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4 頁)

不攀緣四識住的境界

發表於 : 2014-04-23, 10:26
aller
●不攀緣四識住的境界

在 雜阿含64經( 相應部SN22-55經 ) 以及 雜阿含39經( 相應部SN22-54經 )中都有提到凡夫攀緣四識住的狀態,譬如

雜阿含64經:─
.............................................
.............................................
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
「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
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
............................................
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
............................................


─於色界、受、想、行界離貪已,「意」中所生的缚斷,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請教:
─於現實生活中,「識」於色、受、想、行離貪後,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1、那麼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色,會是什麼情況?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受,會是什麼情況?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想,會是什麼情況?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行,會是什麼情況?

發表於 : 2014-04-23, 10:36
aller
~~~待續

2、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色
它的「眼」還會去緣「色塵」嗎?─如果是,那,眼識會繼續生起!
它的「耳」還會去緣「聲塵」嗎?─如果是,那,耳識會繼續生起!
它的「鼻」還會去緣「香塵」嗎?─如果是,那,鼻識會繼續生起!
它的「舌」還會去緣「味塵」嗎?─如果是,那,舌識會繼續生起!
它的「身」還會去緣「觸塵」嗎?─如果是,那,身識會繼續生起!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受
它會以怎樣的情況生起?

難道還是以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耳、聲、耳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鼻、香、鼻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舌、味、舌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身、觸、身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意、法、意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想
它會以怎樣的情況生起?

難道還是以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耳、聲、耳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鼻、香、鼻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舌、味、舌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身、觸、身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意、法、意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行
它會以怎樣的情況生起?

難道還是以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耳、聲、耳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鼻、香、鼻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舌、味、舌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身、觸、身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意、法、意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當愛、喜、貪盡,無明滅時,那就是解脫!那就是涅槃!但,如果解脫、涅槃後,還會有 【 受 】 、 【 想 】 、 【 行 】,那麼,【 識 】還是繼續在攀緣、立住、增長。
此時,如何能稱它是解脫?涅槃?

發表於 : 2014-04-23, 18:52
buddhaputta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該經文的巴利文對應部分是——

Tadappatiṭṭhitaṃ vi&&āṇaṃ avirūḷhaṃ anabhisaṅkhaccavimuttaṃ Vimuttattā ṭhitaṃ. Ṭhitattā santusitaṃ. Santusitattā na paritassati. Aparitassaṃ paccatta&&eva parinibbāyati. ‘Khīṇā jāti, vusitaṃ brahmacariyaṃ, kataṃ karaṇīyaṃ, nāparaṃ itthattāyā’ti pajānātī”ti. Paṭhamaṃ.
——SN.22.53、54、55

試譯如下:
那個時候,不住立的識就不再生長擴延、不製造生成,就解脫了。
由於解脫,就立住不再動。立住不再動,是已滿足的。
已滿足了,他就不再被攪擾。
成為不再被攪擾的了,他本人就到達了涅槃。
他知道:出生已盡...


注釋一下:

“不製造生成,就解脫了(anabhisaṅkhaccavimuttaṃ)”
《顯揚真義》解釋:
為它不再製造再生。

製造生成(anabhisaṅkhacca)——就是指導致再生的意思。

這段經文,應當這樣的理解:

這是指達到(證到)阿羅漢的狀態的定型句之一。

基於五蘊的有貪,基於六入的欲貪,這兩種貪,被徹底摧毀以後,
他就不再以貪而住立(系縛在)五蘊上。
如果他像這樣徹底不再以“貪”而住立,那麼,他的識就不會再製造未來的再生。

不住立的識,是如何不再生長擴延的呢?

1)解脫者活著的時候,即使遇到強烈的所緣——而對樂受,也不再升起絲毫的貪;對苦受,也不升起絲毫的嗔;對不苦不樂受,也不升起絲毫的癡。這是心解脫,且不會退轉,因此是不動心解脫。

2)聖者死亡的時候,過去的業、業相,也會呈現在根門(參考《相應部》質多長者臨死前所見之天人趣相的經文);但是,解脫者,他的心已經是不動心解脫,所以即使這些所緣(臨死景象,以及安寧病房裏常見的臨終譫妄反應)來的非常強烈,解脫者也不會有無明與渴愛而執取這些,更因為不動心解脫是徹斷貪、嗔、癡的,因此心識不會攀援這些。故而,“行滅則識滅”——“識就不再生長擴延、不製造生成”(識不再與新的“名色”相生)。

站在上述視角上,考慮您提出的問題,就可以這樣回答:

1、那麼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色,會是什麼情況?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受,會是什麼情況?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想,會是什麼情況?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行,會是什麼情況?

回答:

解脫者活著的時候,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色,是舊業,死亡時被捨棄之後,成為熄滅之法。
...受...想...行...如上

解脫者寂滅之後,問“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色,會是什麼情況”,這是不合適的提問。應該回答不再有名色,不再有識。為什麼?以識的滅,再無新的名、色之緣故。
...受...想...行...如上

2、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色
它的「眼」還會去緣「色塵」嗎?─如果是,那,眼識會繼續生起!
它的「耳」還會去緣「聲塵」嗎?─如果是,那,耳識會繼續生起!
它的「鼻」還會去緣「香塵」嗎?─如果是,那,鼻識會繼續生起!
它的「舌」還會去緣「味塵」嗎?─如果是,那,舌識會繼續生起!
它的「身」還會去緣「觸塵」嗎?─如果是,那,身識會繼續生起!

回答:

解脫者活著的時候,凡那眼在,那色在,凡有合適的距離、光線、作意,則升起眼識。這眼與色之間,卻無貪嗔癡的系縛。這眼與色所升起的眼識,不導致後有,故而這識不攀住、不立住。為什麼?對現在的名色無愛取,對未來的名色無愛取之故。
其他五根如上。

解脫者寂滅之後,沒有「眼」還會去緣「色塵」,以名色的不再有,而不再安立六內入的存在。


(3、)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受
它會以怎樣的情況生起?

難道還是以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耳、聲、耳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鼻、香、鼻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舌、味、舌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身、觸、身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意、法、意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回答:

解脫者活著的時候,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受,但對這受沒有貪的潛在趨勢(隨眠)、沒有嗔的潛在趨勢、沒有癡的潛在趨勢、沒有無明觸,沒有導致再有的渴愛,以此的緣故,說這觸不被「識」攀緣、立住。

解脫者寂滅之後,一切受熄滅,以六內入的不存在,而不再安立受的存在。


(4、)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想
它會以怎樣的情況生起?

難道還是以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耳、聲、耳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鼻、香、鼻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舌、味、舌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身、觸、身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意、法、意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回答:

解脫者活著的時候,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受,緣種種受而有種種想,但對想沒有貪的潛在趨勢(隨眠)、沒有嗔的潛在趨勢、沒有癡的潛在趨勢、沒有無明觸,沒有導致再有的渴愛,以此的緣故,說這想不被「識」攀緣、立住。

解脫者寂滅之後,一切想熄滅,一切名色與識不存在的緣故。


(5、)
→沒有「識」攀緣、立住的行
它會以怎樣的情況生起?

難道還是以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耳、聲、耳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鼻、香、鼻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舌、味、舌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身、觸、身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難道還是以意、法、意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

回答:

解脫者活著的時候,眼、色、眼識,三者合和觸的方式生起受,緣種種受而有種種想,緣種種觸、受、想而有種種行,但對行沒有貪的潛在趨勢(隨眠)、沒有嗔的潛在趨勢、沒有癡的潛在趨勢、沒有無明觸,沒有導致再有的渴愛,以此的緣故,說這行不被「識」攀緣、立住。

解脫者寂滅之後,一切行熄滅,一切名色與識不存在的緣故。

(6、)
當愛、喜、貪盡,無明滅時,那就是解脫!那就是涅槃!但,如果解脫、涅槃後,還會有 【 受 】 、 【 想 】 、 【 行 】,那麼,【 識 】還是繼續在攀緣、立住、增長。
此時,如何能稱它是解脫?涅槃?

回答:

當愛、喜、貪盡,無明滅時,那就是解脫!那就是涅槃!
獲得有餘涅槃後,未進入無餘涅槃之前,還會有(【 色 】 )、 【 受 】 、 【 想 】 、 【 行 】,但是,那解脫者滅盡一切隨眠、貪嗔癡,因此,【 識 】不再繼續在攀緣、立住、增長。

什麼原因呢?
有黑牛和白牛一起拉車,並非黑牛捆綁白牛,也不是白牛捆綁黑牛,是那車軛捆綁這二者。
並非名色捆綁識,並非識捆綁名色,貪嗔癡捆綁二者。

凡是,被貪嗔癡捆綁二者的人,稱之為有軛者。
凡是有軛者,他們的【 識 】繼續在攀緣、立住、增長,以今生的取、臨死的取,而導致結生的識與新的名色結合。

凡是,斷除了貪嗔癡,他有名色,有識,但二者不被捆綁系縛,稱之為斷軛的安穩者。
凡斷軛的安穩者,他們的【 識 】已經不再繼續攀緣、立住、增長,今生已經不攀緣愛著與名色,臨死也會以“取”的滅盡,而不再“有”。

所以,這是區分,這是不同:
——說那些有軛者“還會有(【 色 】 )、 【 受 】 、 【 想 】 、 【 行 】,那麼,【 識 】還是繼續在攀緣、立住、增長 ”——這是合適的。
——說那些斷軛的安穩(解脫)者“還會有(【 色 】 )、 【 受 】 、 【 想 】 、 【 行 】,那麼,【 識 】還是繼續在攀緣、立住、增長 ”——這是不合適的。為什麼呢?

這是涅槃——導致後有的渴愛被滅盡,一切煩惱被捨棄,故而不再有未來的後有。
這樣的解脫者,他活著的時候有識,他不再愛取存有、諸欲,以渴愛滅,則取滅、有滅;
那麼,他的識不再攀附未來的名色。
就在這舊的名色上,有離染、不攀住的識,這識在寂滅後,成為清涼、無餘滅盡。

發表於 : 2014-04-24, 08:05
aller
導致不斷地生死輪迴的緣起法鎖鏈,當從其中一處斷開時,譬如「愛」支盡時,往後的鎖鏈,定是消失無蹤!這是容易被理解的;但是,逆向倒回前的鎖鏈,它們還會繼續存在嗎?好像歧異就發生在此!

法友講─「製造生成(anabhisaṅkhacca)——就是指導致再生的意思。」,經文處是指「識」的再生成而言。

法友講─「 1)解脫者活著的時候,即使遇到強烈的所緣——而對樂受,也不再升起絲毫的貪;對苦受,也不升起絲毫的嗔;對不苦不樂受,也不升起絲毫的癡。」
→這就是形容導致不斷地生死輪迴的緣起法鎖鏈,往後的鎖鏈,消失無蹤!逆向倒回前的鎖鏈,它們還會繼續存在!

逆向倒回前的鎖鏈,還會繼續存在的結果
─行支繼續!識支繼續!名色支繼續!六入支繼續!觸支繼續!受支繼續!至於想蘊、行蘊會不會繼續呢?答案是肯定的。

另外,行支的前面,不知是無明支在緣?還是明支在緣?但是,既然已破無明生明,它還生行嗎?生行做甚麼?生識做甚麼?眼識是識,耳識也是識,鼻識也是識,舌識也是識,身識也是識,意識也是識,六入支中有識,觸支中有識,受支中也有識;緣於此,你怎麼能夠說「識」‧它沒有於色、受、想、行中攀緣、立住、增進廣大生長?

解脫者活著的時候,解脫不是解脫在當下嗎?為何還有舊業?還會有舊業、舊習者,你怎知他已解脫?如果這麼輕易就認知,難怪這現今世上會有無數的自稱或他稱是解脫者!現今這世上,如果有解脫者,那怕只有一位,佛法理應迎刃而解才對!有嗎?

發表於 : 2014-04-24, 08:44
aller
舉個例:

中秋營火燒烤,結束時,長者要壯者熄掉營火再走,壯者說:我只要不再添加薪柴,營火自然熄滅,所以營火我已熄滅。

─火有熄嗎?
─就算尚有餘燼,火還是未熄!
─此時能稱「火已熄者」嗎 ?
─不再添加薪柴,營火於未來時會自然熄滅,這應是指證初果、二果、三果者而言,「未來時」就是指要經歷的歲月而言,及至四果,火已熄!

修行中的「愛火」、「喜火」、「貪火」是存於內心中,看不到的,鈍者從事後循跡得知,中者從剛升起的念頭得知,利者從心中的細微變化處得知。

已熄,知已熄,自證知!
尚有餘火,是未熄!旁人都會感覺到。

『 涅槃 』─能分「有餘」和「無餘」嗎?

發表於 : 2014-04-24, 09:57
Dogbert
十二緣起本來就不是拿來解釋阿羅漢用的,有時最基本的東西往往都會被人忽略。

發表於 : 2014-04-24, 12:45
aller
小弟深知,為數不少的人持:「阿羅漢聖者,愛喜貪盡時,滅的是五取蘊!五蘊還在。」的見解。


能不能墾請諸位前輩告知:


1、阿羅漢入的「定」,為什麼是「想受滅盡定」?而不是「想受還在定」?

2、雜阿含211經說:「六入處滅,六想則離」,是什麼意思?

3、雜阿含230經說:
「..........佛告三彌離提:「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
所以者何?六入處集則觸集,如是乃至純大苦聚集。」 
..................
「三彌離提!若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
所以者何?六入處滅則觸滅,如是乃至純大苦聚滅故。」

→什麼是「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則無世間,亦不施設世間。」?阿羅漢是出世間者,那解脫聖者是不是「無彼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觸、無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無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者。」?

4、雜阿含246經說:
「.............
魔作是念:「沙門瞿曇知我是魔。」而白佛言:「瞿曇!眼觸入處,是我所乘。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是我所乘。」 
復問:「瞿曇!欲何所之?」 
佛告惡魔:「汝有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若彼無眼觸入處,無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汝所不到,我往到彼。」

→為什麼「有六觸入處,是魔所乘」?為什麼「沒有六觸入處,是魔所不到,佛往彼」?


5、為什麼舍利弗尊者於雜阿含249經說:「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   

發表於 : 2014-04-24, 14:53
buddhaputta
aller 寫:導致不斷地生死輪迴的緣起法鎖鏈,當從其中一處斷開時,譬如「愛」支盡時,往後的鎖鏈,定是消失無蹤!這是容易被理解的;但是,逆向倒回前的鎖鏈,它們還會繼續存在嗎?好像歧異就發生在此!

法友講─「製造生成(anabhisaṅkhacca)——就是指導致再生的意思。」,經文處是指「識」的再生成而言。

法友講─「 1)解脫者活著的時候,即使遇到強烈的所緣——而對樂受,也不再升起絲毫的貪;對苦受,也不升起絲毫的嗔;對不苦不樂受,也不升起絲毫的癡。」
→這就是形容導致不斷地生死輪迴的緣起法鎖鏈,往後的鎖鏈,消失無蹤!逆向倒回前的鎖鏈,它們還會繼續存在!

逆向倒回前的鎖鏈,還會繼續存在的結果
─行支繼續!識支繼續!名色支繼續!六入支繼續!觸支繼續!受支繼續!至於想蘊、行蘊會不會繼續呢?答案是肯定的。

另外,行支的前面,不知是無明支在緣?還是明支在緣?但是,既然已破無明生明,它還生行嗎?生行做甚麼?生識做甚麼?眼識是識,耳識也是識,鼻識也是識,舌識也是識,身識也是識,意識也是識,六入支中有識,觸支中有識,受支中也有識;緣於此,你怎麼能夠說「識」‧它沒有於色、受、想、行中攀緣、立住、增進廣大生長?

解脫者活著的時候,解脫不是解脫在當下嗎?為何還有舊業?還會有舊業、舊習者,你怎知他已解脫?如果這麼輕易就認知,難怪這現今世上會有無數的自稱或他稱是解脫者!現今這世上,如果有解脫者,那怕只有一位,佛法理應迎刃而解才對!有嗎?
一、關於解脫者的“舊業”的定義

賢友,對於《相應部》裏提到的舊業,我幫賢友澄清一下。
先來閱讀《緣起相應》的經文,以便理解何謂“舊業”:

nāyaṃ, bhikkhave, kāyo tumhākaṃ napi a&&esaṃ. Purāṇamidaṃ bhikkhave, kammaṃ abhisaṅkhataṃ abhisa&cetayitaṃ vedaniyaṃ daṭṭhabbaṃ.
——SN.12.37

比丘們啊!這個身體既不是賢友的,也不是別人的。比丘們啊!它是舊業(Purāṇamidaṃ kammaṃ ),應被看做為是:被造成的、思所生成的、可感受的。

據《顯揚真義》的解釋:由過去業所生成,即舊業。

根據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理解到,無論是凡夫,還是解脫者,這個名色之身,皆是舊業。
由過去的無明所蓋、渴愛所系,而導致生成。
也可以站在緣起的角度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在子宮裏再生)。
只不過,凡夫的舊業(名色之身),依然會造新的再生之業;
而,解脫者的舊業(名色之身),不會再造新業(再生)。

所以,可以這樣答復賢友:
解脫者活著,當然是解脫在當下的。
但是他還有這個身體,那麼,按照世尊的說法,稱之為“舊業”的即是。
這個舊業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解脫者(或凡夫)過去之業,所導致的今生這個身心存在。但解脫者停止製造新的再生之業了。

二、關於解脫者的緣起之鏈

解脫者當下已經斷除了“無明”,不再造作導致再生的“行”。
那麼,他導致未來再生的“行”就不復有了,也就不再有未來(來世)的識了——這是可以肯定的。

但,這是否意味著他活著的時候,也沒有識了呢?
——例如,解脫者滅了無明,就沒有行了,所以,活著的時候,就不應該有識了,是麼?

回答:
不是這樣子的!

為什麼?
對於解脫者而言:
過去(上一世)的無明、行,他在過去(上一世)並沒有斬斷它們,
因這個舊業,所以要有今生的出生,按照12緣起法則,就要有與六根配套的識。
凡夫也是如此。
——這就是賢友說的【逆向倒回前的鎖鏈,它們還會繼續存在】

但,解脫者,卻是斬斷了這一世(今生)的無明、行。
開個玩笑,他不會坐時光穿梭機退回到上一世,去斬斷上一世的無明、行。
——賢友說的【逆向倒回前的鎖鏈,它們還會繼續存在】,我覺得OK啊!

不過,他可以斬斷這一世的無明、行啊。
只要斬斷這一世的無明、行就好啦。
那麼,【逆向倒回前的鎖鏈,它們還會繼續存在】,是問題嗎?
顯然不是啦。

讓我為賢友更加精練的表述:
1)
今生的“名色、六入、受、愛、取、有”,
是源自於上一世的“無明、行”導致的死亡之“識”緣“名色”再生。
上一世已成定局,也就是——已然造成了現在這個身體存在(舊業所造)。
2)
今生的這個身體存在(舊業所造)必然導致:在“六入”的基礎上,會升起六識。
凡夫是如此,未死的解脫者也是如此。
3)
未死的解脫者,在今生努力而斷掉了今生的“無明”、“行(“愛、取、有”,以及它們所造的思業)”。
斷掉了今生的無明、行,自然就不會導致未來的再生(“識”緣“名色”)。
這個今生的舊業之產物的六識,還會“攀緣、立住、增進廣大生長(在未來與名色結合、再生)”嗎?
不會了!
這就是“不再攀緣、立住、增進廣大生長”的意思。
4)
這樣子,解脫者的識,就是不再攀住名、色的識——不再紮根於“名、色”的再生。
就是一顆枯萎的榕樹,未來不會發出新的氣根了,變成新的小樹了。
5)
反之,凡夫的識,因為沒有斷掉今生的“無明”、“行(“愛、取、有”,以及它們所支配的思業)”。
在死亡的時候,“識”就會攀附“名色”而再生。
這就是“攀緣、立住、增進廣大生長”。

因此說,凡夫的識——攀緣、立住、增進廣大生長。
而解脫者的識,不再“攀緣、立住、增進廣大生長”,猶如不合格的陶瓷品,雖有餘溫(舊業之識),出爐後被工匠摔破,等待著溫度熄滅而已(圓寂後徹底不再存有新識)。

希望這樣,能有助於賢友理解。

發表於 : 2014-04-24, 14:56
buddhaputta
比丘們啊!這個身體既不是賢友的,也不是別人的。比丘們啊!它是舊業(Purāṇamidaṃ kammaṃ ),應被看做為是:被造成的、思所生成的、可感受的。

訂正:
比丘們啊!這個身體既不是你們的,也不是別人的。比丘們啊!它是舊業(Purāṇamidaṃ kammaṃ ),應被看做為是:被造成的、思所生成的、可感受的。

發表於 : 2014-04-24, 15:45
aller
仁兄!
小弟想請教您:

「緣起法」,您認為這一生就只緣這一次嗎?

人這一生,時時處於無明之中,前一刻、這一刻、下一刻,........而不同的時刻,相同的無明,緣起不同的行來,緊接著,不同的時刻生起的行,再緣起不同的識,有時是眼識,有時是耳識,.......,.....................。
所以,「緣起法」,這一生不只緣這一次!它,不只是過去完成式!還是現在進行式呢!更是未來進行式。緣起甚深甚深!

至於,仁兄所說的第2點
─「
2)
今生的這個身體存在(舊業所造)必然導致:在“六入”的基礎上,會升起六識。
凡夫是如此,未死的解脫者也是如此。 」

→要知,「舊業所造」,包括前世、今生,乃至於上一刻。並非只是前世!
既然今生此刻已解脫,您還要讓它下一刻、下下刻............及至到臨終,繼續在“六入”的基礎上,升起六識嗎?然後繼續緣起?如此,「識」有安樂住嗎?「識」有不再攀緣四識住嗎?「識」有不增進廣大生長嗎?應該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