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男居士可曾翻譯過《卡拉瑪經》?
對於其中的十種教誡可否作進一步的説明?
《卡拉瑪經》的十種教誡
是這個嗎?
http://www.tzulien.org.tw/taiwan/bb/yb/yb31/yb31.htm
佛陀說,只有在你自己確定知道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的時候,你才可以知道如何的革新錯誤、不善、邪惡之見。而當你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信受奉行。也就是說,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做法是不好的、引人非議的,智慧不取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導致傷害及痛苦應當捨棄;而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做法是好的、無可非議的、智者讚許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帶來幸福、快樂時,就應當接受並且還要實踐。
http://www.tzulien.org.tw/taiwan/bb/yb/yb31/yb31.htm
佛陀說,只有在你自己確定知道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的時候,你才可以知道如何的革新錯誤、不善、邪惡之見。而當你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信受奉行。也就是說,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做法是不好的、引人非議的,智慧不取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導致傷害及痛苦應當捨棄;而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做法是好的、無可非議的、智者讚許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帶來幸福、快樂時,就應當接受並且還要實踐。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shanguan 寫: 我非是要了解這個經文的原句,而是按照《卡拉瑪經》的所說,你在這裡所說的判斷善惡的標準似乎也在否定之内,那麽到底該怎麽確定對錯呢?
----只有在你自己確定知道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的時候,你才可以知道如何的革新錯誤、不善、邪惡之見。----
我的答案是:透過實踐一乘道,心意就能清楚的分辨善惡的界線,這樣就能夠獲得確定的知見。
陷入錯誤,不善,邪惡的那顆心,本來就很難能夠改變這種錯誤的趨勢,因為心意的本身就變成了邪惡,不善的溫床,要能夠靠心意去清楚的辨別善惡,要能夠不顛倒,知見真實,正確的引導自己走向所願所求的境地,那就變成了不可能,這也是惡道之所以令智者極為畏懼的原因。
不禁又要感嘆,解脫正道之門如此之窄,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每個見解也都有其心中的由來及原因,正見的建立真是很不容易。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譬如,「布施」時的心意狀態是「柔軟、鬆放、舒服、溫暖的」,是「放捨執著的…」。「布施」的次數夠多了,「觀照身心」的過程夠多,逐漸也會慢慢體會出來。佛陀的教導,可以依循這樣的方式來體會,並且進一步地瞭解到我們為何必須「常行佈施」。shanguan 寫:我非是要了解這個經文的原句,而是按照《卡拉瑪經》的所說,你在這裡所說的判斷善惡的標準似乎也在否定之内,那麽到底該怎麽確定對錯呢?
像「七聖戒」依照「戒律自通之法」(雜阿含1044經),其原理也是。
關於南傳「卡拉瑪經」,後頭教導了「四念處」,這是以觀照身心的生住異滅,導向苦的止息;北傳中阿含「伽藍問經」,則是以「十善業」,作為個人行為守則、觀察歸納的原則。兩者差異之處,在於一者是建立世間正見、正行,比較適合初機學佛者學習;一者是著眼於建立出世間正見、正行,適合於有心想向上修學的佛教徒學習。
其實兩者是互相配合的,這互相配合的結果,就是佛教一直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包括連在做一些很普通的平常事,我們都會透過觀照身心而瞭解到「what?(什麼狀況?)how does it form?(如何形成?) the result?(結局?) the processing(過程?)」每一個環節全部都必須瞭解。
結論就是,佛教徒包括連對「行善」的認識與瞭解都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不同。佛教徒觀照身心,瞭解行善所帶來的益處,以及為什麼必須行善,這就是佛教與外道不同之處。
別忘了,修行的前後端,還必須配合一致,最後導向「涅槃」(苦的止息),目的就是「涅槃」,永遠不忘初衷。
其實我提這個問題之前已經有自己的答案,但我還想看看大家是怎麽想的。
我們先來看佛陀對我們的教導:“汝等
①勿信風說;
②勿信傳説;
③勿信臆説;
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
⑤勿信基於尋思者;
⑥勿信基於理趣者;
⑦勿信熟慮于因相者;
⑧雖説是与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
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
⑩雖説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
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
由於佛陀所例擧的十種判斷真妄方法都是錯的,而後面他提出的判斷方法似乎也在前面的十種之内。因爲“自覺”也是屬於第五第八的範疇,那麽到底怎麽才對呢?
我個人的理解是是這樣的:
佛陀反對的只是單獨的用十種方法中的一種方法來判斷是非,這樣顯然是不夠全面,有失偏頗的。而佛陀沒有反對綜合運用全部的各種方法來驗證,這十種方法可以歸納為三類,即現量的經驗、比量的推理、教量的對照。這三種方法檢驗下來要都沒有矛盾才行,只要其中的一個條件不通過就是錯的。
因爲經驗有的是幻覺,推理有的是悖論,教量也有僞造的,所以要同時符合三種纔是真的。
我們囘過頭再以佛陀的教導來説明:
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這是現量),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這是教量)。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這是比量)--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
大家如有什麽意見,歡迎繼續討論。
我們先來看佛陀對我們的教導:“汝等
①勿信風說;
②勿信傳説;
③勿信臆説;
④勿信于藏經之教相合之說;
⑤勿信基於尋思者;
⑥勿信基於理趣者;
⑦勿信熟慮于因相者;
⑧雖説是与審慮忍許之見相合亦勿予信;
⑨說者雖堪能亦勿予信;
⑩雖説此沙門是我之師亦勿予信之。
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
由於佛陀所例擧的十種判斷真妄方法都是錯的,而後面他提出的判斷方法似乎也在前面的十種之内。因爲“自覺”也是屬於第五第八的範疇,那麽到底怎麽才對呢?
我個人的理解是是這樣的:
佛陀反對的只是單獨的用十種方法中的一種方法來判斷是非,這樣顯然是不夠全面,有失偏頗的。而佛陀沒有反對綜合運用全部的各種方法來驗證,這十種方法可以歸納為三類,即現量的經驗、比量的推理、教量的對照。這三種方法檢驗下來要都沒有矛盾才行,只要其中的一個條件不通過就是錯的。
因爲經驗有的是幻覺,推理有的是悖論,教量也有僞造的,所以要同時符合三種纔是真的。
我們囘過頭再以佛陀的教導來説明:
卡拉瑪人!若汝等只自覺--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這是現量),此法是智者之所訶毀者(這是教量)。若將此法圓滿、執取之即能引來無益與苦(這是比量)--則卡拉瑪人!汝等於時應斷彼!”
大家如有什麽意見,歡迎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