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c 寫: ↑2023-09-28, 19:05
感谢法友的回复,
可能是我之前写的没有表达清楚,我并没有确认自己是初果,不好意思。
至于关于提到的初果的表现,这是我在一篇文章里找到的,名字叫初果及初果之后。以下是其中的内容:
[阿难尊者对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那说] “一位受到圣者良好教育的弟子,当有了这四种(初果)素养,就
不会有恐惧、惊惶,面于来世,不会怕死。”
----
SN LV 27(相应部)
“于是,有这样的情形,一个人不再有疑问、混淆,已经对真法确认无疑。接着他染了重病。他在染了重病时,心想,‘我已经没有疑问、混淆了。我已经对真法确认无疑。’他不会忧伤、不受折磨、不会哭泣、捶胸、狂乱。这也是一个临终前对死亡不惧不怕的人。”
----AN IV 184 (增支部)
关于您提到的断三结,这个我也是知道的。但是就如上所说,“没有恐惧”这是我疑惑的一个点。我认为这个也可以算鉴定标准中的一项,但是我却不知道它的范围是什么。所以争对这个没有恐惧我才会有所疑问。
在没有正念的情况下,恐惧真的不会产生吗?
总而言之,谢谢您的回复。
我在網上找到這篇文章的中文版,中文版是從英文版翻譯過來的。
初果 第二部分:初果与初果之后(即入流者、须陀洹)(美国 坦尼沙罗尊者)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http://read.goodweb.net.cn/news/news_vi ... wsid=17249
Stream Entry & its Results | Into the Stream
https://www.dhammatalks.org/books/IntoT ... n0005.html
以下是你引用內容的英文原文:
[Ven. Ananda is speaking to Anathapindika:] “A well-instructed disciple of the noble ones, when endowed with these four qualities [the factors of stream entry], has no terror, no trepidation, no fear at death with regard to the next life.”
—SN 55:27
“Then there is the case of the person who has no doubt or perplexity, who has arrived at certainty with regard to the True Dhamma. Then he comes down with a serious disease. As he comes down with a serious disease, the thought occurs to him, ‘I have no doubt or perplexity. I have arrived at certainty with regard to the True Dhamma.’ He doesn’t grieve, isn’t tormented; doesn’t weep, beat his breast, or grow delirious. This, too, is a person who, subject to death, is not afraid or in terror of death.”
—AN 4:184
我又找到蕭式球翻譯的中文經文
相應部.五十五.入流相應.二十七.給孤獨長者之二 (蕭式球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給孤獨長者生了病,病得很重。於是,給孤獨長者吩咐一個下
人: “來吧,你前往阿難尊者那裏,用我的名義頂禮阿難尊者雙足。你這樣
說: ‘大德,給孤獨長者生了病,病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
往給孤獨長者的居所就好了。’ ”
那位下人回答給孤獨長者: “主人,是的。” 於是前往阿難尊者那裏,對阿
難尊者作禮,坐在一邊,然後對阿難尊者說: “大德,給孤獨長者生了病,病
得很重。他頂禮尊者雙足。願尊者悲憫,前往給孤獨長者的居所就好了。”
阿難尊者保持沉默以表示願意探望給孤獨長者。
在上午,阿難尊者穿好衣服,拿著大衣和缽,前往給孤獨長者的居所。阿
難尊者抵達後,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給孤獨長者說: “居士,你
怎麼樣,病痛有沒有消退,有沒有感到好轉呢?”
“大德,我在轉差,病痛在增加,沒有感到好轉。”
“居士,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具有四法,便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
張、恐懼。這四法是什麼呢?
“居士,一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佛沒有淨信,當看見在自身之中對佛沒有
淨信時,便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張、恐懼。
“居士,再者,一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法沒有淨信,當看見在自身之中對
法沒有淨信時,便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張、恐懼。
“居士,再者,一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僧沒有淨信,當看見在自身之中對
僧沒有淨信時,便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張、恐懼。
“居士,再者,一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戒行不好,當看見在自身之中戒行不
好時,便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張、恐懼。
“居士,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具有這四法,便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
張、恐懼。
“居士,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具有四法,便不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
張、恐懼。這四法是什麼呢?
“居士,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白:
‘這位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
人師.佛.世尊。’ 當看見在自身之中有這種淨信時,便不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
到驚慌、緊張、恐懼。
“居士,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
白: ‘法是由世尊開示出來的,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
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當看見在自身之中有這種淨信
時,便不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張、恐懼。
“居士,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他明
白: ‘世尊的弟子僧善巧地進入正道,正直地進入正道,方法正確地進入正
道,方向正確地進入正道,是四雙八輩的聖者;世尊的弟子僧值得受人供養,
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當看見在自身之中有這種淨信時,便不會
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張、恐懼。
“居士,再者,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他的戒不破、
不穿、沒有污垢、沒有污點、清淨、受智者稱讚、不取著、帶來定。當看見在
自身之中具有聖者所推崇的戒時,便不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緊張、恐
懼。
“居士,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具有這四法,便不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驚慌、
緊張、恐懼。”
“阿難大德,我沒有恐懼。我怎會有恐懼呢!我對佛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
信,對法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對僧具有一種不會壞失的淨信,世尊所說
的在家正行學處,我在自身之中看不見有任何破損。”
“居士,你有得著,你有善得!你能為自己記說得須陀洹果!”
《增支部》第四集.一八四.不恐懼
這時候,吒奴蘇尼婆羅門前往世尊那裏,和世尊互相問候,作了一番悅意
的交談,坐在一邊,然後對世尊說: “喬答摩賢者,我這樣說,我持這種見
解:在死法之中的人,沒有一個對死亡是不恐懼、不震驚的。”
“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有些對死亡是恐懼、震驚的,有些對死亡是不
恐懼、不震驚的。
“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哪些對死亡是恐懼、震驚的呢?
“婆羅門,一些人對欲樂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求、不離
熱愛、不離渴愛,當他們有重病的時候便會心想: ‘這鍾愛的欲樂真的是要離開
我了!我真的是要離開這鍾愛的欲樂了!’ 他們感到傷心,感到不幸,感到悲
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這些對死亡是恐懼、震
驚的。
“婆羅門,再者,一些人對身體不離貪著、不離愛欲、不離愛著、不離渴
求、不離熱愛、不離渴愛,當他們有重病的時候便會心想: ‘這鍾愛的身體真的
是要離開我了!我真的是要離開這鍾愛的身體了!’ 他們感到傷心,感到不幸,
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這些對死亡是恐
懼、震驚的。
“婆羅門,再者,一些人沒有做過好事,沒有做過善行,沒有做過使人安心
的事情,只做惡事、殘忍的事、污染的事,當他們有重病的時候便會心想: ‘我
真的是沒有做過好事,沒有做過善行,沒有做過使人安心的事情,只做惡事、
殘忍的事、污染的事,我死後會投生到這些趣別之中!’ 他們感到傷心,感到不
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這些對死亡
是恐懼、震驚的。
“婆羅門,再者,一些人對正法搖擺、疑惑、猶豫不決,當他們有重病的時
候便會心想: ‘我真的是對正法搖擺、疑惑、猶豫不決!’ 他們感到傷心,感到
不幸,感到悲哀,搥胸號哭,內心迷亂。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這些對死
亡是恐懼、震驚的。
“婆羅門,在死法之中這四種人,對死亡是恐懼、震驚的。
“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哪些對死亡是不恐懼、不震驚的呢?
“婆羅門,一些人對欲樂離貪著、離愛欲、離愛著、離渴求、離熱愛、離渴
愛,當他們有重病的時候不會心想: ‘這鍾愛的欲樂真的是要離開我了!我真的
是要離開這鍾愛的欲樂了!’ 他們不會感到傷心,不會感到不幸,不會感到悲
哀,不會搥胸號哭,不會內心迷亂。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這些對死亡是
不恐懼、不震驚的。
“婆羅門,再者,一些人對身體離貪著、離愛欲、離愛著、離渴求、離熱
愛、離渴愛,當他們有重病的時候不會心想: ‘這鍾愛的身體真的是要離開我
了!我真的是要離開這鍾愛的身體了!’ 他們不會感到傷心,不會感到不幸,不
會感到悲哀,不會搥胸號哭,不會內心迷亂。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這些
對死亡是不恐懼、不震驚的。
“婆羅門,再者,一些人沒有做過惡事,沒有做過殘忍的事,沒有做過污染
的事,只做好事、善行、使人安心的事情,當他們有重病的時候便會心想: ‘我
真的是沒有做過惡事,沒有做過殘忍的事,沒有做過污染的事,只做好事、善
行、使人安心的事情,我死後會投生到這些趣別之中!’ 他們不會感到傷心,不
會感到不幸,不會感到悲哀,不會搥胸號哭,不會內心迷亂。婆羅門,在死法
之中的人,這些對死亡是不恐懼、不震驚的。
“婆羅門,再者,一些人對正法沒有搖擺、沒有疑惑、內心決定,當他們有
重病的時候便會心想: ‘我真的是對正法沒有搖擺、沒有疑惑、內心決定!’ 他
們不會感到傷心,不會感到不幸,不會感到悲哀,不會搥胸號哭,不會內心迷
亂。婆羅門,在死法之中的人,這些對死亡是不恐懼、不震驚的。
“婆羅門,在死法之中這四種人,對死亡是不恐懼、不震驚的。”
“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妙極了!喬答摩賢者能以各種不同的
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
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
看見東西。我皈依喬答摩賢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喬答摩賢者接受我為
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