陰聚合,是由需求的慾望持續燃燒著五陰,讓他不斷的在死滅後產生火種,去結生另一個新的五陰,所以要解脫出這樣子的情況,並不能用淨化靈魂達到永恆的這一套,相反的,要解脫就必須「止息」,止息後不再產生五陰肉體的聚合,卻也不是沒有,那不是擁有五陰的感覺去形容的任何東西。
最後一句話 "卻也不是沒有,那不是擁有五陰的感覺去形容的任何東西。" 這種觀念實際仍然深藏著一絲絲的 "我見(我的感覺、我的存在)","我" 不徹底滅盡則止息便不能達成。"正志" 深層透底的涵意是下定決心毅然放捨五陰、放捨生命、放捨自我,永不再為 "我" 添加生存的 "欲",徹底達成 "無我"。最終目標 ... 於未來世,任何世間再也不會顯現 "我","我" 不再以任何形式存在,解脫、涅槃、苦盡 ..

發表於 : 2006-12-23, 23:07
five123
末學也被這些問題困擾過,在請教過一位老和尚,他的回答很簡單,可以參考一下。

涅槃:"貪嗔痴"的滅除,在古印度,涅槃的意思是"息滅"。例如把燈火息滅,叫做涅槃,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息滅"貪嗔痴",沒有"貪嗔痴",也不再有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無我:除了沒有永恆不變的我之外,他還提一項,"無邪見的我"。

死後有沒有靈魂,老和尚說這是名相的問題,想一想,如果死後一切化為烏有,那不會有鬼神。不會有六道輪迴,也不用修行了,因為修行沒有意義,佛陀把死後問題視為無記,因為這對趣向涅槃解脫沒有幫助。

修行不是要止息五蘊,而是正觀五蘊,如實觀察五蘊的味(貪愛),正思維貪愛的過患。厭離對五蘊的貪愛,進而調伏貪愛,滅除貪愛,超越貪愛,雜阿含第一經有說明:。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