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的真義
- dreamer008
- 文章: 190
-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 聯繫:
無我的真義
無我是原始佛法中的重要正見,但總是令我難以理解,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理解...很想聽聽先進師兄的見地...
Re: 無我的真義
無我:非我、不異我(非我所)、不相在。自然法則(緣起法)中,有情生命及一切萬物都是由五蘊的元素原素質素要素所組合形成,當中沒有任何一個自我的主人、主體、實體、神識、意生身、中陰身、靈魂、上帝、主宰者、創造者在背後操控,完全是自然界的五蘊依照緣起法的自然規律運行而顯現人生萬象。
若要理解無我,請先自我向內觀察思惟「五蘊」是什麼?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分別是什麼?再來觀察思惟「六入處」是什麼?眼、耳、鼻、舌、身、意分別是什麼?內六入、外六入是什麼?根塵識三合觸是什麼?六入與五蘊有什麼關係?再來觀察思惟「緣起法」是什麼?十二因緣十二支項目分別是什麼?當您理解這一些之後,要理解無我就容易多了。
深刻理解明白體會到五蘊非我非我所的道理時,便打開了解脫道十結中的第一結「身見結」,也就是破除我見。請注意一下,明白知道非我無我的道理僅是知見上的瞭解並不等於無我,須力行實踐四聖諦三十七道品,要當所有的我見、無明、渴愛、執取、有存在、貪瞋癡,種種不正當的自我觀念及習性連根拔起全部清除時,那個才算是成就無我。
若要理解無我,請先自我向內觀察思惟「五蘊」是什麼?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分別是什麼?再來觀察思惟「六入處」是什麼?眼、耳、鼻、舌、身、意分別是什麼?內六入、外六入是什麼?根塵識三合觸是什麼?六入與五蘊有什麼關係?再來觀察思惟「緣起法」是什麼?十二因緣十二支項目分別是什麼?當您理解這一些之後,要理解無我就容易多了。
深刻理解明白體會到五蘊非我非我所的道理時,便打開了解脫道十結中的第一結「身見結」,也就是破除我見。請注意一下,明白知道非我無我的道理僅是知見上的瞭解並不等於無我,須力行實踐四聖諦三十七道品,要當所有的我見、無明、渴愛、執取、有存在、貪瞋癡,種種不正當的自我觀念及習性連根拔起全部清除時,那個才算是成就無我。
- dreamer008
- 文章: 190
-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 聯繫:
去除煩惱習氣卻不能,對有心向於佛法的修習者的確是會感到挫折,我也深有同感。但是別太心急,即使是初果須陀洹聖者也跟凡夫一樣有種種貪瞋癡的行為,只是他的貪瞋癡的行為只對自己有影響並不會去傷害他人,我們學法者應以佛法的正知見為先,在正知見的養成中隨時觀照自己隨時覺醒警惕漸漸改變自我身口意的行為,當您抵達初果的程度時就不會退失習法的信心,努力精進加油喔 ...
請看,大願法師說到:
到達初果聖者還是不夠的,因為初果聖人仍有貪瞋的習性,遇到事情還是會被境轉,雖然有緣起觀的知見,但是還會有貪瞋癡的嚴重習性。也就是說初果聖人只是破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還有貪與瞋;但是他已經知道這種貪瞋癡是不對的,所以他有心想滅除也一直在滅除,同時他也一直在息滅自我。所以說初果〈須陀洹〉的我執一直在減輕,自我一直在息滅。初果有時觀察力不夠強時,心也會散亂甚至還會貪愛世間,但當他觀察力恢復時或精神清醒時,便能脫離了,因為他很清楚的知道這個「我」是不實在的,所以他的心不執著。不要以為初果就完全沒有欲望了,初果是有欲望,但他的心很清楚的知道欲望不好,有些因緣成熟時會讓他的欲望生起,但他知道這個欲望的壞處。我們不要認為初果境界很高,他只不過是看清楚世間真相是緣起緣滅的,並且破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而已。
在最早期的佛教,將修行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果,又稱為「須陀洹」,他已經解開了三結,三結就是三種束縛,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但是他還有七結未解開,而這七種束縛不是初果聖者能夠解開的。我們要知道凡夫眾生有十結,就是說凡夫眾生完完全全的被十結所束縛,十結分別是: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欲愛結、瞋結、色愛結、無色愛結、慢結、掉舉結及無明結。結就是束縛的意思,要解開全部十結,必須到達四果聖人「阿羅漢」才能完全將十結解開的。初果聖人只有解開三結,還有七種結未解開,所以說初果聖人還有七次輪迴,七次的生死;而二果聖人「斯陀含」也還有七結未解開,但是二果聖人已經進一步地減輕了貪與瞋,三果聖人「阿那含」已經解開了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欲愛結、瞋結,還有剩下五結未解開;到了四果「阿羅漢」的圓滿境界,十結就已經完全的解脫了,阿羅漢的意思就是遠離煩惱,息滅煩惱。但是初果、二果、三果聖人都已經隨著次第而減少煩惱了,也就是說聖人有四個階段,不同的層次息滅不同層次的煩惱苦的束縛,如果是一位初果的聖者,他的心中已經沒有邪惡的念頭了,因為初果的聖者至少能圓滿的持守五戒了,也就是戒清淨,最少也已經五戒清淨。
一位初果的聖者他不會再有侵害別人,使別人痛苦的念頭及行為,例如殺生:殺生會使別人痛苦;偷盜:偷盜就是侵害了別人的財物,會使別人產生痛苦;邪淫:邪淫也是使人痛苦,同時也侵害到別人及自己;妄語:妄語也等於在侵害別人以及侵害到自己,妄語的人就好像抬頭向空中吐痰一樣,痰終究會掉在自己的臉上而自作自受;喝酒亂性、抽煙、吸毒這些都是害人害己。初果的聖者已經遠離了這些害己害人的行為了,初果的人除持戒清淨外,已沒有邪惡的念頭了。
請看,大願法師說到:
到達初果聖者還是不夠的,因為初果聖人仍有貪瞋的習性,遇到事情還是會被境轉,雖然有緣起觀的知見,但是還會有貪瞋癡的嚴重習性。也就是說初果聖人只是破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還有貪與瞋;但是他已經知道這種貪瞋癡是不對的,所以他有心想滅除也一直在滅除,同時他也一直在息滅自我。所以說初果〈須陀洹〉的我執一直在減輕,自我一直在息滅。初果有時觀察力不夠強時,心也會散亂甚至還會貪愛世間,但當他觀察力恢復時或精神清醒時,便能脫離了,因為他很清楚的知道這個「我」是不實在的,所以他的心不執著。不要以為初果就完全沒有欲望了,初果是有欲望,但他的心很清楚的知道欲望不好,有些因緣成熟時會讓他的欲望生起,但他知道這個欲望的壞處。我們不要認為初果境界很高,他只不過是看清楚世間真相是緣起緣滅的,並且破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而已。
在最早期的佛教,將修行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果,又稱為「須陀洹」,他已經解開了三結,三結就是三種束縛,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但是他還有七結未解開,而這七種束縛不是初果聖者能夠解開的。我們要知道凡夫眾生有十結,就是說凡夫眾生完完全全的被十結所束縛,十結分別是: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欲愛結、瞋結、色愛結、無色愛結、慢結、掉舉結及無明結。結就是束縛的意思,要解開全部十結,必須到達四果聖人「阿羅漢」才能完全將十結解開的。初果聖人只有解開三結,還有七種結未解開,所以說初果聖人還有七次輪迴,七次的生死;而二果聖人「斯陀含」也還有七結未解開,但是二果聖人已經進一步地減輕了貪與瞋,三果聖人「阿那含」已經解開了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欲愛結、瞋結,還有剩下五結未解開;到了四果「阿羅漢」的圓滿境界,十結就已經完全的解脫了,阿羅漢的意思就是遠離煩惱,息滅煩惱。但是初果、二果、三果聖人都已經隨著次第而減少煩惱了,也就是說聖人有四個階段,不同的層次息滅不同層次的煩惱苦的束縛,如果是一位初果的聖者,他的心中已經沒有邪惡的念頭了,因為初果的聖者至少能圓滿的持守五戒了,也就是戒清淨,最少也已經五戒清淨。
一位初果的聖者他不會再有侵害別人,使別人痛苦的念頭及行為,例如殺生:殺生會使別人痛苦;偷盜:偷盜就是侵害了別人的財物,會使別人產生痛苦;邪淫:邪淫也是使人痛苦,同時也侵害到別人及自己;妄語:妄語也等於在侵害別人以及侵害到自己,妄語的人就好像抬頭向空中吐痰一樣,痰終究會掉在自己的臉上而自作自受;喝酒亂性、抽煙、吸毒這些都是害人害己。初果的聖者已經遠離了這些害己害人的行為了,初果的人除持戒清淨外,已沒有邪惡的念頭了。
雜阿含六○七dreamer008 寫:弟常見經文中當 佛
說此相關經文,聽者常有所心開意解,弟早解經文之意,但要如師兄所言去除煩惱習氣卻不能,故覺自己或誤解經文了,才提此問...
簡言之,理解歸理解,煩惱歸煩惱,如何行之呢?
煩惱習氣諸結既然是因緣所生,因緣現前時煩惱依然如故...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要能夠"知道"如果去修四念處就可以滅煩惱這並不難,但是要瞭解四念處的原理,清楚修行方法,接著努力實踐,最後成就正念,這就不容易。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多聞於苦樂,非不覺諸受;dreamer008 寫:弟常見經文中當 佛 說此相關經文,聽者常有所心開意解,弟早解經文之意,但要如師兄所言去除煩惱習氣卻不能,故覺自己或誤解經文了,才提此問...
簡言之,理解歸理解,煩惱歸煩惱,如何行之呢?
煩惱習氣諸結既然是因緣所生,因緣現前時煩惱依然如故...
於樂不染著,於苦不傾動。
以世尊說的四念處為依住!以五戒為導師!時時刻刻正念於身(身體或呼吸)、受(感受)、心(心意)、法(各種境況),苦(樂)生起時清楚知道它生起了,苦(樂)退滅時清楚知道它退滅了,將自己從自我的煩惱習氣中跳脫來成為一位旁觀者,注意觀察自我的身心並體會那當中的苦集、苦滅、苦味、苦患、苦離的心路過程,不斷地練習,漸漸的便能擺脫煩惱習氣的束縛,心變得越來越自在喜悅。
惠空法師有段話也說得不錯:
今天大家修學佛法,一定要認清楚自己到底要學些什麼東西?如果沒有認清的話,往往會浪費很多的時光。
大家要常常反省的就是「自己到底要面對什麼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也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習氣」,在我、我見之下,帶給我們很多貪欲、瞋恚、嫉妒,乃至種種愚痴心態、內心的種種煩惱。可是,煩惱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銷亡的,因此我們要有耐心,時時提醒自己,常常跟這些煩惱打戰。雖然不一定會打得贏,但至少不要被打敗,所謂「被打敗」,就是說連再打的想法都沒有了。
- dreamer008
- 文章: 190
-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 聯繫:
兩位師兄都提到四念處,弟也覺得依佛法來說離煩惱需四念處,不過如師兄所言有種說法是「讓自己如旁觀者」如 阿姜查等法師如是說:讓煩惱與心如油和水不相混雜,但我在經中沒見過如是說法,我常疑此種說法,會有那種情形嗎?這種說法彷彿是說讓煩惱依舊但「心」能旁觀不受其擾...
我見經中的說法是--「擇法」,也就是說惡煩惱現前即用各種方法滅之,令已生惡法消滅,讓未生惡法不生,令以生善法增長,讓未生善法能升起。這種說法該不等同於「旁觀者」不是嗎?旁觀者似乎不涉入其中,而經上所言則要積極處理,不知哪位師兄能在經中找到所謂旁觀者這種說法...
弟以為這種說法應該加以澄清,因為「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重說輕」「輕說重」不是會壞了正法律嗎?請師兄前輩指教!
我見經中的說法是--「擇法」,也就是說惡煩惱現前即用各種方法滅之,令已生惡法消滅,讓未生惡法不生,令以生善法增長,讓未生善法能升起。這種說法該不等同於「旁觀者」不是嗎?旁觀者似乎不涉入其中,而經上所言則要積極處理,不知哪位師兄能在經中找到所謂旁觀者這種說法...
弟以為這種說法應該加以澄清,因為「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重說輕」「輕說重」不是會壞了正法律嗎?請師兄前輩指教!
- dreamer008
- 文章: 190
- 註冊時間: 2005-03-08, 08:00
- 聯繫:
到書局去看一看會發現很多現代、古代宗教師教人觀察自己的煩惱,但很少要人自己努力去滅除煩惱的,相反的很多都是要人當個「旁觀者」,看著自己的煩惱如同流水「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進一步又有的說這樣觀察久了有一天煩惱雖仍然存在但「心」卻不再被其迷惑等等云云...shanguan 寫:智慧觀察煩惱的同時也就在斷除煩惱,四念處中的心念處中就有觀察煩惱心的。
這些說法不見得完全合法,而正法確有可能被此掩蓋了...
===============================================
佛 說法有時候是「略說」,有時才細說,有時候大弟子會補充說明,故經文長短不一,有的才幾行而已,若執一經可能看不到全面而有所誤解...
我的意見是「正念」該放在「七覺支」裡來看才完整....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修此七法,轉進滿足,斷煩惱非單獨修念覺支就辦的到....這樣也比較不會讓市面上的種種不完整的說法誤導了佛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