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avana 寫:觀於剎那定的說法,並不是很統一,大致上都認為與是否「正定」有關,我認為不管是依據大念處經或者是俱舍論,基本上都是後人所闡述的論,並非佛陀所親自教導的方法。
... 佛陀既然將他的教導,表達了以通俗語言來傳誦的意願,這表明了佛陀的教導,應該不會朝向複雜的方向,反之是盡量以簡明易懂有所饒益為主。
佛陀未曾說過剎那定。引用後人自創的專有名詞(諸如:心王、心所、結生識、近行定、安止定、剎那定)來解說佛法,非但不能說清楚還更導向學術理論的複雜化,徒增學法者的學習與記憶負擔,忘失了原本簡樸精要明確正向涅槃的修行真實旨趣。
剎那定是什麼?
請參考:微言「弘法」◎陳慈蘭 法友
三、理解《阿含》或《尼柯耶》,應契入正知/內明、解脫層面
僅在慈善、道德層面上理解《阿含經》或《尼柯耶》,讓人有「三世佛冤」的感嘆!佛教與基督教或其他宗教一樣,對社會慈善、人類精神寄託等利益,是相當肯定的。但還盼佛弟子覺知並勇護:佛法的骨髓不要被世俗的利益和習氣所淹沒。否則,佛教的蓬勃發展,僅是一種變相的基督教或其他宗教而已;從表相與近視來看,似乎是一種貢獻,然而從深遠來看,或許是對正法律具有損害的暗流。
絕大多數北傳佛弟子對四念處、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的解釋不貼切,沒有契入其修行解脫層面。如果把「正念」解釋為「正確的念頭」、佛法的道理、「注意力……等」或把「四念處」解釋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嫌不準確。四念處的正念,是一種Observing Power(覺觀/照力),是慧的工具,是用來洞悉真相的。以修行解脫層面來說,正念的內涵(quality)包括:
a. Alertness(清醒/專注力);
b. Awareness(覺觀力);
c. Aiming/ Initial Application / Synchronization(尋);
d. Penetrating/Sustained Application(伺);
e. Present moment/No thinking/No expectation(當下)
f. Beyond Concepts(直觀/現觀/超越觀念);
g. Softness / physical & mental(柔軟性);
h. 遠離貪、瞋、癡的心
a + e = Momentary Concentration(剎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剎那定)+ b = Bare Awareness(如實觀)
正念(Mindfulness)+心一境性(Single-Pointed)↓建立禪支
「剎那定」之定義是:洞悉身心剎那生滅的觀照定力。「四禪」,如果沒有四念住的智慧內觀定力——剎那定,不能稱為正定。以修行解脫來說,不管近行定或安止定,要轉觀之後,才具備剎那定的Quality。
以上,陳慈蘭 法友的解說相當精準,從末段內容來看「剎那定」之定義,幾乎可將其視為正定。不過,「剎那定」一詞並非佛陀所說,要與相應修多羅的法義銜接起來便顯得陌生。
重回正法中的解說,將末段改寫如下:
「止」之定義是:洞悉身心剎那生滅的觀照定力。[/color]「四禪」,如果沒有四念住的智慧內觀定力——止,不能稱為正定。以修行解脫來說,不管何種專心專注的定,要與觀相結合,才具備止的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