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習“無常想”?及什麼是“觀色等無常”?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fall
文章: 81
註冊時間: 2013-07-23, 08:00

文章 fall » 2013-08-12, 22:20

upasaka 寫:實修時,如實觀察「這樣的色。這樣的色之集。這樣的色之滅。」,每一個觀察瞬間都是在隨觀、標記著「這樣的色。這樣的色之集。這樣的色之滅。」。
隨觀沒甚問題, 標記就陷落了, 隨觀是讓自我退出, 只有自我才會試圖去標記所有的一切, 那麼那些邏輯推論之類的想念, 就沒完沒了了....

所以不該強化標記這種想念, 事實上, 長久以來的標記習慣, 是會自己浮現出來, 如果甚都去標記, 那麼你怎去標記那些標記習慣呢? 那不就沒完沒了了?

因此, 應該僅僅保持著覺受就可以了, 修捨, 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對象, 這就是為什麼此是色的標記是沒有意義的, 這只會讓當事人越來越混亂, 越抓越多, 限制越來越多而已...

白要透過黑來顯, 黑要透過白來顯, 黑白是相互彰顯, 抓著白, 將見不著黑, 那麼這種觀察就並非如實觀, 更別說是隨觀了, 抓著白, 抓著特定對象, 正是煩惱的根源, 為什麼這麼渴望去抓著它呢? 你說是不是呢?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3-08-13, 18:23

upasaka 寫:「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中的「是」若當做繫詞,加上你對「此」的解釋,則它們每一句都是分析判斷,都是一種重言句。我認為實修時不像這樣。...
實修過程中的確是不會有那些多餘的過程,這樣解釋比較好。
upasaka 寫:正定本來就不限於四禪。經典對八正道的解釋是走樣的。
若是正定只能是是四禪,那離開四禪不就是沒有正定?所以阿羅漢一出定就沒正定,就不是阿羅漢,這明顯說不通。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08-13, 19:35

Dogbert 寫:
upasaka 寫:「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中的「是」若當做繫詞,加上你對「此」的解釋,則它們每一句都是分析判斷,都是一種重言句。我認為實修時不像這樣。...
實修過程中的確是不會有那些多餘的過程,這樣解釋比較好。
如實觀的時候,不能有分析判斷嗎?

我看未必。

我知道現在的內觀的主流是強調“不帶判斷”的觀察,即所謂的“純”觀察。哈哈。和我所修所證不同。 :D

頭像
upasaka
文章: 547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upasaka » 2013-08-13, 19:59

freshman 寫:
Dogbert 寫:
upasaka 寫:「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中的「是」若當做繫詞,加上你對「此」的解釋,則它們每一句都是分析判斷,都是一種重言句。我認為實修時不像這樣。...
實修過程中的確是不會有那些多餘的過程,這樣解釋比較好。
如實觀的時候,不能有分析判斷嗎?

我看未必。

我知道現在的內觀的主流是強調“不帶判斷”的觀察,即所謂的“純”觀察。哈哈。和我所修所證不同。 :D
你可能誤解我所謂的分析判斷了。
註:判斷分為綜合判斷與分析判斷。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08-14, 19:10

freshman 寫:
Dogbert 寫:
upasaka 寫:「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中的「是」若當做繫詞,加上你對「此」的解釋,則它們每一句都是分析判斷,都是一種重言句。我認為實修時不像這樣。...
實修過程中的確是不會有那些多餘的過程,這樣解釋比較好。
如實觀的時候,不能有分析判斷嗎?

我看未必。

我知道現在的內觀的主流是強調“不帶判斷”的觀察,即所謂的“純”觀察。哈哈。和我所修所證不同。 :D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緊迫的實修問題。同時,這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因為這個牽涉到了幾個非常具有爭議的大問題(何謂止/觀,何謂禪定,何謂涅磐)。

因為牽涉太廣,歧義太多,同時又都是實修的功夫,就註定了很難說清楚。時間關系,我略說一二,供大家參考:

佛法的如實觀,不是“純粹客觀的”觀察----所謂的“是什末就觀成什末”,所謂的“不帶預先判斷的”,沒有預期的觀,然後,“無常,苦,無我”會自然呈現。這些人最反對所謂的“造作”,認為有預期的、有判斷就進入了造作,就不是客觀。

我認為,世間根本不存在一個客觀的所謂實相--“無常,苦,無我”三相不是世間的等你來看的實相,不是你不帶預設的觀察就會自己到來,也不是帶了預設就不會呈現。

八正道就是正行,其中具有“正業”,也就是正當的造作,這樣的造作是要帶來“造作的止息”。(見中部狗行者經)

三十七道品當中有欲如意足,相應部神足相應當中,阿難尊者說,以欲斷欲。而不是說“以無欲斷欲”。

對於我來說,有造作,才會有初禪,有造作,才會有修行,有造作,才會有八正道,有造作,才會有涅磐。 :)

頭像
goofy
文章: 102
註冊時間: 2012-04-01, 08:00

文章 goofy » 2013-08-15, 07:19

好樣!解悟兄‧加油!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08-15, 16:47

freshman 寫:我認為,世間根本不存在一個客觀的所謂實相--“無常,苦,無我”三相不是世間的等你來看的實相,不是你不帶預設的觀察就會自己到來,也不是帶了預設就不會呈現。 :)
根據坦尼沙羅比丘的研究(http://www.theravadacn.org)三相[三特征]——無常相、苦相、非我相應該是三辨識。辨識[認知,想]——復合起來就成爲: 無常辨識、苦辨識、非我辨識; 一個是 anupassanā——隨觀——意思是,隨著事件的發生,作觀想或連續察看。例如,aniccanupassanā——無常隨觀——意思是,隨著它的發生,察看其無常。

我很同意。同時,註意這個:

隨觀——意思是,隨著事件的發生,作觀想或連續察看。

還有,

在這個階段,(作)無常、苦、非我的評估

這都不是純粹的觀,而是有主觀的判斷了。

頭像
freshman
文章: 2208
註冊時間: 2006-01-08, 08:00

文章 freshman » 2013-08-15, 17:46

三辨識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Three Perceptions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幾乎每一本有關佛教的書都會告訴你,三相[三特征]——無常相、苦相、非我相——是佛陀的核心教導之一。不過奇怪的是,你去查巴利聖典,“三相” 一詞的巴利文 ——ti‐lakkhaṇa——卻是查不到的。不管用聖典的哪一種電子版本,檢索欄中輸入比如 anicca‐lakkhaṇa[無常相],一概是查無所得。這個詞在巴利聖典中不存在[1]。至於 dukkha‐lakkhaṇa[苦相]和 anattā‐lakkhaṇa [非我相],檢索結果也一樣: 這幾個復合詞是查不到的[2]。這不等於說,無常、苦、非我的概念在聖典中未曾出現,只是它們不叫做相。它們沒有與“相”構成復合詞。與它們復合的單詞,一個是 sa&&ā——辨識[認知,想]——復合起來就成為: 無常辨識、苦辨識、非我辨識; 一個是 anupassanā——隨觀——意思是,隨著事件的發生,作觀想或連續察看。例如, aniccanupassanā——無常隨觀——意思是,隨著它的發生,察看其無常。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Autho ... ptions.htm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13-08-15, 18:03

分析判斷不需要實際經驗就可以判斷真假,實修是需要經驗的。我之前用分析判斷的方式來解釋不好,萊特賀爾的方式比較恰當。至於你提的實修該如何進行,那是不同範圍的問題。

其實我一開始誤會了他的意思,以為是指實修過程的問題,其實是指翻譯的解釋方式跟實修實際情況不符合。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3-08-21, 15:42

freshman 寫:一個是 anupassanā——隨觀——意思是,隨著事件的發生,作觀想或連續察看。例如,aniccanupassanā——無常隨觀——意思是,隨著它的發生,察看其無常。

我很同意。同時,註意這個:

隨觀——意思是,隨著事件的發生,作觀想或連續察看。
是的,可以作觀想的修習,例如 AN. 8. 74,死念經第二:“比丘們!這裡,當白天已過,夜來臨時,比丘像這样深慮:‘由許多緣,有我的死:蛇可能會咬我,……”這些對可能引起死亡的種種情況的設想,就屬于觀想的修習。

“隨著事件的發生,作觀想或連續察看”這樣修習,然而,你不能因此就說沒有“純粹的觀”的修習吧?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