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五取蘊”這兩個詞在阿含經中沒有,那是翻譯的問題,對應的是“五陰”和“五受陰”,“五盛陰”是苦諦中的解釋,下面分析一下阿含經的對他們的闡述:
1、“佛告比丘。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這裡可以看出五陰既不等同于五受陰,也不是不同于五受陰,能是人對它有貪慾的那個五陰纔是五受陰。
2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不殺亦不盜 不婬不妄語
避酒遠香花 著味犯齋者
歌舞作倡伎 學舍如羅漢
今持八關齋 晝夜不忘失
不有生死苦 無有周旋期
莫與恩愛集 亦莫怨憎會
願滅五陰苦 諸痛生死惱
涅槃無諸患 我今自歸之
這裡可以看出,五陰就是苦的。
3、彼云何為生。所謂生者。等具出家。受諸有。得五陰。受諸入。是謂為生。云何為死。所謂彼彼眾生。展轉受形。身體無熅。無常變易。五親分張。捨五陰身。命根斷壞。是謂為死。
這裡可以看出,五陰生死就是苦。
4、大王當知。若生來時。使父母懷憂.愁.苦.惱。不可稱計。若老來至無復少壯。壞敗形貌。支節漸緩。若病來至丁壯之年。無復氣力。轉轉命促。若死來至斷於命根。恩愛別離。五陰各散。
這裡的苦也是五陰的苦。
后略
五蘊、五取蘊、五陰、五受陰、五盛陰之說明
...
呵呵,看到善觀兄對我還很寬容,我一高興又敢髮言啦。
“非五蘊即受,非五蘊異受,能于彼有慾貪者,是五受蘊。”這句經文層大大觸動過我,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能于彼有慾貪者,是五受蘊”,凴我對古文的語感,理解是:以五蘊為對象的慾貪。此慾貪顯現時,錶現為“我”、“法”實有的境界,即五受蘊。說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識。或執此為我,彼是我所;或執彼為我,此是我所。事實上,五蘊怎么可能是實有呢?色是無常否?若無常,能作實有計么?受、想、行、識,因緣而生,是無常否?若無常,能作實有計么?五蘊本是假名,能說五蘊即受、五蘊異受么?但執為實有,則貪愛覺想,煩惱增廣,即是五受蘊,復以此說“五受蘊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也就是妄想),復以此而可滅!
“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着。若不作我、我所而計,此苦生時生,滅時滅。于此不疑不惑而能自知,是名正見。”
但“五蘊”的境界還會不會有呢?因無始習氣,肯定會有,隻是不再粘着而已,凴着這“不粘着”,能見生滅,能知因緣,能得解脫!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彿!
“非五蘊即受,非五蘊異受,能于彼有慾貪者,是五受蘊。”這句經文層大大觸動過我,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能于彼有慾貪者,是五受蘊”,凴我對古文的語感,理解是:以五蘊為對象的慾貪。此慾貪顯現時,錶現為“我”、“法”實有的境界,即五受蘊。說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識。或執此為我,彼是我所;或執彼為我,此是我所。事實上,五蘊怎么可能是實有呢?色是無常否?若無常,能作實有計么?受、想、行、識,因緣而生,是無常否?若無常,能作實有計么?五蘊本是假名,能說五蘊即受、五蘊異受么?但執為實有,則貪愛覺想,煩惱增廣,即是五受蘊,復以此說“五受蘊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也就是妄想),復以此而可滅!
“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着。若不作我、我所而計,此苦生時生,滅時滅。于此不疑不惑而能自知,是名正見。”
但“五蘊”的境界還會不會有呢?因無始習氣,肯定會有,隻是不再粘着而已,凴着這“不粘着”,能見生滅,能知因緣,能得解脫!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彿!
如果您把比喻改成上面這樣,那五受陰到底是重擔還是擔者?seasky 寫:比喻說明失當!判別是不是五受陰或五陰?是以【觀察者自身】做為對象,而非以【被觀察者】為對象。
正確比喻修改如下:比如一個美女,當你愛取她時,你就是五受陰,你沒有愛她時,你就是五陰。不管你愛不愛她,你都是你。不同的只是她對你所起的作用而已。
蘊相應
第三 重 擔 品
[二二] 第一 重擔
[爾時,世尊]在捨衛城……乃至……
「諸比丘!我為汝等說:重擔、擔者、取擔、捨擔,且諦聽!
諸比丘!以何為重擔耶!應名為五取蘊。以何為五耶?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諸比丘!此名為重擔。
諸比丘!以何為擔者耶?應名為士夫(補特迦羅),有如是名,如是姓,是具壽。
諸比丘!以何為取擔耶?當來有渴愛而喜貪俱行,樂著於彼彼,是謂欲愛、有愛、非有愛者。諸比丘!以此名為取擔。
諸比丘!以何為捨擔耶?即前之渴愛,無餘之離滅、棄捨、定棄、解脫、無執著是。諸比丘!以此名為捨擔。」
世尊如是說。如是說已,師善逝更說曰:
(一)
重擔是五蘊
擔者名士夫
世間取擔苦
捨擔為安樂
(二)
已捨重擔者
不再取重擔
根絕渴愛者
無慾般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