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 印順法師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BOOK/empty1_2.htm
六五
空等三三昧,與無常等三法印的關係,如下:
空 空 諸法無我
無所有 無願 諸行無常
無相 無相 涅槃寂靜
---------->
我不知 無願則諸行無常 無相則涅槃寂靜
佛設 無常 苦 非我
故 三解脫門 無常則無相三昧 苦則無願三昧 非我則空三昧
故 三法印是 無常則諸行無常 苦則一切皆苦 非我則諸法無我
我知 涅槃寂靜是 說一切有部所說
....
苦則願
無願則解脫
無常則無恒久不變相
如實知見 無恒久不變相 則 無相三昧
請敎我
我不知 無願則諸行無常 無相則涅槃寂靜
Re: 我不知 無願則諸行無常 無相則涅槃寂靜
法次法向的順序倒反了 ..hemosa 寫:佛設 無常 苦 非我
故 三解脫門 無常則無相三昧 苦則無願三昧 非我則空三昧
故 三法印是 無常則諸行無常 苦則一切皆苦 非我則諸法無我
空三昧(無常三昧)→ 無相三昧(六入處相斷三昧)→ 無所有三昧(貪瞋癡相斷三昧)
三三昧都是四念處與四禪正定的修習成果,完成三解脫門還未到達無我 ..
還必須再觀察思惟 "我" 及 "緣起",再由緣起無常生滅法去體會身心五蘊的本質真相是無常、苦、非我,有了這樣的觀察思惟便能生起厭離的心志,遠離欲貪,斷除欲貪,到達欲貪滅盡才算完成無我,完成無我才是真正的解脫。
Re: 我不知 無願則諸行無常 無相則涅槃寂靜
印老把三三昧比附【三法印】那段文字看看就好,不必傷腦筋去深究。hemosa 寫:空之探究 - 印順法師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BOOK/empty1_2.htm
六五
空等三三昧,與無常等三法印的關係,如下:
空 空 諸法無我
無所有 無願 諸行無常
無相 無相 涅槃寂靜
法友可參考《雜阿含80經》對三三昧的解說,不過要看懂《80 經》,必須先看懂《1經》。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我不知 雜阿含80.法印經的 南傳對應經典.
1.
我不知 雜阿含80.法印經的 南傳對應經典.
雜阿含80.法印經曰
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淸淨․解脫。是名爲空。
but
雜阿含1.無常經曰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
則
雜阿含80.法印經的 ‘是名爲空’ 是 雜阿含1.無常經的 ‘如觀無常’
2.
雜阿含567. 那伽達多經2 有 南傳對應經典. 則 : s.41.7.Godatta Sutta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canon/su ... 1-007.html
雜阿含567. 那伽達多經2曰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s.41.7.Godatta Sutta 曰
"And what is the emptiness awareness-release?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a monk, having gone into the wilderness, to the root of a tree, or into an empty dwelling, considers this: 'This is empty of self or of anything pertaining to self.' This is called the emptiness awareness-release.
3.
雜阿含80.法印經的論 有 多小差異 餘他 雜阿含經典
我不知 雜阿含80.法印經的 南傳對應經典.
雜阿含80.法印經曰
若比丘於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淸淨․解脫。是名爲空。
but
雜阿含1.無常經曰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
則
雜阿含80.法印經的 ‘是名爲空’ 是 雜阿含1.無常經的 ‘如觀無常’
2.
雜阿含567. 那伽達多經2 有 南傳對應經典. 則 : s.41.7.Godatta Sutta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canon/su ... 1-007.html
雜阿含567. 那伽達多經2曰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s.41.7.Godatta Sutta 曰
"And what is the emptiness awareness-release? There is the case where a monk, having gone into the wilderness, to the root of a tree, or into an empty dwelling, considers this: 'This is empty of self or of anything pertaining to self.' This is called the emptiness awareness-release.
3.
雜阿含80.法印經的論 有 多小差異 餘他 雜阿含經典
請願參照. 清淨道論(Visuddhi Magga)
請願參照.
清淨道論(Visuddhi Magga)
第二十二 說智見清淨品 (672 ~ 697)
http://myweb.ncku.edu.tw/~lausinan/Tipi ... chap22.htm
(11)「無相隨觀」即無常隨觀。以此而斷常相。
(12)「無願隨觀」即苦隨觀。以此而斷樂願與樂求。
(13)「空隨觀」即無我隨觀。以此而斷有我的住著。
清淨道論(Visuddhi Magga)
第二十二 說智見清淨品 (672 ~ 697)
http://myweb.ncku.edu.tw/~lausinan/Tipi ... chap22.htm
(11)「無相隨觀」即無常隨觀。以此而斷常相。
(12)「無願隨觀」即苦隨觀。以此而斷樂願與樂求。
(13)「空隨觀」即無我隨觀。以此而斷有我的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