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2 頁)

發表於 : 2013-03-05, 11:55
aller
初學學子,有惑請諸位賜教!

常聽禪語: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終是山


若依原始佛法來解,不知如何解?境界?

Re: 山

發表於 : 2013-03-05, 13:51
Dogbert
這個跟佛法沒什麼關係吧?佛法就是四聖諦,沒有其他。

Re: 山

發表於 : 2013-03-06, 11:13
shane
aller 寫:初學學子,有惑請諸位賜教!
常聽禪語: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終是山
若依原始佛法來解,不知如何解?境界?
hi ,如果用論藏的架構來說組織 [山]

山是概念法,他多數是由於人們對於 特定的尺寸跟成分組成~~
成分是 土壤,植物 ,高度,就像汽車、房子一樣是色法組合的現象~~

見山是山 <~沒錯
見山不是山 <~如果用 原子、分子的尺度來說也沒錯
見山終是山 <~這比較有問題 這要看用哪個尺度、跨度來說明而定、沒有絕對
所以也沒有甚麼 高深境界的問題、只是你對事物的拆解透徹程度
越透徹、就越來了解每個尺度的狀況~~

尺度 ~就類似 經典裡面佛陀常說
要徹知 五蘊的11種型態、
這包含 過去、現在、未來、遠近、粗細、內外、勝劣。
所以你剛說的 見山 是不是山的問題,
就只是 11種型式的不同尺度 角度來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
但 [見山] [境界 ]<~這不是佛陀要教的重點~~佛陀也不會用這種方式來形容~~

如同樓上版主所說,佛陀教導的核心+全部 就是四聖諦 。

1. [苦] - 涉及範圍 : 五取蘊 愁悲惱 求不得 愛別離 ...等等

2. [苦集] - 涉及範圍 : [苦的原因 、緣起、輪迴、無常、無我..等等

3. [苦滅] - 涅槃 、 止息貪瞋癡 斷除各種結、解脫 、目的地

4. [導致苦滅的道路] - 涉及範圍 :
八正道、戒定慧、7覺支、傳車經、定力、觀智、見法、省察、厭離..等等

Re: 山

發表於 : 2013-03-06, 11:59
Dogbert
shane 寫: 山是概念法,他多數是由於人們對於 特定的尺寸跟成分組成~~
成分是 土壤,植物 ,高度,就像汽車、房子一樣是色法組合的現象~~

見山是山 <~沒錯
見山不是山 <~如果用 原子、分子的尺度來說也沒錯
見山終是山 <~這比較有問題 這要看用哪個尺度、跨度來說明而定、沒有絕對
所以也沒有甚麼 高深境界的問題、只是你對事物的拆解透徹程度
越透徹、就越來了解每個尺度的狀況~~

尺度 ~就類似 經典裡面佛陀常說
要徹知 五蘊的11種型態、
這包含 過去、現在、未來、遠近、粗細、內外、勝劣。
所以你剛說的 見山 是不是山的問題,
就只是 11種型式的不同尺度 角度來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
但 [見山] [境界 ]<~這不是佛陀要教的重點~~佛陀也不會用這種方式來形容~~
先不說經,就算是論也沒這種說法吧?

Re: 山

發表於 : 2013-03-06, 15:11
shane
恩 對~ 論藏是沒有直接這樣的說法。
我是用比較易懂簡短的方式說明。的確不是論藏的句子

論藏的分類中 [山] 應該是屬於 欲界色法 的概念之一 。
雖然裡面有無數的小動物~~或是鬼之類的生命。
比較接近的文章在 ( 攝阿毘達摩義論 巴漢PDF檔)
http://www.online-dhamma.net/dhammarain ... li_Han.pdf

-================================================================
第八章 緣品 Pabbattibhedo概念、施設、分類、區別&#134;、概念的區別
Katham? Tamtambhutaviparinamakaramupadaya tatha tatha pabbatta
如何 每一個 (大)種 變化 行相 取、依 這樣 這樣 概念
bhumipabbatadika, sambharasannivesakaramupadaya geharathasakatadika,
地 山 等 物質 形構 方式 取、依 房屋 車 貨車 等
khandhapabcakamupadaya purisapuggaladika,
蘊    五   取、依  男人  人 等

&#134; (這二種概念是)如何呢?(1) (所知概念)依每一個(四大)種的變化行相而有地、山等這樣的概念。依物質的形構行相而有房屋、車、貨車等(這樣的概念)。依五蘊而有男人與人等(這樣的概念)。
candavattanadikamupadaya disakaladika, asamphutthakaramupadaya kupaguhadika,
月 等 運行 等 取、依 方位 時間 等 不 接觸的 行相 取、依 坑 洞窟 等
&#134; 依(日)月等的運行而有方位、時間等(這樣的概念)。依不可接觸的行相而有坑、洞窟等(這樣的概念)。
=================================================================

再細分,山應該屬於 色法四種生起之源其中一種 [時節生色 ]。
裡面成分元素是 : [地水火風] + 四大所造 [色聲香味] 等13種

雖然論藏沒有直接講 [山],
但在分類上, [山] 應該是屬於色法沒錯。
如果 山 是色法,就會有 內外、遠近、 粗細 等等不同角度。
色法會因為冷熱溫度而毀壞。

平常生活的經驗上,看到陽明山是三角形,
近看是由 植物、土壤等成分組合而成、
再往近看下去,就是分子、原子。
會因尺度不同、看到的情況也就不同。
如果觀察目標換成 人類身體、也會這樣

我主要要跟發文樓主說明的是
看事情的 尺度不同,角度不同,(內外 遠近 粗細 過去 現在 未來等)
會有不同的概念、標籤、見解、情況、結果。

盡量不要用 [境界]這種的字眼來看待。

Re: 山

發表於 : 2013-03-06, 17:58
Dogbert
Dogbert 寫:尺度 ~就類似 經典裡面佛陀常說
要徹知 五蘊的11種型態、
這包含 過去、現在、未來、遠近、粗細、內外、勝劣。
所以你剛說的 見山 是不是山的問題,
就只是 11種型式的不同尺度 角度來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
但 [見山] [境界 ]<~這不是佛陀要教的重點~~佛陀也不會用這種方式來形容~~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這句話是指看五蘊的「尺度、角度」嗎?

譬如,你現在要怎麼用「未來的尺度、角度」去看到你未來的五蘊,還可以看出「不同的概念、標籤、見解、情況、結果」?

Re: 山

發表於 : 2013-03-06, 19:01
shane
Dogbert 寫:
Dogbert 寫: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這句話是指看五蘊的「尺度、角度」嗎?
譬如,你現在要怎麼用「未來的尺度、角度」去看到你未來的五蘊,還可以看出「不同的概念、標籤、見解、情況、結果」?
遠近、粗細 這4個,在我的心中是比較屬於尺度的分類。
勝劣、內外 這4個,比較屬於看事情的角度分類。
過去 未來 現在,是屬於時間跨度的分類。

未來<~這個我現在辦不到,無法直接觀察,
今生還沒體驗過超人法,或許過去生有體驗過,但也忘光光了,
今生的我還算滿能接受輪迴的概念,或許過去生有體驗過,
今生不會感到很排斥,只是需要一點間接證據。


如果題目改成現在的五蘊,會有幾種我親自體驗過的情形
而大家其實也都知道,也有體驗過。

1. 如果我現在去健身房,看到身材更好更年輕的人,
就會覺得自己身材不夠好,但看到老人在運動那種皺皺的樣子
又會覺得自己身材還很不錯。

2. 20歲時跑500障礙,會覺得自己的身體無所不能,很厲害
但,下一秒受傷腳拐到,你會感受到那塊筋開始腫脹抽痛
,接著就又會覺得人類肉體很弱,只要一個環節報銷,
整個人就不能動了。

3. 漂亮白皙的女人很愛自己的皮膚,她們會標籤為美麗的外表的象徵,
但當化妝品櫃檯,開始用顯微鏡照她們的皮膚,用很專業的名詞
拆解皮膚 (真皮 皮下 水分 膠原蛋白等) ,這時候皮膚對她們來說
已經不是美麗迷人,而是器官組織,要好好利用商品來保護這組織。


4. 很多社會人士,會喝酒、抽菸,但有時候他們也會覺得煙很臭,酒很苦
或是雖然喝酒昏昏的很舒服,但經過酒駕撞傷撞死人,
又會開始痛恨喝酒。

5. 如果我對一個人大叫 [有米老鼠!!],多數人不會有反感~~
如果我對他叫 [有老鼠!!] ,多數人會噁心 驚嚇,閃躲,憤怒等瞋的反應
用動物的角度來看,兩個都是老鼠...但卻有完全不同的反應

6. iphone5 跟HTC ONE都使用鋁合金機身,很多人都喜歡金屬感,
但開始單獨討論那整塊被喜愛的金屬細節時,話題氣氛卻立刻冷了起來..
她們對一體成型鋁合金機身裡面怎麼鑽怎麼切銷,鋁本身的特性
溫度、等等議題卻一點興趣都沒有。
她們只在乎 [金屬機身] [很有質感 好看],
而不在乎 [金屬機身] 的內部 細部規格、和構造。


其實還滿多的,身體、 煙跟酒、老鼠各種事物的概念和意義,
會一直因為當時那個人條件,看的尺度、角度而改變
結果,更會因為貪、瞋的情緒狀況更改見解跟標籤。

發表於 : 2013-03-06, 23:14
Dogbert
這段經文只是列出各種不同的五蘊,告訴你這種種不同的五蘊都有相同的特性,不是當下一個五蘊而你要用不同角度去看它。

也因為如此,你一碰到過去、未來這兩項就無法自圓其說。

發表於 : 2013-03-07, 00:29
shane
Dogbert 寫:這段經文只是列出各種不同的五蘊,告訴你這種種不同的五蘊都有相同的特性,不是當下一個五蘊而你要用不同角度去看它。
也因為如此,你一碰到過去、未來這兩項就無法自圓其說。
阿~ 我想我們討論不同的情況~

你的說應該是,佛陀那句經文是在說明
五蘊的11形式都是 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那是聖者的領域,或是建議我們建立正見的方向。

但我說的是 凡夫的情況,會因為不同的時空條件
產生不同的結果 。
我不是說,當下一個五蘊要用不同角度去看他
我意思是說,同樣的情況,凡夫會因為不同的時空背景條件,
感受 行為會不同。
而且一般人很難會同時用多種角度去看,除非常常練習。
多數的人都是用當下同一個角度的情緒去看待。

會這樣提是因為發文者提的情況,
我利用11種型式來解釋 ~> [為什麼會有 1.山是山 2.山不是山 )兩種結果。

因人們會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類似佛陀會說 : 我如何如何,但又教導非我 無我。
那是不同的角度跟概念產生的
一個是概念上代名詞用,一個是拆解到最細的究竟意義上。

過去,未來,我沒辦法說明,因為我目前沒那個能力去直觀。

發表於 : 2013-03-07, 06:01
Dogbert
先不管經文意義,你的說法已經自相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