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請教南傳佛教有沒有禁食蔥、蒜等辛辣食品的習俗?

發表於 : 2005-12-31, 18:54
yansong
請教南傳佛教有沒有禁食蔥、蒜等辛辣食品的習俗?
為什麼有成就的禪修者不喜歡喝牛奶?謝謝

以感恩之心來享用食物!

發表於 : 2006-01-01, 17:09
Flower
「食物」雖是各有其性質和作用,也是天地造化賜給吾人無上之恩賜,緣此,每當食物無論以葷相或素相呈現在我的眼前讓我享用時,我皆以無上感恩之心來享用它,因為食物之功用乃是在滋養我的生命,以便成就我的慧命。

至於每個人要吃葷食或素食或葷素皆宜者,都是個人之自由選擇,唯不可以此來論說:吃素者有慈悲心;吃葷者無慈悲心哦!

據悉,一位修行有成就者,對於食物之攝取,乃在重質不重量而不在葷素之考量,同時他(她)內心要明了何時該攝取何種食物為宜,因為適時適當之食物攝取,有關係到他(她)生理功課的微妙變化哦!

至於你問說有成就之禪修者不喜歡喝牛奶一事?我才疏學淺,沒有聽說過,故不知也!此頻道之網友若有知者,請不吝回答此問題吧!

發表於 : 2006-01-02, 04:00
Upavana
南傳佛教沒有不食蔥蒜的「規矩」,佛陀的原始僧團更沒有這項規定。

一般僧團不食蔥蒜的時候,通常是會議以前,並不是怕講話臭到別人,而是顧慮因為怕臭到別人導致不開口,所以這個問題的思考是向個人而不是向公眾。

蒜頭在夏季炎熱的印度,是非常好的開胃食品,尤其婦女愛吃,原始僧團曾經發生過比丘尼過度索取蒜頭,導致與俗人發生糾紛,在比丘尼戒律裡有制定不可以隨意乞食蒜頭的戒律,除了有相關的病症可以適量的指定索取,當然,不禁止接受俗人自願的供養。

大乘規定的五辛,出處於楞嚴經與梵網經,照梵網經網羅各大乘經的特色制定手法來看,應該就是源出楞嚴經,問題是這部經有天授的影子。

其實所謂的五辛,是大小蒜夏冬蔥加上一種樹膠去腥的調料合成,有些像道教王重陽所制定的五辛。
楞嚴經上說:「此五種之辛,熟食者發婬,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然諸餓鬼等則舐其脣吻,常與鬼住而福德日銷......」(卷八)。

事實上,五辛如果真的能熟食發婬,大概威爾剛、犀利士一類的藥也不會大賣,平常許多蔥蒜爆香的菜色,就已經夠多了。
如果五辛真的會生啖增恚,蔥蒜大概也不會列為保健食品。
這個敘述,和卷六「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將印度這個農業古國形容成不毛之地,一樣的詭異。

發表於 : 2006-01-02, 16:53
seasky
雜阿含 829 經,當跋耆子比丘提出難處之後,佛陀回到持戒的原始目標,教跋耆子比丘直接從三增上學下手。一個專注於戒、定、慧的修行者,念茲在茲就是修行、就是道業,無須叮嚀鞭策自然威儀行處具足,於細微罪生大怖畏,逕向解脫的目標前進。這也就是跋耆子比丘雖不細究二百五十條戒的戒相而能證果的原因。

戒律畢竟不是修行的目標而是離欲的手段,但跋耆子比丘的例子並不能作為惡行比丘拒絕持戒的藉口,出家人修行的場合並未脫離世間,只要身處世間就有繁雜的人事狀況必須面對,處理這些具體的紛擾就得有具體的條規可供依循,不得各行其是,所謂具體條規當然就是戒律。

相較於保守、刻板、一味在事相上強調輕重等持的持律者,掌握住佛陀制戒精神,堅守離欲的正行倒是與清淨梵行更為相契。之所以不許噉蒜,與其將大蒜冠上「生食生瞋、熟食生淫」的罪名,毋寧理解這件案子是佛陀讓比丘尼牢記:再也不許向慷慨的信施予取予求的教訓。蒜,究竟有沒有吃進比丘尼嘴裡倒還是其次,想離欲的比丘尼自不會找藉口吃蒜;比丘尼,是不是依然對信施取索無度才是重點,如果比丘尼不再吃蒜,轉而向花生園、果園或在家人的庫房進犯,難道就不算犯戒?再額外附帶說明一點,所謂的不得噉蒜是指整棵蒜生食(別忘了她們從蒜園拔的是生蒜,而比丘尼不得自煮食),至於乞食或受請的食物中佐有蒜料則不在此限,因為比丘(尼)不得對施主的供養加以揀擇。

發表於 : 2006-01-02, 19:32
Upavana
八二九經中的跋耆子比丘,並沒有跳脫細究戒律而證果,他應該是沒有將半月誦戒會議的戒律學習與三增上學關聯上,將大綱式的戒律條文當成單獨的一種行儀,造成學習倦怠。
佛陀適時的將關鍵幫他連接上,告訴他半月誦戒會議的戒條審視學習就是三增上學的一部份,與解脫有直接的關係,讓他明白每半個月的誦戒會議不是無謂的學習,使他高興放心的作完整學習。

八二九經裡敘述的戒律是二五O條,顯然所指的可能是四分律,比之赤銅鍱律的二二七條戒,應該是比較後期的增修版本,也就是說,本版雜阿含出現的年代有可能是比較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