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功德分別論」
發表於 : 2005-04-29, 00:50
雜阿含提到布施的施與受之間,有所謂的「佈施功德分別論」,其原理是依照「施者」、「受施者」是否「清淨」與「所施之物」其來源是否清淨?來判定衡量「布施者」最後將獲得的「功德」。當然,這個理論依個人觀察覺得應該是比較符合於現實,也比較能配合一般世人對於世俗常態的理解。但與現今一般流行佛法所教導的「無分別布施論」又有極明顯的不同。想瞭解一下,各位法友的看法又是如何呢?覺得那一種符合真實呢?
可否請希拉法友告知出處peacecila 寫:雜阿含提到布施的施與受之間,有所謂的「佈施功德分別論
不好意思,我剛才也花時間瀏覽過了,在雜阿含經裏頭沒找到。應該是我記錯了。這個觀念應該是出自中阿含單經譯本「分別布施經」:walnutmouse 寫:可否請希拉法友告知出處,謝謝
解決的方法一樣,最後還是花錢將他們都贖回來,雜阿經604:「時。王語沙彌言。我因汝等施僧衣。施僧衣已。復以三衣并四億萬兩珍寶。嚫五部眾。嚫願已。復以四十億萬兩珍寶。贖取閻浮提宮人.婇女。及太子.群臣。」peacecila 寫: 2、阿育王雖然佈施了自己的兒子,但是晚年的時候,最後卻被自己的兒子「囚禁」起來,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但從這個故事不難瞭解,不是自己想佈施什麼就可以佈施什麼,要考慮「人怨」的問題。這種佈施的方式,中國的某位皇帝,也曾做過。他佈施了己身予僧團數次,但每次都累得臣民額外捐錢將「皇帝」贖回來,不將「皇帝」贖回來又不行,不表示出「忠心」,只怕有殺生大禍。但「贖身」要花錢,這錢又從何處來呢?說穿了,不外乎---「民脂民膏」,這說要不惹「民怨」才真是奇怪了。
具戒凡夫、惡戒凡夫的譯法較精進人、不精進人的譯法清楚。Dogbert 寫:我們可以看到,北傳的「離欲外仙人」,與南傳的「外學諸欲離貪者」,其實指的就是能離欲的外道,佛陀對這些人的肯定程度還大於持戒、精進的人。也就是說,即使是個持戒、精進的佛弟子,若是無法離五欲,那是連能離欲的外道都不如。
去分析一下這個排名,當中會有爭議的一項排名,應該是所謂的具戒凡夫,末學認為,其實具戒凡夫應該要排除持守五戒的正信居士,只能大概的代表懂得持守某些禁戒的一般民眾,所以北傳中阿含經翻譯成精進者是很貼切,應該也算是符合原意,更能免除誤會。Dogbert 寫: 如來、緣覺、阿羅漢、向阿羅漢、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外學諸欲離貪者、具戒凡夫、惡戒凡夫、畜生。
我們可以看到,北傳的「離欲外仙人」,與南傳的「外學諸欲離貪者」,其實指的就是能離欲的外道,佛陀對這些人的肯定程度還大於持戒、精進的人。也就是說,即使是個持戒、精進的佛弟子,若是無法離五欲,那是連能離欲的外道都不如。
您說「懂得持守某些禁戒的一般民眾」算是具戒凡夫,問題是懂得持守"某些"禁戒的一般民眾根本是「戒不具足」了,這樣稱得上是具戒凡夫嗎?經文不能這樣隨便解釋吧?Honesty 寫:其實具戒凡夫應該要排除持守五戒的正信居士,只能大概的代表懂得持守某些禁戒的一般民眾,所以北傳中阿含經翻譯成精進者是很貼切,應該也算是符合原意,更能免除誤會。
先看看以下雜阿含經文,在同樣討論佈施功德的經文中,佛陀怎樣定義持戒者。Dogbert 寫: 您說「懂得持守某些禁戒的一般民眾」算是具戒凡夫,問題是懂得持守"某些"禁戒的一般民眾根本是「戒不具足」了,這樣稱得上是具戒凡夫嗎?經文不能這樣隨便解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