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結之淺見─參考!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6-07-27, 11:40

aller 寫:解悟前輩!您對此經解讀得太侷限了!
此經,佛只輕輕點撥,真正演繹者是舍利弗尊者,請看經文:

雜阿含107經:
.........................................
尊者舍利弗問長者言:
  「汝向何不重問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長者答言:
  「我以是義故,來詣尊者,唯願為我略說法要!」
  尊者舍利弗語長者言:
  「善哉!長者!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障閡、顧念、憂苦、結戀;於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 身、心苦患 】。
  云何【 身苦患、心不苦患 】?
  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
相應部sN 22-1經:

「而,屋主!你沒再進一步問世尊:『大德!什麼情形有病苦的身體且病苦的心,什麼情形有病苦的身體但無病苦的心呢?』」
  「大德!我們會從遠處來到尊者舍利弗面前想知道這所說的義理,如果尊者舍利弗能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
  「那樣的話,屋主!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屋主那拘羅的父親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屋主!怎樣【 有病苦的身體且病苦的心 】呢?
  屋主!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他有『我是色、色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色、色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色變易、變異,以色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他有『我是受、受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受、受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受變易、變異,以受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想是我,或我擁有想,或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他有『我是想、想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想、想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想變易、變異,以想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他有『我是行、行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行、行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行變易、變異,以行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他有『我是識、識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識、識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識變易、變異,以識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屋主!這樣就有病苦的身體且病苦的心。
  屋主!怎樣【 有病苦的身體但無病苦的心 】呢?
  屋主!這裡,已受教導的聖弟子是見過聖者的,熟練聖者法的,善受聖者法訓練的;是見過善人的,熟練善人法的,善受善人法訓練的,不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他沒有『我是色、色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沒有『我是色、色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色變易、變異,以色的變易、變異,他的愁、悲、苦、憂、絕望不生起。
  他不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他沒有『我是受、受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沒有『我是受、受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受變易、變異,以受的變易、變異,他的愁、悲、苦、憂、絕望不生起。
  他不認為想是我,或我擁有想,或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他沒有『我是想、想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沒有『我是想、想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想變易、變異,以想的變易、變異,他的愁、悲、苦、憂、絕望不生起。
  他不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他沒有『我是行、行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沒有『我是行、行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行變易、變異,以行的變易、變異,他的愁、悲、苦、憂、絕望不生起。
  他不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他沒有『我是識、識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沒有『我是識、識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識變易、變異,以識的變易、變異,他的愁、悲、苦、憂、絕望不生起。
  屋主!這樣就有病苦的身體但無病苦的心。」
.................................................................

不管是雜阿含107經或是相應部SN 22-1經所述,在描述【 苦患身 】或【 有病苦的身體 】時,皆是提到【 色、受、想、行、識的『若壞、若異』(若變、若異)或『變易、變異』 】,而這就是 《色患、受患、想患、行患、識患 》的範疇,並非只提『老弱病苦的身體』─(色患)。

請再仔細詳讀!

路過!
先不提
─苦患身的【患】是afflicted(使痛苦),而集、滅、味、患、離的【患】是danger(過患、危險)─這段話。

就直接請問VPHC法友,舍利弗尊者為那拘羅長者說法的苦患身、(
不)苦患心內容,那一段是在提苦患身?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6-07-27, 16:26

好吧,就來看看 相應部sN 22-1經:

「而,屋主!你沒再進一步問世尊:『大德!什麼情形有病苦的身體且病苦的心,什麼情形有病苦的身體但無病苦的心呢?』」
  「大德!我們會從遠處來到尊者舍利弗面前想知道這所說的義理,如果尊者舍利弗能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
  「那樣的話,屋主!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屋主那拘羅的父親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屋主!怎樣【 有病苦的身體且病苦的心 】呢?
  屋主!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他有『我是色、色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色、色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色變易、變異,以色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他有『我是受、受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受、受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受變易、變異,以受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想是我,或我擁有想,或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他有『我是想、想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想、想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想變易、變異,以想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他有『我是行、行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行、行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行變易、變異,以行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他有『我是識、識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識、識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識變易、變異,以識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屋主!這樣就有病苦的身體且病苦的心。
-------------------------------------------------------------
當五蘊變異的時候,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這裏的“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是不是屬於五蘊呢?還是已經不屬於五蘊了呢?

如果是屬於五蘊,按照你們的理解,就是屬於身苦當中的 身 了----也就是说,身苦导致身苦;

如果不屬於五蘊,按照你們的理解,佛經當中 有沒有 這樣一個心呢?愁、悲、苦、憂、絕望。--等等这些不是受,想,行,识?

自古以来的所有部派,无论大乘小乘,都把受,想,行,识这些归纳为 心法,你们现在说它们 不是 心,要另外安立 一个心,它是什么样子的?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6-07-28, 10:31

[quote="freshman"]好吧,就來看看 相應部sN 22-1經:

「而,屋主!你沒再進一步問世尊:『大德!什麼情形有病苦的身體且病苦的心,什麼情形有病苦的身體但無病苦的心呢?』」
  「大德!我們會從遠處來到尊者舍利弗面前想知道這所說的義理,如果尊者舍利弗能說明這所說的義理,那就好了!」
  「那樣的話,屋主!你要聽!你要好好作意!我要說了。」
  「是的,大德!」屋主那拘羅的父親回答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這麼說:
  「屋主!怎樣【 有病苦的身體且病苦的心 】呢?
  屋主!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他有『我是色、色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色、色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色變易、變異,以色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他有『我是受、受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受、受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受變易、變異,以受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想是我,或我擁有想,或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他有『我是想、想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想、想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想變易、變異,以想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他有『我是行、行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行、行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行變易、變異,以行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他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他有『我是識、識是我所』的纏縛;當他有『我是識、識是我所』的纏縛時,那個識變易、變異,以識的變易、變異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屋主!這樣就有病苦的身體且病苦的心。
-------------------------------------------------------------
當五蘊變異的時候,而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這裏的“生起愁、悲、苦、憂、絕望”。 是不是屬於五蘊呢?還是已經不屬於五蘊了呢?

如果是屬於五蘊,按照你們的理解,就是屬於身苦當中的 身 了----也就是说,身苦导致身苦;

如果不屬於五蘊,按照你們的理解,佛經當中 有沒有 這樣一個心呢?愁、悲、苦、憂、絕望。--等等这些不是受,想,行,识?

自古以来的所有部派,论大乘小乘,都把受,想,行,识这些归纳为 心法,你们现在说它们 不是 心,要另外安立 一个心,它是什么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6-07-28, 10:34

Po文好像出現問題!再Po一次─

1、雜阿含107經裡說的「苦患」,在増壹阿含13-4經裡說成「病」或「患」,在相應部SN22-1經裡是說成「病苦」。


2、三經中,世尊都是針對那拘羅長者說「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心。」或「雖身有病,令心無病,如是,長者!當作是學。」或「 你應該這麼學:『對病苦的身體,我正念的心將是不病苦的。』」。─對象都是在講衰老,羸劣、苦患的那拘羅長者。


3、到了舍利弗尊者演繹時,對象就已經擴大到「愚癡無聞凡夫」與「多聞聖弟子」。此時,世尊對那拘羅長者所說「雖身有病,令心無病」的法理,已然擴大!不再侷限在衰老,羸劣、苦患的老者身上,這點不應去忽略它。


4、若遷就經首佛陀針對那拘羅長者所說「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心。」法理,則此經只適合衰老,羸劣、苦患的老者;而且,舍利弗尊者演繹時,對象就不應擴大到「愚癡無聞凡夫」與「多聞聖弟子」。要不然,舍利弗尊者演繹時的名目應改為「舍是『(不)苦患心』」或改為「心(
有)無病」,這才符合經意。


5、不管是「苦患身、(不)苦患心」或是「雖身有病,令心無病」,「身及心」都是涵蓋在「五蘊」之中,若硬將其分離,結果都是扯不清的。


6、佛陀說法,旨在『調伏欲貪』,在哪調伏『欲貪』?就在五蘊之中!
若進一步說明,就是凡夫怖畏『非我、非我所』,所以,其「識」持續地在攀緣「四識住」,結果就是「識」不斷地擴大增長!若能「離色、受、想、行的欲貪」的話,那麼,「識」自然不再攀緣「四識住」,「識」安樂住,不再增長,不再激動,就是「心解脫」,也是「心無病」,或是「不苦患心」。

─於苦(禍)患的五蘊或有病的五蘊,修習到「心無病」,或是「不苦患心」,這有多出「另一個心」嗎?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6-07-28, 10:37

Po文好像出現問題!再Po一次─

1、雜阿含107經裡說的「苦患」,在増壹阿含13-4經裡說成「病」或「患」,在相應部SN22-1經裡是說成「病苦」。


2、三經中,世尊都是針對那拘羅長者說「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心。」或「雖身有病,令心無病,如是,長者!當作是學。」或「 你應該這麼學:『對病苦的身體,我正念的心將是不病苦的。』」。─對象都是在講衰老,羸劣、苦患的那拘羅長者。


3、到了舍利弗尊者演繹時,對象就已經擴大到「愚癡無聞凡夫」與「多聞聖弟子」。此時,世尊對那拘羅長者所說「雖身有病,令心無病」的法理,已然擴大!不再侷限在衰老,羸劣、苦患的老者身上,這點不應去忽略它。


4、若遷就經首佛陀針對那拘羅長者所說「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心。」法理,則此經只適合衰老,羸劣、苦患的老者;而且,舍利弗尊者演繹時,對象就不應擴大到「愚癡無聞凡夫」與「多聞聖弟子」。要不然,舍利弗尊者演繹時的名目應改為「舍是『(不)苦患心』」或改為「心(
有)無病」,這才符合經意。


5、不管是「苦患身、(不)苦患心」或是「雖身有病,令心無病」,「身及心」都是涵蓋在「五蘊」之中,若硬將其分離,結果都是扯不清的。


6、佛陀說法,旨在『調伏欲貪』,在哪調伏『欲貪』?就在五蘊之中!
若進一步說明,就是凡夫怖畏『非我、非我所』,所以,其「識」持續地在攀緣「四識住」,結果就是「識」不斷地擴大增長!若能「離色、受、想、行的欲貪」的話,那麼,「識」自然不再攀緣「四識住」,「識」安樂住,不再增長,不再激動,就是「心解脫」,也是「心無病」,或是「不苦患心」。

─於苦(禍)患的五蘊或有病的五蘊,修習到「心無病」,或是「不苦患心」,這有多出「另一個心」嗎?

頭像
aller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13-03-05, 08:00

文章 aller » 2016-07-28, 11:13

Po文好像出現問題!換個鍵盤,再Po一次─請版主刪去失敗之文,謝謝!

1、雜阿含107經裡說的「苦患」,在増壹阿含13-4經裡說成「病」或「患」,在相應部SN22-1經裡是說成「病苦」。


2、三經中,世尊都是針對那拘羅長者說「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心。」或「雖身有病,令心無病,如是,長者!當作是學。」或「 你應該這麼學:『對病苦的身體,我正念的心將是不病苦的。』」。─對象都是在講衰老,羸劣、苦患的那拘羅長者。


3、到了舍利弗尊者演繹時,對象就已經擴大到「愚癡無聞凡夫」與「多聞聖弟子」。此時,世尊對那拘羅長者所說「雖身有病,令心無病」的法理,已然擴大!不再侷限在衰老,羸劣、苦患的老者身上,這點不應去忽略它。


4、若遷就經首佛陀針對那拘羅長者所說「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心。」法理,則此經只適合衰老,羸劣、苦患的老者;而且,舍利弗尊者演繹時,對象就不應擴大到「愚癡無聞凡夫」與「多聞聖弟子」。要不然,舍利弗尊者演繹時的名目應改為「舍是『(不)苦患心』」或改為「心(
有)無病」,這才符合經意。


5、不管是「苦患身、(不)苦患心」或是「雖身有病,令心無病」,「身及心」都是涵蓋在「五蘊」之中,若硬將其分離,結果都是扯不清的。


6、佛陀說法,旨在『調伏欲貪』,在哪調伏『欲貪』?就在五蘊之中!
若進一步說明,就是凡夫怖畏『非我、非我所』,所以,其「識」持續地在攀緣「四識住」,結果就是「識」不斷地擴大增長!若能「離色、受、想、行的欲貪」的話,那麼,「識」自然不再攀緣「四識住」,「識」安樂住,不再增長,不再激動,就是「心解脫」,也是「心無病」,或是「不苦患心」。

─於苦(禍)患的五蘊或有病的五蘊,修習到「心無病」,或是「不苦患心」,這有多出「另一個心」嗎?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6-07-29, 14:02

隨然您這帖子是回給解悟兄的,但內容延續了我們先前的討論,我還是提出看法。
aller 寫: 4、若遷就經首佛陀針對那拘羅長者所說「於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心。」法理,則此經只適合衰老,羸劣、苦患的老者;而且,舍利弗尊者演繹時,對象就不應擴大到「愚癡無聞凡夫」與「多聞聖弟子」。要不然,舍利弗尊者演繹時的名目應改為「舍是『(不)苦患心』」或改為「心(有)無病」,這才符合經意。
怎麼會有‘則此經只適合衰老,羸劣、苦患的老者’的問題?除非您認為那些凡夫跟聖弟子都不會身體不適、不會變老。
一切有身體的人類都能受用。除非您認為有人可以一輩子都不遭遇頭痛、牙痛、睡眠不足、蚊蟲咬傷、寒暑逼迫、飢餓口渴,吃壞肚子,提重物提到手痠、等公車等到腳痠,等等身理的不適。
aller 寫: 5、不管是「苦患身、(不)苦患心」或是「雖身有病,令心無病」,「身及心」都是涵蓋在「五蘊」之中,若硬將其分離,結果都是扯不清的。


您現在說的將「身及心涵蓋在五蘊之中」與你先前說的「苦患身的【身】=【五蘊】」是兩個不同的說法。請問您的立場轉彎了嗎???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6-07-30, 15:05

VPHC法友!
既然堅持「苦患身」就是「那拘羅長者,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羸劣、苦病」。
那麼,請指出舍利弗尊者為那拘羅長者說法中的「苦患身」是那一段話!我很想知道!這關乎經義,請不吝賜教。

頭像
TrueFour1
文章: 103
註冊時間: 2012-09-20, 08:00

文章 TrueFour1 » 2016-07-30, 16:32

身為上班族,其實每天生活都有點苦悶,能活到像那拘羅長者的120歲時,做夢都會偷笑!
若依緣起法來說,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因愛取而有未來五蘊的存在,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那拘羅長者,百二十歲,年耆、根熟,羸劣、苦病」也只是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結果,所以佛說四聖諦的苦聖諦,就是指五(取)蘊,這才是最終極的「苦患身」!

頭像
VPHC
文章: 146
註冊時間: 2012-10-26, 08:00

文章 VPHC » 2016-07-30, 18:46

TrueFour1 寫:請指出舍利弗尊者為那拘羅長者說法中的「苦患身」是那一段話!我很想知道!這關乎經義,請不吝賜教。
您好。
1. 那拘羅父身體不好的事實是此經的前提。
2. 舍利弗尊者在他對長者的說法亦是以上述為前提,而我認為,他並沒有重複提到或直接提到苦患身這件事,而是直接指出導致心苦的原因。另外,舍利弗尊者的說法也不僅限用於身理狀況。
3. 我認為雜470的「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已經呼應雜107的經義了。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