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2 頁)
請教諸位善友
發表於 : 2005-03-04, 14:30
由 ysq2836
雜阿含21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捨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逐未來世轉復微少。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復令隨過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經中提到的『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逐未來世轉復微少。』請問什麼叫『逐五欲功德』?五欲是指哪五欲?[末學理解 五欲是五取蘊的意思。對否?]。『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末學理解為『自心過去多逐五欲功德』。就是說『我過去多去追逐五蘊的喜樂』。不知這樣理解對嗎?
末學常瀏覽此論壇。覺得很多文章都是很有水平的。希望得到諸位大德的指點
發表於 : 2005-03-04, 21:08
由 BBCALL
五欲:
正法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色聲香味觸所產生的愛欲樂.意欲樂及念欲樂。
後期論師卻說是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這是世俗不解正法的解釋。
發表於 : 2005-03-05, 00:32
由 qwer
雜阿含(五四七)
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有五欲功德。謂眼識色愛.樂.念。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愛.樂.念。於此五欲功德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濁。梵志。若如是者。雖復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
欲就是貪愛 阿比達摩論概要中歸屬於行蘊 也就是一種心意的行為
行蘊屬五蘊之一 有身行 口行 意行.
Re: 請教諸位善友
發表於 : 2005-03-05, 10:09
由 qwer
ysq2836 寫:『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末學理解為『自心過去多逐五欲功德』。就是說『我過去多去追逐五蘊的喜樂』。不知這樣理解對嗎?
至於追逐喜樂等貪愛的心意行為是在過去 現在 或未來,其實這個並不怎麼重要,因為反正貪愛全都是要去除的.
Re: 請教諸位善友
發表於 : 2005-03-06, 21:29
由 Honesty
真的不重要的話,佛陀就不會如此開示教導佛陀自己親身的修行經驗。
就好比古代打仗,有敵軍有可能從三條路逕來侵略,防守的將軍如果說,管他敵人的主力會從哪個路徑進攻,反正敵人遲早都會敗在我的手下的,所以觀察防堵敵人主力會從哪個路徑進攻根本不重要。說這種話的將軍,末學可以預測他兵敗的可能性很高。如果他的敵人是強大又狡猾的對手的話,那兵敗已經可以說是必然的了。
Re: 請教諸位善友
發表於 : 2005-03-06, 22:17
由 leeyc2
ysq2836 寫:雜阿含21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捨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逐未來世轉復微少。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復令隨過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一經蠻有意思的,能不能請英文好的法友貼上相應部SN35.117部分的經文?若能稍作說明更好!因為漢譯的文字好像不夠清楚...謝謝!
Re: 請教諸位善友
發表於 : 2005-03-07, 14:25
由 qwer
Honesty 寫:真的不重要的話,佛陀就不會如此開示教導佛陀自己親身的修行經驗。
就好比古代打仗,有敵軍有可能從三條路逕來侵略,防守的將軍如果說,管他敵人的主力會從哪個路徑進攻,反正敵人遲早都會敗在我的手下的,所以觀察防堵敵人主力會從哪個路徑進攻根本不重要。說這種話的將軍,末學可以預測他兵敗的可能性很高。如果他的敵人是強大又狡猾的對手的話,那兵敗已經可以說是必然的了。
[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逐未來世轉復微少]
這句因我先前看不太懂 所以不敢肯定是講什麼...
現在認真看之後大致肯定是---執著過去的欲樂事大於現在的 再大於未來的
若正確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說不很重要是因佛學裡難解的問題未免太多
能略過就略過最好 比如能不能迴入娑婆度眾生的問題
所以法友所說防守失敗的將軍跟我就沒啥關係啦.
發表於 : 2005-03-10, 11:51
由 seasky
BBCALL 寫:五欲:
正法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色聲香味觸所產生的愛欲樂.意欲樂及念欲樂。
後期論師卻說是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這是世俗不解正法的解釋。
法友解說非常精確,對於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嚐到的、觸覺到的事物加入一個我、我的或產生愛貪,這就是追逐五欲。
理解 五欲是五取蘊的意思。對否?
也完全對,對六入處的愛喜也等於是對五取蘊愛喜。
真心感謝諸位善友
發表於 : 2005-03-10, 14:51
由 ysq2836
首先誠心感謝諸位善友的指點。末學受益非淺。BBCALL法友寫到:正法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色聲香味觸所產生的愛慾樂.意欲樂及念欲樂。
這裡的意思末學是能看懂的。但也有些疑惑。比如這裡為什麼提五。而不是六。難道意識對法產生的愛喜不也是應該斷除的嗎。還有這裡提到三種樂:愛慾樂.意欲樂及念欲樂。 請教他們有什麼區別嗎?
看了qwer法友引用的經文。末學深自慚愧。像這樣的以經解經的在阿含裡有不少例子。末學經文不熟。諸位善友多多包涵
對阿含的一些文句含義比較難懂。有時想來。不必那麼窮根究底。只要大差不差。連猜帶轉。文句能通也就算了。但看了直心版主的帖子。可能有些文句確具甚深含義。不能一帶而過。所以一些末學看的似懂非懂的問題想提出來請諸位指點。希望諸位大德能與世尊略說法中為末學廣解其義
如雜阿含三一二經: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佛告摩羅迦舅。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於彼色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世尊。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佛告摩羅迦舅。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而說偈言
若汝非於彼 彼亦復非此
亦非兩中間 是則為苦邊
請問:上面世尊提到的「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是什麼意思?末學這樣理解。『量』應該有『量度』『尺度』的意思。『見以見為量』就是說『見止於所見到的。而不起分別。不起善惡。美醜等的分別』比如說見到一人。該人是什麼樣就什麼樣。而不生起該人是美是醜等意識。因為一分別。那麼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後面的見。聞。覺。識都是這個意思。但這樣理解卻帶來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對見聞覺識而來的東西不應該去分別?思考?分析?嗎。比如我們聽[聞]正法後不應該去思考。分析嗎?難道是止於所聽[聞]的?好像不對。所以究竟該怎樣理解。請諸位大德指點。還有後面的偈[若汝非於彼。彼亦復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為苦邊]又該如何理解?如果把『汝』叫A把『彼』叫B。那麼偈的意思是不是:如果A不是B.那麼B也不是A.也不是兩者中間[亦A亦B.非A非B]。那麼就是苦邊。 不好意思。末學解釋的好像不倫不類。所以如何清晰。正確的來理解。還望諸位不吝賜教
Re: 真心感謝諸位善友
發表於 : 2005-03-10, 17:55
由 BBCALL
可參照 Malunkyaputta Sutta (SN III.95)
這段話是
然後,摩羅迦舅,那些被看見、被聽到、被意識到、或者是被認知到的,對於覺悟的人來說,這關於被看見的,將有只看見;關於被聽到的,只有聽到;關於被意識到的,只有意識到;關於被認知到的,只有被認知。那麼,你應該怎樣來訓練自己,如何能夠在你只是看見關於被看見,只有聽到關於被聽到,只有意識到關於被意識到,只有認知關於被認知到的,然後,摩羅迦舅,在那整個關連的過程中是無你的。當那些關連過程中沒有你,在那裡沒有你,在這也沒有你,你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那邊也不在這兩個之間時,那麼,這,僅僅這樣,這就是苦的終止。
可能寫的不好,請其它法友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