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佛陀在哪里?》已故達摩難陀上座大長老著

發表於 : 2006-10-18, 21:16
Vajira
這是長老的最後一本書,是我們4個人的合力翻譯,希望大家會喜歡。Sadhu! Sadhu! Sadhu!

WHERE IS THE BUDDHA?
佛陀在哪裡?

By the late Venerable Dr. K. Sri Dhammananda Nayaka Maha Thera
已故達摩難陀上座大長老著
(18th Mar 1919 - 31st Aug 2006)

人們總是提問,佛陀去了哪裡,現在又身在何處?對一位還沒建立靈性生活方式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這是因為大家都用世間的方式來思考生活。佛陀的概念令人難以理解。某些傳教士告訴佛教徒說佛陀不是神而是人。他已死去。崇拜一個死人能獲得什麼?但是我們必須理解佛陀被稱為天人師(Sattha Deva-manussanam),眾天神和人類的導師。每當眾天神有任何問題,他們都會去親近佛陀以獲取勸告。而傳教士又聲稱他們的神是存在的,這就是傳教士要每個人都向神祈禱的原因。

根據科學,人類已經費上數百萬年的時間來開發頭腦和理解能力。當他們的頭腦還沒充分地被開發時,人們察覺到有某些力量使到大自然運作。因為他們不能夠充分理解大自然如何運作,他們便開始認為必定有一個「他」在創造和維持這些事物的發生。為了幫助其他人瞭解這個概念,他們把這個力量轉化成有形狀和有實體的象徵,如雕像和繪畫。這些「靈體」或力量在促使人做好事和不要做壞事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人們做好事他們將獲得獎賞。我們總會感到恐懼、憂慮、懷疑和沒有安全感,因此我們需要某個依靠來保護我們。最終這種力量被轉化成唯一的神。現在某些人的一切都依靠神。那就是為什麼他們嘗試介紹「永恆靈魂」的想法,死後就升上天堂,永遠生活在那裡。那是為了滿足具有永恆生命的慾望。佛陀說任何存在的事物必然會遭受到變化,衰退和滅亡。

當我們分析佛陀的一生,可以看到他從不以神的兒子或神的使者自居,而是一位覺悟的宗教導師。同時,佛陀不被認為是另外一位佛的轉世。佛陀也不是由另一位佛所創造,因此佛陀不是另外一位佛的轉世。他用了很長的時間,一世又一世地開展和培養所有偉大的品德和智慧,這也是我們所說的波羅蜜。當波羅蜜圓滿時,他就覺悟了-瞭解宇宙運作的法則。他也發現這個宇宙並不是由神所創造出來的。

人們會問,如果沒有任何神的協助,佛陀又如何能夠獲得覺悟?佛教徒堅持每一個人都能開展自己的心去了知一切。「Manussa」這個字在許多語言中的含義是指「人類」。而「Mana」這個字的意思是「心」,所以Manussa所包含的意思是「心可以被鍛煉和開展培育到完美境界的人類」。除了人類外,在宇宙中沒有其他生物能把心鍛煉到如此至高無上的境界,以獲得覺悟。就算天神也不能成佛,因為他們不能把心提升到最高層次的境界。天神們雖然享有世間的欲樂,過著平和及富足的生活,可是他們的思維能力卻非常微弱。只有人類才能成佛或覺悟。當有人說佛陀不是神時,我們不應該嘗試去證明他是神,因為這麼做只會貶低證悟的概念。有一些人聲稱他們的神為人類降下了福音。如果那福音是給全人類的,那為什麼神不直接把福音傳給每一個人,而只是傳給特定的某一個人呢?佛陀並不鼓勵我們去相信這些自稱獲得無上神明旨意的說法。

有一天,一位基督教的傳教士帶領著他的信徒來會見我,一起討論佛法。他問道:「你能確實的告訴我佛教徒相信的是什麼嗎?」我坦白的回答他說:「佛教徒不相信任何東西。」於是他指著我的著作《佛教徒的信仰》再問道:「那你為什麼寫這本書?」我告訴他說,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看了後,瞭解到其實沒有東西讓大家相信。」他隨著又問道:「既然這樣,那你能告訴我佛教徒做些什麼嗎?」我告訴他,佛陀已經針對這個問題給了解答。佛陀勸告我們,與其去相信,不如去瞭解(Pariyatti)、去實踐(Patipatti)和去體驗(Pattivedha)。修行的道路有三。首先,我們應該嘗試去瞭解,因為我們不可以盲目去相信一件我們不明白的事物。佛陀教導我們首先要去嘗試瞭解它。

在佛陀所教導的八正道中,以正見(Sammaditthi)為首。佛陀在開始教化世人時,要追隨者別盲目地相信,而是應該對事物建立起正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們獲得了有關佛陀及佛法美妙的知識。有了這知識後,我們應該去實踐它。如果你沒有真正瞭解佛陀的教導,你只會憑自己的想像,產生種種的觀念。佛陀的勸告是要我們去實踐所學和所明白的事物。實踐後,你將能體驗到它所帶來的成果和影響。這時你就能如實知見什麼是對的。「去瞭解、去實踐及去體證」,這就是佛陀所教導的學習三步驟。它也是協助我們克服世間苦難的方法。現在你應該可以明白,這就是佛陀介紹宗教的方法,他不是要我們去相信任何事物,而是要我們去學習、實踐和體驗它的成果。

舉個例子,佛陀說你必須要有愛心,要誠實。明白了佛陀的教導後,你盡力去實踐它,於是每個人都會尊敬你,因為大家都知道你是一個即有愛心又誠實的好人。因此沒有人會去干擾和中傷你,大家只會尊敬你。這就是你所體驗到的成果。另一方面,佛陀也說到,我們必須以本身的體驗層次來嘗試瞭解事物,你可以親自試一試實踐所帶來的成果。你會明白為什麼一些事物是善的,另一些卻是惡的。你不去造惡,不是因為遵從上天的旨意,而是你有一個會思考、懂得邏輯思維的心。親身的體驗將足以讓我們分辨是非善惡。舉個例子,佛陀在勸告我們不要去殺害生命時,並沒有把它當成一個宗教戒律,因為每一個會思考的人都知道,殺生是殘忍的行為。我們也不難明白,為什麼殺生是不好的行為,因為大家都害怕被人殺害。另一個例子,佛陀說,當你的貴重的東西被人偷了,你會有什麼感受?同樣的,當我們偷別人的東西時,他們一樣不喜歡。我們不需要獲得神、佛陀或耶穌的指示,才能明白這簡單的道理。宗教導師出現在這個世間,目的是來提醒這些已經被我們遺忘和忽略的道理。親身的體驗和瞭解,已經綽綽有餘地讓我們去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佛陀勸導我們去思考和理解。我們擁有推理的能力。我們所擁有的常識(common sense)是不同於其他眾生的。他們擁有心智(mind)但不能理性地思考。他們的心智只限於尋找食物、庇護所、防護和感官上的快樂。他們不能更進一步拓展他們的心智。但是人類擁有的心智,則可以用來思考和理解事相至最高的程度。這也就是為什麼科學家們能夠開發和發現很多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物。在這世間裡,沒有其他眾生的心智,可以拓展到如此高的程度,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只有人類才能成佛。唯有通過開展心智,人類才能證悟成道。為此,佛陀告訴過我們,我們必須親自去修行實踐佛法,那麼才能親身體驗到佛陀的教導。其他宗教的信徒,互相問候時會說:「上帝保佑你」。但是佛教徒在互相問候時,鮮少會說:「佛陀保佑你」,他們會誦:「BuddhamSaranamGacchami」(「我到佛陀那裡尋求我的庇護所」,意思是我以佛陀作為我的皈依處)。如果佛教徒相信佛陀可以作為皈依處,為什麼他們之間互相問候時卻不說:「佛陀保佑你」呢?佛陀也勸導人們在害怕的時候要憶念佛陀。

好了,我們的題目是「佛陀在那裡?」。我們可以說他是在天堂、或他是生活在涅盤、又或者他生活在某個地方嗎?他到底去了哪裡?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從世間的角度來發問的。在佛陀獲得證悟後,他說:「avamantimaiatinatthidaniDunabhavo」,這是我最後的一世,我亦不再有來世了。在這世上不停的受生(becoming),生命一期又一期不斷的循環,隨著這些無窮的受生而感受到無盡的痛苦,我都已經把它們給止息了。人們所感受的愉快或娛樂,都是情感上暫時的滿足,它們很快就會消失,隨後我們就會感到不滿足。我們的這一生中,在肉體和精神上都經歷了巨大的苦楚、憂慮、難題、疼痛、困境、災難和欠缺感。在這世上,沒有人能夠說他對這一生感到滿意。每個人都在控訴和埋怨有關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通過瞭解這些實情,佛陀停止了輪迴,這個可以被稱為解脫。獲得解脫意味著脫離了生理和心理上痛苦。通過物質的形態或是任何形態的生存,並不能克服我們生理和心理上的苦楚。因此,如果我們不願意承受這些苦楚,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出生(birth)。我們是渴望著生存的。這個渴望和執著在我們的心中非常強烈。我們如此地渴望生存,但卻不要承受由渴望和無知所帶來的苦楚、難題、疼痛和疾病等。看看我們的世界現在變得怎麼樣了?整個世間都是戰場,全世界的人們都在製造暴力、流血衝突、戰爭和毀滅。動物的生存,並沒有製造這麼多又沒有必要的問題來受苦。當它們飢餓了,就出外尋覓食物。克服飢餓後,它們就會去睡覺。但人類不會只滿足於此,反而渴望更多其他的事情。渴望與執著在我們的心中是如此的強烈。也因為如此,嫉妒、敵意、噌恨、病態、殘忍和邪惡隨著產生了。其他的生物並不會殘忍到如此的地步。

人類擁有宗教,但宗教不單是純粹的崇拜和祈禱,而是要更進一步地為他人作出服務,通過遠離一些不善的思想而讓我們能夠為他人服務。宗教的信仰固然重要,但單獨只有信仰而已,則不能開發心智來獲得正確的見解或是智慧。在佛陀入滅以前,許多人們都集聚在一起,拿著花朵想要來供養和禮敬他。見到如此的情況後,佛陀請求大家都回去。佛陀說如果大家真的想要禮敬他,與其供養花朵和禮拜佛陀,不如去實踐至少一項佛陀所給予的教導。當他們這樣做了以後,他們才是真正的禮敬佛陀。

現在你已瞭解佛陀希望的是什麼了。一個有宗教信仰的生活,並不只是祈禱、供養或禮拜而已,更要親自實踐至少一些佛陀指示過的教導。曾經有位叫做巴古拉(Bakkula)的僧侶,每天都會來坐在佛陀面前端詳他。有一天,佛陀就問:「你在這裡所為何事?」巴古拉回答:「每當我觀看世尊的身體,它會給我帶來巨大的喜悅。」然後佛陀說:「巴古拉,通過觀看這個骯髒、污垢、非永恆的身體,你能夠得到什麼?你只是在娛樂你的感官,你決不會獲得知識或是領會。你並不能通過這個身體見到真正的佛陀,佛陀不是這個身體。」佛陀接著說:「只有一個人明白了佛陀教導的法義後,才能夠見到真正的佛陀。」當我們明白了佛陀的教導時,真正的佛陀將會顯現在心中。在這裡,你可以明白到佛陀並不在乎這個身體。當你研究印度的歷史時,在佛滅後將近500年裡,並沒有佛像的存在,因為佛陀不鼓勵任何人樹立起他的雕像。其實是希臘人雕塑了佛像和其他形式的宗教象徵。當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佛像散佈在世界各地了。

有些其他宗教的信徒們非議我們為偶像崇拜者。其實他們並不瞭解佛陀的教導。佛陀入滅的幾百年後,有一位很出名的僧侶,叫做優波庫答(Upagutha)長老,他是一位很受歡迎的法師。每當他弘法的時候,都有好幾千名信眾聚集來聽聞他的開示。對此,魔王魔羅(Mara)感到很不高興,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有了宗教的信仰。

魔羅不是眾生,而是阻止個人朝向宗教信仰生活的心智裡強烈障礙和干擾。魔羅可以被人格化成魔王。這位魔王就在寺廟前面,開始呈獻吸引人們的娛樂表演、舞蹈、歌唱和製造歡愉的氣氛。於是信徒們慢慢地開始跑去觀賞魔羅的表演。最後沒有人來聽聞優波庫答長老的說法了。優波庫答長老決定要給魔羅一個教訓,於是長老也去觀賞魔羅的表演。在魔羅表演完畢時,長老非常讚賞魔羅的表演,說道:「為了表示感激你的表演,我願意在您的頸項戴上花環。」對於長老的讚歎,魔羅感到很自豪。然而當優波庫答長老放上了花環後,魔羅卻感到那個花環就像巨蟒一樣在他的頸項緊箍著。魔羅用盡全身的力量,嘗試把花環拉出來,但是不成功。於是魔羅就去找帝釋天(Sakka),天神們的帝王,尋求幫助。帝釋天用盡了辦法也不能把花環拿下來。接著魔羅去找在當時被認為是創世之神的梵天(Brahma)尋求幫助,梵天也未能成功把花環取下。這時梵天告訴魔羅,唯有那個放上花環的人,才能把花環取下來。魔羅只好回頭找優波庫答長老,乞求長老取下花環,因為他快要被箍死了。優波庫答長老對魔羅說道:「這不是困難的事,不過你必須答應我兩個條件。第一,你要許諾在未來的日子裡,不再打擾我們任何的宗教活動。」對此,魔羅同意了。長老繼續說:「第二,你曾經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嘗試打擾佛陀,因此你曾經見過佛陀。在佛陀滅度後的幾百年後,你依然活著。你擁有超自然的力量,能把自己化身為佛陀的形像。」 魔羅回應說:「是的,我能夠做到此事。但你要承諾當我化身為佛陀的形像時,你不要禮拜我,因為我不是聖人。」長老說:「我將不會禮拜你。」然而當魔羅變成佛陀時,長老禮拜了他。魔羅馬上叫喊起來說:「你承諾不會禮拜我的!」長老說:「我並沒有禮拜魔羅,我禮拜的是佛陀。」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用來告訴他人,禮拜佛像的意義。在你擁有佛像和禮拜佛像之餘,你也可以利用佛像來作為禪修的對象。這不是在崇拜偶像,你是通過這個表徵來邀請佛陀進入你的心中,這個佛像是宗教上的象徵。透過以下的事件,可以讓我們更瞭解佛像是多麼吸引著我們的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緬甸的戰場上,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找到一尊很莊嚴的小佛像,它是如此強烈地吸引著他的心。他把它送給英國首相丘吉爾爵士,並附上短信說:「請將此佛像擺放在您的桌上,每當您有任何困擾,請觀看此佛像的相貌,我相信您就能夠獲得安寧了。」

印度前首相尼赫魯先生曾經被英國政府拘捕。當他在監獄裡的時候,他的口袋有一小尊的佛像。他取出佛像放在桌子上,看著它想道:「儘管這個世界有許多麻煩、問題和困難,如果佛陀能保持著一張微笑的臉,為什麼我們不能學習這位偉人呢?」

一位法籍學者,安拿陀.法蘭西參觀了倫敦博物館看到生平第一次的佛陀形像。看了這佛像後,他說道:「若上帝從天堂下凡,他必是此人無疑。」然而,佛像不是必需的。有許多能實踐佛陀教導的人都沒有佛像。他們沒有被規定必須擁有佛像。對於佛像,我們不崇拜、不祈禱、也不祈求任何東西。但我們禮敬及尊敬這個偉大修行人的形像。

我們的其中一位信徒在家中安奉了一尊佛像長達四十五年。有一天,一些傳教士告訴他在崇拜魔鬼。他並不懂得如何回應他們。這令人感到驚訝。四十五年以來他一直崇拜那尊佛像,當人們非難這尊佛像時他卻不知該說些什麼。這就是我們的一些佛教徒的弱點。他們沿著傳統,崇拜、祈禱、獻供、念誦,但他們沒有嘗試理解佛陀的教導。現在您可以理解無論有無佛像,您還是能實踐佛陀的教導。因為色身並不是佛陀。

根據大乘佛教,佛陀有三身,即報身,應身和法身。佛陀以報身和應身進食、睡覺、行走、說話、給予忠告和教導。這些活動都是佛陀以色身完成的。當佛陀般涅盤後,這二身就消失了。可是佛陀的法身永遠不會消失。根據大乘佛教,阿彌陀佛是在極樂淨土裡。那些基於尊敬而持念他的名號和那些禮拜他的人會往生淨土,並在隨後有機會體證涅盤。根據他們的想法和信仰,在一切眾生證得涅盤前,佛陀會繼續活著,這種說法給了他們很大的希望和信心。

佛陀曾經提過:「無論佛陀出世與否,佛法將永遠存在這世上。」佛陀出世後,他發現人們已經遺忘了真正的佛法。佛陀說:「我瞭解的佛法,並不是我創造的。」這佛法一直都存在,但是人們誤解了。人們憑自己的想像製造了錯誤的觀念,而完全染污了純正的佛法。在佛陀揭示真理為佛法2500年後的今天,這種情況依然存在。很多國家的人們用佛陀的名字做不正確的事情。他們沒有根據佛陀的指導,反而將他們的傳統信仰參雜在佛法之中,然後說這是佛教。身為佛教徒,我們應該學習並實踐佛陀的教導,以尋求我們的解脫。

人們問佛陀在哪裡?要實踐佛陀的教導,我們並不需要知道佛陀在哪裡,或他去了什麼地方。舉個例子,我們的電流被某個人發現了。我們需要知道電流是誰發現的嗎?他在哪裡?是什麼國家的人?他的名字?我們的任務是去利用電流。同樣的,發現原子和原子能量的人,可以用這些原子能量來達到建設或破壞的目的。因此,我們的任務就是要適當地利用這種能量。我們並不需要去知道是誰發現這種能量的。人們已經發明了電腦和電視機,但是我們並不需要去知道他們的名字和詳細資料,我們的任務是使用它們。

相同的道理,不要問佛陀在哪裡或是他去了什麼地方。如果他教導的佛法是真的、可以身體力行的以及有效的,那為什麼需要知道佛陀在哪裡?佛陀不曾說過他可以送我們去天堂或去地獄。佛陀可以告訴你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來得到解脫。這是佛陀唯一所可以做的。他並不能為你做任何事情。你的任務是實踐佛陀的教導。有些人說上帝可以去除人們所造的罪。佛陀並沒有說一個人造的罪可以由另外一個人來去除。佛陀或上帝都做不到。當一個人就快要死了,然後他說他信上帝。在他做了這麼多的罪惡之後,上帝可以拿走他的罪嗎?舉個例子,如果你的脾氣很暴躁,而你知道是錯的,但是你不知道要如何解決,因此你就向神禱告,要他拿走你心中的殘暴,你認為上帝可以做到嗎?你或許可以去向佛陀禮敬,然後要求佛陀拿走你殘暴的性格。但是佛陀也不能從你的心中拿掉。佛陀只能夠告訴你要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除你心中的嗔恨。除了你自己,透過你自己的領悟,沒有人可以幫你。你要醒覺到:「這嗔恨是危險的,可以製造很多麻煩、問題和難處,還會傷害和干擾他人。我一定要試著用我內心的力量去減輕嗔恨,下定決心要把嗔恨從心裡去除掉。因此,佛陀或上帝都不能去除掉我們造的罪惡,只有我們自己可以這樣做。佛陀給了一個很好的勸告。如果任何人做了錯事或造了惡業,向上帝或佛陀禱告是無法免除其惡業所帶來的果報。無論如何,當他們發現自己造做了惡行,那麼他們一定要停止再造惡。你一定要下定決心去造更多更多的善業或善事。如此一來你之前所造的惡業果報,就可以被善業所超越。

以鴦崛摩羅(Angulimala)這位殺死將近一千人的兇手為例。當佛陀知道此事後就去見他,當時鴦崛摩羅已經殺害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他就想殺害佛陀,完成殺害一千個人的誓願。所以當他看到佛陀時,他感到非常高興並嘗試抓拿佛陀。這時佛陀略顯了個小神通。佛陀知道以教育的方式是很難馴服他的。於是佛陀以平常速度步行,並讓鴦崛摩羅追趕。鴦崛摩羅雖然跑了幾乎四英哩,卻無法接近佛陀。於是他請佛陀停下腳步,而佛陀也知道與他談話的時機成熟了。佛陀說:「我已經停止,是你在跑。」鴦崛摩羅說:「我看到你在行走,你怎麼說你已經停止呢?」 佛陀回答道:「我已經停止是指我已經停止殺害或摧毀其他有情。你在跑是指你還在造惡。如果你停止跑你就能捉住我。」鴦崛摩羅說:「我不明白你說什麼?」佛陀說:「我已經停止殺害而你還沒有,這就是跑的意思。你還在輪迴中奔跑。」鴦崛摩羅知道自己錯了並決定跟隨佛陀。他成為了一位比丘並開始禪修。最後,他證得阿羅漢果和得到涅盤樂。惡業在他身上沒有成熟的機緣。他繼續培育善業,所以惡業沒機會影響他,這就是佛陀的教導。佛陀教導我們做更多的善業來抑制惡業對我們的影響,而不是向任何神明祈禱。

如果我說佛陀是存在於宇宙的任何一角,這就違背了佛陀的教導。另一方面,若我說佛陀不存在於宇宙的任何一角,很多人會感到不高興,因為他們的渴望不能被滿足。因此他們說這是空無一物。這並非空無一物,而是身心痛苦的結束及體驗涅盤或解脫。另一方面,有些人確實需要實質的佛陀形像來獲得內心的平靜、減少他們的恐懼和擔憂。無論如何,不管我們說佛陀活著與否都是不正確的。如果佛陀的教義或教導可讓我們在生活中體驗到平靜和感到滿意,那就已經綽綽有餘了。以醫生為例,如果我們有一種能治病的藥,我們有需要知道那位醫生是否還活著或身在何處嗎?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以那種藥來擺脫病痛。同樣的,以佛陀的教導來擺脫我們的痛苦已經綽綽有餘了。佛陀已經賦予我們自由思考的權力,讓我們透過常識或思考的能力去分辨是非,從而瞭解生命存在的本質。

另一方面,所有存在於宇宙中的都是由元素、能量、心的能量和業力的能量所組成的。它們無法不經歷改變、衰退和消失。因此,這些元素、能量、心的能量和業力的能量不可能永遠保持不變。如果你能夠明白這些,那麼佛陀的教導就可以幫助你明白要如何去面對你的問題和困難,去解決我們的不滿足。要不然,我們就要面對生理和心理的苦、不滿和失望。我們要有智慧地解除我們的問題。若我們純粹禱告或禮拜任何人,問題是很難被解決的。但是通過瞭解我們問題和難題的性質和原因,我們會有能力解決它們。

很多人問佛陀去了哪裡?如果說佛陀去了涅盤,那麼他們會想像涅盤是一個地方。涅盤並不是一個地方,它是一個心的境界,讓我們去證悟體驗最後的解脫。我們不可以說佛陀去了什麼地方,或是說佛陀正在體驗涅盤的喜悅或生命的最終目標。因此,這道問題:「佛陀在哪裡?」最好的答案就是-佛陀在你那已經證得究竟真理的心中。


此文章由慈祥、Mahalwin、大海之源、Dukkha及Vajira合譯

願與所有眾生分享這功德
願所有眾生不離八正道,滅苦證得涅盤。
Sadhu!Sadhu!Sadhu!

Re: 《佛陀在哪里?》已故達摩難陀上座大長老著

發表於 : 2006-10-19, 17:05
lkjh
Vajira 寫:很多人問佛陀去了哪裡?如果說佛陀去了涅盤,那麼他們會想像涅盤是一個地方。涅盤並不是一個地方,它是一個心的境界,讓我們去證悟體驗最後的解脫。我們不可以說佛陀去了什麼地方,或是說佛陀正在體驗涅盤的喜悅或生命的最終目標。因此,這道問題:「佛陀在哪裡?」最好的答案就是-佛陀在你那已經證得究竟真理的心中。
涅盤是不是能稱為一種境界,各方看法有所不同.

佛陀的啟示-羅侯羅‧化普樂
第四章 第三聖諦:滅諦 ── 苦的止息

若干通俗而不正確的語句,如「佛於死後入於涅槃或般涅槃」,曾引起許多對涅槃的幻想與揣測。一聽說「佛入涅槃或般涅槃」,即以為涅槃是一種境界、一種領域或一個位置,其間仍有某種的存在,而以所熟知的「存在」一詞的涵義來臆測涅槃是何等樣子。這通俗的說法「佛入涅槃」在巴利文原典中,並無與它相當的詞句。所謂「佛於死後入於涅槃」,根本沒有這一說。巴利文中有 Parinibbuto一詞用以代表佛或阿羅漢等親證涅槃者的逝去,但這字的意思並非「入於涅槃」。這字簡單的意義,只是「完全謝世」、「完全熄滅」或「圓寂」而已。因為佛或阿羅漢死後即不再受生。

發表於 : 2006-10-21, 01:22
theta
涅槃 是 貪嗔痴 熄滅、憂悲惱苦 止息、生死自在而沒有煩惱結的束縛(因為已經解開五下五上分結) 的境界,

須要 自己 親自修證而得,才會 有 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 用言語、文字... 無法全盤描述。

發表於 : 2006-10-21, 07:08
shanguan
涅槃不是生死自在,生死是不可能自在的。

發表於 : 2006-10-24, 01:52
theta
shanguan 寫:涅槃不是生死自在,生死是不可能自在的。
活著的時候自在、
臨死的時候也自在
(凡夫眾生 臨死的時候 顛倒妄想、心生罣礙、恐怖害怕 無以名狀)

發表於 : 2006-10-24, 01:57
theta
shanguan 寫:涅槃不是生死自在,生死是不可能自在的。

活著的時候自在、
臨死的時候也自在
(
凡夫眾生
臨死的時候
顛倒妄想、心生罣礙、恐怖害怕
無以名狀
不能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