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第一經要我們「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非我」。
而
雜阿含33經則以問句說─
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此處要我們如實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
上兩經所說,我們到底是要觀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無常,苦、空、非我?!還是要如實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
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Re: 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就以雜阿含33經來說,前面經文都在闡述觀『五蘊』無常,苦、非我,但到了最後卻要我們如實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這到底怎麼了?
經文有說「非蘊即取,亦非蘊異取,能於彼有欲貪,方是『五取蘊』!」
那麼,我們是要觀『五蘊』無常,苦、非我?還是要如實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
怎麼觀?怎麼知道自己於『五蘊』有欲貪?怎麼知道自己於『五蘊』無欲貪?
經文有說「非蘊即取,亦非蘊異取,能於彼有欲貪,方是『五取蘊』!」
那麼,我們是要觀『五蘊』無常,苦、非我?還是要如實觀察『五受陰』非我、非我所?
怎麼觀?怎麼知道自己於『五蘊』有欲貪?怎麼知道自己於『五蘊』無欲貪?
- dhammachanda
- 文章: 88
- 註冊時間: 2008-09-08, 08:00
Re: 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觀念頭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非五蘊即取
亦非五蘊異取
中間欲貪是五取藴
當斷欲貪
則心解脫
看緊你的心識
即看緊你現前的心識是正在妄想
還是明靜而住
察覺妄想立即停止
讓心明靜即緣於正念正知
一般人打妄想一個接一個
初修行人會有打妄想一段時間才察覺
所以察覺打妄想是修行人第一步功夫
功夫越深的人察覺的速度越快
妄想就是欲貪
欲貪在雜阿含經共約出現100次
你可以算算看
a250
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
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
p.s.
現前的心識
現前的一堆心識
心識也是因緣所生法是心王心所等超過33位元以上並聯傳送
快速地剎那剎那生起即滅生起即滅
詳
附錄B 一個典型狀態的識的例子(心王—心所)
最後由 dhammachanda 於 2018-07-23, 17:05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Re: 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請問法友!您眼睛每天不停地看著外境色,耳、鼻、舌、身、意亦同,這樣是不是都有「欲貪」!?
Re: 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有法友曾說「凡夫的五蘊都是五取蘊」!諸位贊同嗎?如果贊同,那有可能會衍生出「阿羅漢在當世證四果後尚有五蘊!」,對此,大家意下如何?
雜阿含211經說:「世尊說言:『當覺六入處!若彼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那表示解脫者離色、聲、香、味、觸、法想!亦即無想蘊。
不知諸位怎解?
雜阿含211經說:「世尊說言:『當覺六入處!若彼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那表示解脫者離色、聲、香、味、觸、法想!亦即無想蘊。
不知諸位怎解?
Re: 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雜阿含3經─
世尊告諸比丘:
「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相應部22相應第24經─
世尊告諸比丘:
「色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受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想的不自證……;行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識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
→這裡的「不知」是「不證知」的意思!莊春江工作站注釋菩提比丘長老說:只有初果以上的聖者,才適合說「自證;證知」(親身體證的知)。
可見「觀『五蘊』,證知『五蘊』」,證初果!是初步要做的,
再來的『遍知』,菩提比丘長老說只有解脫阿羅漢才適合說「遍知(parijānāti)」,
至此,才能離貪、捨斷、滅苦。
世尊告諸比丘:
「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相應部22相應第24經─
世尊告諸比丘:
「色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受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想的不自證……;行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識的不自證、不遍知、不離貪、不捨斷,不能有苦的滅盡。 」
→這裡的「不知」是「不證知」的意思!莊春江工作站注釋菩提比丘長老說:只有初果以上的聖者,才適合說「自證;證知」(親身體證的知)。
可見「觀『五蘊』,證知『五蘊』」,證初果!是初步要做的,
再來的『遍知』,菩提比丘長老說只有解脫阿羅漢才適合說「遍知(parijānāti)」,
至此,才能離貪、捨斷、滅苦。
Re: 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雜阿含61經說:
─云何色取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取陰。
─云何受取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取陰。
─云何想取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取陰。
─云何行取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取陰。
─云何識取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取陰。
這裡面有爭議!
茲分述於下:
─
1、「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這應該是「色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色取蘊」。
2、「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六受身,這應該是「受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受取蘊」。
3、「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六想身,這應該是「想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想取蘊」。
4、「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六思身,這應該是「行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行取蘊」。
5、「眼識身,……乃至意識身」─六識身,這應該是「識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識取蘊」。
經上在談論「五取蘊」時,都會提到「生滅」或「集滅」,若只是提到五蘊生起的因及緣時,都是在五蘊的範疇,
例如雜阿含58經:
─
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
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
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云何色取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取陰。
─云何受取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取陰。
─云何想取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取陰。
─云何行取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取陰。
─云何識取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取陰。
這裡面有爭議!
茲分述於下:
─
1、「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這應該是「色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色取蘊」。
2、「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六受身,這應該是「受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受取蘊」。
3、「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六想身,這應該是「想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想取蘊」。
4、「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六思身,這應該是「行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行取蘊」。
5、「眼識身,……乃至意識身」─六識身,這應該是「識蘊」的定義句,加上﹝能於彼有欲貪﹞才能稱做「識取蘊」。
經上在談論「五取蘊」時,都會提到「生滅」或「集滅」,若只是提到五蘊生起的因及緣時,都是在五蘊的範疇,
例如雜阿含58經:
─
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
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
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Re: 觀五蘊?還是,觀五取蘊?
●雜阿含55經與相應部22相應48經:
─
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陰及取陰。
云何為陰?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色陰。
隨諸所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一切總說受、想、行、識陰,是名為陰。
云何為取陰?若色是有漏(煩惱),是取(會被執取的),若彼色過去、未來、現在,生貪欲、瞋恚、愚癡,及餘種種上煩惱心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取陰。」
●雜阿含58經:
─
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雜阿含55經與相應部22相應48經在講的「五蘊」和雜阿含58經在講的「五蘊」的內容,是從不同角度在闡述「五蘊」!
─
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陰及取陰。
云何為陰?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色陰。
隨諸所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彼一切總說受、想、行、識陰,是名為陰。
云何為取陰?若色是有漏(煩惱),是取(會被執取的),若彼色過去、未來、現在,生貪欲、瞋恚、愚癡,及餘種種上煩惱心法;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取陰。」
●雜阿含58經:
─
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雜阿含55經與相應部22相應48經在講的「五蘊」和雜阿含58經在講的「五蘊」的內容,是從不同角度在闡述「五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