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一整天的輕安

發表於 : 2006-06-18, 16:18
Dragon
繼續前一文章[痛心]的後續發展........先說過去我的歷程,過去因為過度的執著,而造成身心的負擔,由其是內心的恐慌,說是處在地獄中也不為過,我想,閱讀至此的讀者,應該多多少少也有這種經驗,只不過是恐慌(不安)程度的多寡罷了,

當然一個人在內心的煎熬下,會有想要救贖的心是必然的,那時,我先看基督教的文章,一看之下,越看越氣,心想,我已經夠痛苦了,而那文章所寫的更讓我痛苦,因此那時就揚棄基督教的教義,而之後接近大乘佛教,先從最簡單的開始,什麼吃素,持咒,印經,禮拜,放生,念阿彌陀佛等等,都有做過,但是內心的焦慮,恐慌,不安未曾減低一分,

另外,在做這些所謂的功德時,總認為會有諸天佛菩薩加持會令我內心安穩,但事與願違,在過一段這種類似(戒禁取)般的日子後,我開始思考這樣的做法會有對治煩惱的功效嗎?

說起來也是滿偶然的,某個日子,想到過去曾看過一本書[佛陀的啟示]以及過去曾下載的原始佛法的文章,在一天中仔仔細細的看完那些文章,先建立起正確的見解開始,知道一切事物,乃至於內心的煩惱,觀點,想法,我見等,俱是流轉不止,生生滅滅,未曾停留在某一定點上,

而為什麼會有諸多苦惱,悲憂等,是因為加入了自我的觀念在其上,誤認為煩惱是我的,我所有的,內心受到貪嗔癡三毒所影響,以致產生大苦惱,欲求內心舒服,外緣通順是貪,常要此憂慮不生起是嗔,不知生滅法是癡,如果說受此苦惱纏繫,要由心外求得解脫,無有是處.........

之後我便觀察自己的內心,觀察煩惱的生滅,在觀察當中,我僅僅去察覺到煩惱生起,又消滅,在這之中,我不加入任何自己的觀點,執取,而只是觀察內心的起伏,

而持續一段時間之後,思考那些煩惱的來源是什麼,是因為我見,誤認為那些煩惱是我的,我所有的,在此時已有深刻的覺照,在一夜之間,我感到身心受到從未有過的輕安,那種感受是過去吃素,持咒,印經書所得不到的,那一夜我睡的最為安穩,不像過去整夜難以入眠.

而此輕安的感受大概維持了五,六天左右,那種無負擔的感覺真的有說不出的快樂..............雖然現在我仍有貪嗔癡的存在,但是我能正確的對待它

發表於 : 2006-06-19, 01:49
建山明
讀了 Dragon法友 的帖子,隨喜。

我的簡單歷程是:學練一種瑜珈氣功,把練「靜功」時的觀察雜念,擴展應用到日常生活(老師沒有指導我這麼做,我自己自然而然把練氣功時的方法,擴展應用到日常生活)。

然後,停止練氣功,學練太極拳,讀了一些「大乘佛教」的書籍,才明白日常觀察雜念,相當於禪宗的「觀心」法門。仍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雜念,而這時候的理念是,我在修習禪宗的「觀心」法門。

然後,找到了原始佛教,才明白禪宗的「觀心」法門,相當於四念處的「心念處」……

走過這樣的歷程,我倒是不覺得「痛心」,而是有兩個感覺:一是艱難,二是歡喜(別人從表面不一定看得出來,呵呵)。

發表於 : 2006-06-19, 07:33
shanguan
禪宗的觀心和心念處是不一樣的。

因爲禪宗的心的定義和原始佛教的心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發表於 : 2006-06-21, 23:03
ns6711679
可否請善觀開示一下

禪宗的心的定義和原始佛教的心的定義有什麼不一樣?

發表於 : 2006-06-22, 07:00
shanguan
原始佛教的心指的是識蘊、意處或意界加六識界。

禪宗的心指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真心,這真心超越時間,不落空間,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法爾如是,迷為眾生,悟則成佛。又叫堅實心,堅固真實之不生不滅心。即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心,真如之異名也。楞伽經一曰:「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

發表於 : 2006-06-23, 22:24
建山明
shanguan 寫:禪宗的心指的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真心,這真心……
善觀法友 解釋的,是禪宗「明心見性」的「心」,「明真心見自性」的「真心」。如果「觀」到了「真心」,就是「開悟」了。

而「開悟」前修習的「觀心」法門,指的是觀「妄心妄念」。

發表於 : 2006-06-23, 23:28
shanguan
禪宗的解釋很含糊,沒有定論的,所以不能討論。

他們可以把佛解釋成麻三斤的。

發表於 : 2006-06-24, 21:54
建山明
禪師說佛是「麻三斤」,這是機鋒語。禪師也有一些解釋語,對於解釋語,我們可以進行討論。而對機鋒語,則是不可討論的。

機鋒語是現場的--你是禪師,我與你面對面問答,而我悟解了什麼,唯師與我知;把問答記錄下來,脫離了當機問答的現場,只是成了文字史料,可供歷史研究之用,對實修者來說,不值一讀,不可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