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4 頁)
發表於 : 2006-06-24, 17:37
由 butterfly
peacecila 寫:
我有一個看法,但以目前的修行來說,還沒有辦法證實就是了。「生、老、病、死」只是一種概念,譬如,看到生物的出生、衰變、死亡,定義這些過程叫「生、老、死」,但內觀的禪修者看到「無常」這種實相顯現,看到的是剎那間、急速的變化現象,那種「生、老、死」的概念就會被抹除了。惟見五蘊的生滅,就沒有概念上生物的生、老、死;惟見五蘊的生滅,對於五蘊的貪愛也就無從生起,苦也無從生起。
「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雜阿含292
我跟你有同感,只是不知道是否是真的同感,或是誤解,最近越來越不敢確定文字語言詮釋出來的意義.
時間是一種概念,空間的組合也只是一種概念,實際上我們每一剎那都在生,每一剎那都在死,應該說我們的四大每一剎那都在重新組合,我們的意識每一剎那都在生滅.
發表於 : 2006-06-24, 17:38
由 shanguan
butterfly 寫:好吧.再重寫.
在無明前提下的愛取有由受緣起,並不能証明所有無明前提下的受都能緣起愛取有.
我想雕佛像,去撿了木頭回來,佛像由我撿的木頭雕塑而成,並不能証明所有我撿的木頭都能雕成佛像.
無明前提下的受必定會緣起愛取有,若不必定,則存在還有無明的人也有可能不受後有的謬論來。
發表於 : 2006-06-24, 17:40
由 freshman
大至接受善觀法友所引關於概念,
本人是指:妄執,象“我見”。
發表於 : 2006-06-24, 17:55
由 peacecila
butterfly 寫:時間是一種概念,空間的組合也只是一種概念,實際上我們每一剎那都在生,每一剎那都在死,應該說我們的四大每一剎那都在重新組合,我們的意識每一剎那都在生滅.
應該是在每次「無明->行-->識…」的過程中,由於貪愛執取的關係,而每次都重新詮釋出「世界」的樣貌,但也惟有這樣才可以持續不斷地「活下去」,否則真正的「死亡」就會發生了。(我的想法可能真的有點「離經叛道」了。)
發表於 : 2006-06-24, 18:00
由 shanguan
如果你這種十二緣起成立,那倒是難以回答佛使的質問:佛陀沒有了無明爲什麽不馬上死去?
發表於 : 2006-06-24, 18:11
由 peacecila
shanguan 寫:如果你這種十二緣起成立,那倒是難以回答佛使的質問:佛陀沒有了無明爲什麽不馬上死去?
這可真是「頭上安頭」。
發表於 : 2006-06-24, 19:02
由 shanguan
說誰呢?佛使還是我?
發表於 : 2006-06-24, 20:50
由 peacecila
(話先說在前頭,這是一個討論,但有關於「緣起」的實際如何?最後還是必須以實際的禪修驗證。我想,有閱讀到這篇討論的法友們,還是請自行研判,不要人云亦云,輕易地相信任何的說法,這不分你、我、還是佛使的說法。)
雜阿含292經後面的問答,或許可以解答「佛使」的質問。經文原來的意思是「佛陀」問一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還會回復之前的『無明緣行』的過程而作福行、非福行…?」但比丘的回答則是:「不會。因為『無明滅則行滅…。』」(這個回答的風格,跟焰摩迦比丘的回覆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佛陀又舉一個譬喻:「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就是以等待「剛出火爐的瓦片熱勢散盡」來說明已「生明」的聖弟子在覺悟之後等待壽盡的情況。(其中有些古語難解,有興趣的法友,請自行參照南傳相應部相對照的經文)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發表於 : 2006-06-24, 21:48
由 shanguan
你的回答正好證明了你的刹那緣起是錯誤的了。
發表於 : 2006-06-25, 07:58
由 sum5672000
關於十二因緣必須是要採用逆觀法才能夠完全清楚明白,這就是正確的關察十二因緣法的過程。一般人用無明來做起頭是無法完整解釋十二因緣法的,因此才會到最後反而弄不清十二因緣法的根本面貌。
世尊當初觀察十二因緣法也是從最後頭的老死來逆觀,也就是從老死往前逆觀至識,了知十二因緣法是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而無明緣行是貫通整個十二因緣法的整個過程。
若用逆觀十二因緣法就能夠非常清楚的了解名色是由識而來的,也不會有後來的師兄們為了爭名色與識之間的關係而另開一主題來爭吵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