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7 頁)
若四不壞淨可修,該如何修?
發表於 : 2005-03-31, 21:31
由 Dogbert
將四不壞淨的這個部分獨立出來,請法友針對四不壞淨不同範圍來不同的主題討論,謝謝!
發表於 : 2005-03-31, 22:20
由 seasky
報告版主,主題細分後,總有一種難以下筆的感覺,不知其他法友是否有同感?
發表於 : 2005-03-31, 23:07
由 Dogbert
回應seasky法友:
題目分得細,討論時的焦點就比較不會一再被模糊,雖然不同題目會有重複討論的部分,只要把每一個主題的重點抓住即可。
發表於 : 2005-04-01, 10:12
由 shanguan
是的,現在有些討論就像鱔魚一樣滑來滑去,就是不肯直接回答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再整理一下,希望能直接回答:
若認爲修“四隨念”就是在修“四不壞淨”,那麽在佛經中最常出現的分明是“六隨念”,則爲什麽沒有“六不壞淨”的説法?
發表於 : 2005-04-01, 17:11
由 peacecila
這基本上,根本就是一個誤會。受到經文傳承的影響,北傳有關於「四不壞淨」的詳細解釋大部份都被放在「六念法」或「念三寶」中,不像南傳是直接放在「四不壞淨」裏頭,直接就說明清楚何謂「四不壞淨」了。「初果」一書的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南北傳的經文資料都有參考用到,但提到北傳「四不壞淨」的資料,作者一定要引用「六念法」的經文來作補充說明,也因此誤會就這樣發生了。現在就是有讀者一直誤會,作者純粹是以教導修禪定的「四隨念」來當做修「四不壞淨」。其實作者的本意根本就不是如此。
如果,要修「四不壞淨」,其實很簡單,瞭解「四不壞淨」的內容,時時省思它的含意,直到對「佛法僧」的信念達到純淨不動搖、戒行完美,其實,省思「佛法僧」的內涵,種種瞭解自然會在內心升起。北傳學法最大的悲哀,就是由於對「佛法僧」無知,因此對「三寶」也毫無信念可言,不知戒、不知何謂「戒不壞淨」,所以戒也一直難以成就。有法友說,可以從道品修,得法眼淨、斷三結,一樣通於「四不壞淨」,但問題他們又修不上去。即無慧根、又無信根,真不知道這樣最後會有何成就可言。
又有人說,佛陀在教禪定的時候,才會講到「佛法僧」的功德、名號,其實,如果真的瞭解禪定的原理,就不難瞭解,禪定主要的作用在於「繫心一緣」,名詞解釋越少越好,北傳「六念法」那種教禪定的方式,個人反而覺得不完全像只是在教禪定,而是教導「定而生慧」的過程。再說,「念戒」修禪定,以個人的經驗,事實上,如果真的達到「戒清淨」,禪定反而不請自來,這是「戒而生定」的自然過程。
發表於 : 2005-04-01, 17:22
由 shanguan
“四不壞淨”的内容到底是什麽?是不是等於“四隨念”的内容?若如此,還是沒有什麽區別啊。
這裡就要確定念只念佛法僧戒的内容能不能導向解脫了。
我所知的答案是否定的。
發表於 : 2005-04-01, 21:00
由 Mahanama
peacecila 寫:又有人說,佛陀在教禪定的時候,才會講到「佛法僧」的功德、名號,其實,如果真的瞭解禪定的原理,就不難瞭解,禪定主要的作用在於「繫心一緣」,名詞解釋越少越好,北傳「六念法」那種教禪定的方式,個人反而覺得不完全像只是在教禪定,而是教導「定而生慧」的過程。再說,「念戒」修禪定,以個人的經驗,事實上,如果真的達到「戒清淨」,禪定反而不請自來,這是「戒而生定」的自然過程。
佛陀不但在教禪定時才會講到佛、法、僧的功德,而且不難想像到是對感性較強的人講。這或者說明了何以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只能達到近行定。六念法要能定而生慧,前提是『四不壞淨』,也就是依四不壞淨而修六念。持戒是修禪定的助緣,但並非戒清淨,禪定即可不請自來。我知道有法友持了十多年的八戒,仍然沒有證得禪定。法友莫要將持戒所得到的輕安愉悅當成了禪定。
發表於 : 2005-04-01, 21:09
由 Mahanama
shanguan 寫:“四不壞淨”的内容到底是什麽?是不是等於“四隨念”的内容?若如此,還是沒有什麽區別啊。這裡就要確定念只念佛法僧戒的内容能不能導向解脫了。我所知的答案是否定的。
佛陀時代的感性弟子,尤其是在家人,念佛、念法、念僧很容易就能心歡悅、身猗息、覺受樂、...,因為他們大多面見過佛陀與阿羅漢們;即使像波斯匿王這樣不辨賢聖僧與外道沙門的人,也曾在宮裡想著佛陀的偉大,心生感動,情難自已,而立刻去見佛。
發表於 : 2005-04-01, 21:32
由 Mahanama
peacecila 寫:這基本上,根本就是一個誤會。受到經文傳承的影響,北傳有關於「四不壞淨」的詳細解釋大部份都被放在「六念法」或「念三寶」中,不像南傳是直接放在「四不壞淨」裏頭,直接就說明清楚何謂「四不壞淨」了。「初果」一書的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南北傳的經文資料都有參考用到
北傳也好,南傳也罷,那些用憶念佛陀德號、法的特性、僧伽功德、自己戒德(四隨念)來定義『四不壞淨』就是錯誤的。這種傳誦上的誤差,陳陳相因,流傳至今,不是單靠兩部對讀就能看出的。
peacecila 寫:但提到北傳「四不壞淨」的資料,作者一定要引用「六念法」的經文來作補充說明,也因此誤會就這樣發生了。現在就是有讀者一直誤會,作者純粹是以教導修禪定的「四隨念」來當做修「四不壞淨」。其實作者的本意根本就不是如此。
法友對「依此四個業處(佛法僧戒)至少都能達到近行定的程度,才能說是具備了『四不壞淨』。」(初果p156)這段話有何看法呢?
發表於 : 2005-04-01, 22:33
由 seasky
佛陀從不教導弟子們盲目地信仰,他告訴弟子們不要馬上相信我的說法,你應以理智思惟觀察,先試著去做做看,等經驗到法的好處時才來相信。佛陀重視的是法的智慧,並不重視一般的信仰。
摩訶男法友解說中,可明白這一點:
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莫隨沙門所有見解,莫於沙門而生恭敬,莫作是語:『沙門喬答摩是我大師!』,然而但可於我自證所得之法,獨在靜處思量觀察。(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12)
難陀尊者已加入僧團,世尊尚且告訴他『汝莫信我』、『莫隨沙門所有見解』、『莫於沙門而生恭敬』,要他於法精勤思惟,親自體驗。
既然佛陀重視的是法的智慧,並不重視一般的信仰,為何佛法中出現了大量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 ... 以及四不壞淨信?弄得好像跟神教信仰一樣?在這請大家明白一點:佛弟子對佛法的信念信心是經由法的實踐體驗中自然產生,具備清淨智慧的,並非盲目的信仰。有關修法及修信的問題,佛陀在教導向初果的隨信行、隨法行者就已明白揭示,可是被人忽視了,請看以下說明。
佛陀的賢聖弟子共有四種果位,細分又有八個等級,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是為一雙,依此類推。何謂向須陀洹?雜阿含第 61 經:
「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法遵比丘尼解說:向須陀洹的修行者無論是隨信行或隨法行,其藉以致力於果證的下手處一樣都是於自身的五受陰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忍意為認可、接受)。不如一般所想像的:信行人是由信仰而入法、法行人是由研究教義而入法。隨法行的修行者若與隨信行有所不同,那也只差在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請注意這一經是由〈五陰誦〉摘錄來的,也就是說所思惟、觀察的對象是自身的五受陰。
信念信心的生起,就在這裡:以智慧(或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認可、接受、生信)。每一次聽聞正法的修習過程中,當他能夠認可接受奉行佛法僧戒的教導時,這便是相信(信念信心)的開始,正法的修行當中是修法也同步在修信。在法的智慧與信念信心的雙重支持下才能穩步踏上八正道法流,修法與修信正是向初果的隨信行、隨法行者共同必修的。有學者以為佛法是修法並不修信,這是他們專心於法義,沒察覺到吧。
若能依正確的方式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一則可以安定身心,遠離恐怖;再則它的功能就如同修習正念,可與四念處相輔相成,趨向於滅苦解脫,不僅是一般虔誠感性的信仰,實為佛弟子應修課目。
原始法義,世尊正法中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
念佛:憶念佛陀、憶念佛陀的教導,以智慧(或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認可、接受、生信),歡喜奉行。
念法:憶念法義、憶念法義的教導,以智慧(或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認可、接受、生信),歡喜奉行。
念僧:憶念僧眾、憶念僧眾的教導,以智慧(或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認可、接受、生信),歡喜奉行。
念戒:憶念戒律、憶念戒律的教導,以智慧(或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認可、接受、生信),歡喜奉行。
進一步說明:『憶念佛法僧戒』(四法)是為了『憶念佛法僧戒的教導』,什麼樣的教導呢?就是運用我們的智慧(或增上智慧)去思惟、觀察、分別:四聖諦、五蘊、六入處、緣起法、三法印、四念處、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 等等的教導,當您體會到正法帶來的益處,獲得您認可並接受的那一刻,便是信念信心的生起,歡喜樂意地依照四法的教導實踐於生活中。請記得:一位正信的佛弟子,千萬不要光是停留在憶念四法的名號或功德上,那只能往生諸天道,後世仍將感招無窮的苦患,並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生命煩惱苦的問題。請牢記:一定要『憶念佛法僧戒的教導』!從教導的智慧(或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認可、接受、生信),修習正念正智,走向正法的滅苦道路,這才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的最高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