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
天地良心
- 文章: 71
- 註冊時間: 2019-12-30, 11:26
文章
由 天地良心 » 2022-10-05, 14:24
Dogbert 寫: ↑2022-10-05, 10:59
三、姑且也放下第二項,看到"處所, 居所",就說是色法,你大概不知道佛法中很多名詞的解釋都是有不同的意義,譬如"
身"字,它可以是"色身"的身,也可以是"集合"的意思,譬如"
六思身"....這些心理活動的意思。"處所, 居所"可以是指實體的物件,也可以是指心理、精神層面的東西。
你先前說要看巴利文和英文, 才會準
你現在卻又以
中文為準, 巴利文和英文反而不準,
原來你的原則 是會變的
首先要反駁你的是.....
「
六思身」雖然有個「身」字,但他的巴利文卻與「
身根」完全無關。
從巴利文來看,
六思身是和「
識」有關;而不是和「
身」有關。
譬如
六思身 六識身 六受身等,這些都是屬於「
識」。
因此你說「身」可以是
心法和
色法,
這在巴利文根本說不通
所以不該用
中文來解釋「
身」字
﹋﹋﹋﹋﹋﹋﹋﹋﹋﹋﹋﹋﹋﹋﹋﹋﹋﹋﹋﹋﹋﹋﹋﹋﹋﹋﹋﹋﹋﹋﹋﹋
「
身根」和其餘
五根的巴利文都有
āyatanaṃ這個字尾
其英文解釋為:
house, resting-place...(
房子, 住處)
這些
英文字(
house, place)清清楚楚都是屬於
色法。
巴利文和英文 都清楚顯示:
眼根 耳根...意根 都是
色法,
你就沒有理由將雜阿含經322的
意入處 解讀為
心法
-
Dogbert
- 文章: 2771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22-10-05, 17:54
天地良心 寫: ↑2022-10-05, 14:24
你先前說要看巴利文和英文, 才會準
你現在卻又以
中文為準, 巴利文和英文反而不準,
原來你的原則 是會變的.....
一、我沒說"要看巴利文和英文, 才會準",如果有你可以貼出來讓大家瞧瞧。
二、我提"身"的用法是"舉個例子"告訴你,佛法很多名詞有不同用法,就像是"處所"未必是單指實體,它也能指心理精神層面,我都有說是"譬如"了,簡單的中文有那麼難懂?
三、你連中文的"虛空"二字都可以認為它有"顏色"這個屬性,"非色"可以解釋成"沒有顏色",這麼"特別"的解釋我還真沒見過,所以我前面只好請你再參考英譯或巴利文。而巴利經文真的沒有你的說法,你巴利文如果這麼好,貼出"沒有顏色"的部分出來給大家看看吧,如果貼不出來,我真的不知道你貼這一堆不知所云的東西要證明什麼,逃避問題的反射動作?
四、現在世界上對佛法的研究已經非常普遍,同一篇經文往往有不同翻譯版本可以參考,當一段經文大家都翻譯成A,而你獨排眾議要翻成B,那你最好要有很好的理由。
-
天地良心
- 文章: 71
- 註冊時間: 2019-12-30, 11:26
文章
由 天地良心 » 2022-10-05, 19:18
Dogbert 寫: ↑2022-10-05, 17:54
二、我提"身"的用法是"舉個例子"告訴你,佛法很多名詞有不同用法,
就像是"處所"未必是單指實體,它也能指心理精神層面,我都有說是"譬如"了,簡單的中文有那麼難懂?
我已經以巴利文證明,
六根的巴利文都有
āyatanaṃ這個字尾 屬於
色法
你卻拿不出巴利文證明「身」有
色法和
心法雙重意義
況且巴利文也沒有:
「身」俱有雙重意思 這種說法
你一直提出
中文解釋,問題是你所舉的事,在
巴利文根本不存在
三、你連中文的"虛空"二字都可以認為它有"顏色"這個屬性,"非色"可以解釋成"沒有顏色",這麼"特別"的解釋我還真沒見過,所以我前面只好請你再參考英譯或巴利文。而巴利經文真的沒有你的說法,你巴利文如果這麼好,貼出"沒有顏色"的部分出來給大家看看吧,如果貼不出來,我真的不知道你貼這一堆不知所云的東西要證明什麼,逃避問題的反射動作?
《中阿含193經/牟犁破群那經》
「此虛空
非色,不可見無對,是故彼畫師、畫師弟子以此方便,不能於虛空畫作形像,以彩莊染。世尊!但使彼畫師、畫師弟子唐自疲勞也。」
《南傳:中部21經》
「這虛空是
無色的、不可見,在那裡不容易畫形色,做形色的出現,而且最終那位男子只有疲勞惱害的分。」
﹋﹋﹋﹋﹋﹋﹋﹋﹋﹋﹋﹋﹋﹋﹋﹋﹋﹋﹋﹋﹋﹋﹋﹋﹋﹋﹋
對照上面經文, 很清楚 「
非色」就是指「
無色」
難道「
無色」不是指「
無顏色」嗎?
既然知道 「
非色」是指「
無色」
那麼雜阿含經322的「
非色」,當然也是指「
無色」
雜阿含經322說「
意入處無色 不可見」,這根本不是指「意入處
不是色法」
你卻將「意入處
無色」解讀為「意入處
不是色法」,顯然是你過度解讀
-
Dogbert
- 文章: 2771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22-10-05, 21:05
一、雜阿含經(322)是說「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是"無色",你別連抄經文都能"不小心"抄錯。
二、你要跳過雜阿含經(322),硬要扯其他經,那我就把你提的中阿含193經/中部21經(巴利文/英譯/中譯)四個版本一起對照吧。
中阿含193經---此虛空非色,不可見無對,...
中部21經(巴利文)---“Ayañhi, bhante, ākāso arūpī anidassano.
中部21經(譚尼薩羅比丘英譯)---Because this empty space, most venerable sir, is formless and invisible.
中部21經(引用自莊春江網站)---虛空是無色的、不可見
三、漢譯中阿含、巴利原文、譚尼薩羅比丘英譯都是說"非色",由此可以推斷莊春江翻的無色應該也是指formless(非色),畢竟巴利原文已經這麼明顯了。所以哪來的什麼非色叫"沒有顏色"?我已經把巴利重點經文精簡到這麼短一句了,你應該看得懂吧?
-
天地良心
- 文章: 71
- 註冊時間: 2019-12-30, 11:26
文章
由 天地良心 » 2022-10-07, 01:11
Dogbert 寫: ↑2022-10-05, 21:05
中阿含193經---此
虛空非色,不可見無對,...
中部21經(巴利文)---“Ayañhi, bhante, ākāso arūpī anidassano.
中部21經(譚尼薩羅比丘英譯)---Because this empty space, most venerable sir, is formless and invisible.
中部21經(引用自莊春江網站)---虛空是無色的、不可見
我引述中阿含經193 不是沒有意義的
我是要證明「
非色」二字 不可能是指「
不是色法」
「
虛空」本就是
色法,所以「
虛空非色」不可能是指「虛空
不是色法」
再加上英文是翻譯為
formless,這同樣也不是指「
不是色法」
一、雜阿含經(322)是說「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是"無色",你別連抄經文都能"不小心"抄錯。
二、你要跳過雜阿含經(322),硬要扯其他經,那我就把你提的中阿含193經/中部21經(巴利文/英譯/中譯)四個版本一起對照吧。
既然「
非色」二字不是指「
不是色法」,雜阿含經322 就不能被用來證明:意入處是
心法
雜阿含經322的意思, 頂多只是說:意入處猶如心意識一樣,
無形不可見
「
非色」二字只是指:
無形 (
formless)
意入處
無形無色不可見。
這與他是
心法或
色法, 完全無關
-
Dogbert
- 文章: 2771
-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由 Dogbert » 2022-10-07, 07:12
你自己提的經文直接否定了你的結論,內容就在中部21經的那一小段巴利經文裡(你前面寫了一堆巴利文資料,我就假設你懂巴利文)。你可以睜眼說瞎話,但別人可不是瞎子。
再來是你奇怪的邏輯:因為虛空是色法,所以虛空不可能不是色法。
其實這個也有個專有名詞,叫循環論證的謬誤。討論不只要誠實面對事實,邏輯也是很重要的。
-
shiong1234
- 文章: 42
- 註冊時間: 2020-03-24, 13:45
文章
由 shiong1234 » 2023-08-05, 08:32
discipleofbuddha 寫: ↑2017-07-19, 19:09
您問到:受、想、行、識陰是四無色陰,無色陰難道是色法所緣嗎?
這是個好問題,自忖過,不無可能。生理影響心理、心理影響生理,由於四大(是色,但不是四大所造色)極微,就像雙狹縫、延遲試驗,觀測尚且能影響(極微)粒子的行為,當五根觸境生受想思時,是有可能影響到四大的狀態,而引發意識的;拙文中提到的物理學家費舍爾就正在做此方面的研究。
回到經典上做討論,若意根不是色,想請問善知識,那是受陰? 是想陰? 是行陰? 還是識陰? 總不會是於五蘊外別有一心吧。
您問到:至於「名色是未來的身心及世界」這句話錯在哪其實很簡單,名色即五蘊,五蘊在過去、現在都有,哪裡是只在未來有名色呢?
五蘊、名色雖同為色受想行識陰,然用法上卻有所不同;五蘊用於描述當下的身心活動,如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具生受想思。有所取著則稱為五受陰,如色受陰、受受陰。名色則用於六入圓滿之前,專指色受想行識的集起,如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而不說識緣五蘊、五蘊緣六入。故末學說五蘊是現在的身心及世界,名色是未來的身心及世界。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想行五陰,這都是在同一次緣而生起的。同一次緣是指根境識眨眼和合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