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參逐家分享

發表於 : 2012-03-12, 16:39
carnation
談修行

Q: 什麼是修行?

A: 修行,很直觀的理解,就是修正行為,修改行為;改變原來的行為習慣,產生新的行為方式。
這裡要談的修行指的是佛法上的修行。佛法之中的修行便是,修正,改變原先以貪瞋痴為基礎而產生的行為習慣,將之改變為能夠滅除貪、瞋、痴的行為。

Q: 修行困難嗎?

A: 一開始是困難的。

因為習慣總是難以改變。如同癮君子要戒煙,酒鬼要戒酒,毒蟲要戒毒一樣;需要莫大的決心以及清楚的目標。

比如,癮君子一向覺得抽煙是一件樂事;但是當它看到肺癌末期病人潰爛,痛苦的樣子,心生恐懼,下定決心要戒煙,以避免自己將來落得同樣痛苦的下場。

修行亦同。修行的起點是自覺。自覺來自貪瞋痴的行為習慣,導致不斷產生的煩惱、不安穩、不舒服。這樣的行為習慣,就如同潰爛的膿瘡一樣;一隻癩痢狗,會反覆的去抓搔牠的爛瘡,抓搔的時候很舒服,但是過後不久,爛瘡又開始刺痛奇養,於是又再一次的抓搔,直到皮破血流細菌感染;停止搔抓爛瘡,接受適當的治療,才能一勞永逸的從舒服<>不舒服的循環之中解脫。

來自貪瞋痴的行為習慣,便是生命中的爛瘡。改變這樣的行為習慣,停止搔抓它吧。

當修行者發現,停止搔抓爛瘡所帶來的利益的時候,修行將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

Q: 修行的方法特別嗎?

A: 它可以是特別的,也可以不必是。

如果在修行中,特別的,有系統的經由訓練來培養專注的能力(禪定),那麼這樣的修行方法是特別的;有些人能做到,但有些人不能。

如果在修行中,特別強調行為的規範(持戒),那麼這樣的修行是特別的;有些人能接受,有些人反對特別的行為規範。

如果修行,必須離開家庭,跑到深山內或樹林中或曠野裡,才能實行的話,那麼這樣的修行是特別的;有的人可以做到,有的人無法做到。

這些特別的修行方法都是正確的。但因為它們是特別的,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自我警覺由貪瞋痴引起的行為習慣,並且著手改變這樣的行為習慣,則是適用於所有人的修行方法。

Q: 修行的場所特別嗎?

A: 一點也不。修行應該在平日的生活中實踐。因為貪瞋痴的行為習慣,就在平日的生活中表現。

Q: 有哪些知識是修行者必須知道的?

A: 依據巴力文的相應部以及北傳的雜阿含經,四聖諦(苦,苦集,苦滅,八正道)、緣起法,五蘊,六入處,等佛法的基本理論,皆是修行者所必須知道的。

尤以四聖諦為最,修行者必須認真嚴肅的學習它。

Q: 閱讀經論對修行有幫助嗎?

A: 巴力文的相應部,以及北傳的雜阿含經,其中的經文,有助於我們反覆思考,避免誤入歧途。

但是關於修行,最重要的仍是自我的醒覺。對於貪瞋痴,以及對於貪瞋痴所帶來的禍患的警覺與覺醒。

佛陀一身所講述的只是認識苦以及苦的止息。背離此的,神話的,或是長篇大論的故事,或是煩瑣複雜的理論,這些經文或是論文,對於修行並沒有太大的助益。

修行應反求諸己,而非專門求諸經論。如來親口說的話都應該詳加考察了,經與論,又怎可不小心考察呢?

Q: 靜坐氣功對修行有幫助嗎?

A: 靜坐與氣功,皆是流傳於民間的健身方式。禪定的訓練方法有別於一般認知的靜坐與氣功。

若靜坐與氣功,有助於專心,以及反省自己的行為,則它是對修行有助益的。但是沈迷於其中,或是認為靜坐與氣功在修行上會帶來什麼神奇的效果,則反而對修行是一種阻礙。

Q: 吃素對修行有幫助嗎?

沒有。

人們應該注意的是由貪瞋痴而來的行為習慣。不論是喜歡吃肉類食物,或是偏好執著於吃全素,兩者都是來自於貪愛;前者來自於欲貪,後者來自於精神上的(無色)貪愛。

吃什麼,對於修行都沒有影響。

Q: 修行應從何處著手?

A: 修行,要從自身著手。

從自身做起,開始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便是自我反省。

人每天都會從事許許多多的行為。如果一天之中,能夠有一段時間,靜心的反省一天中的行為:哪些行為的背後動力是貪(五官慾念的貪愛﹑純粹物質的貪愛﹑精神上的貪愛);哪些行為背後的動力是瞋(厭惡自己,厭惡他者,厭惡事物,心中不悅);哪些行為背後的動力是痴(情緒起伏,漫不經心,執著不捨)。修行的開端,就是培養出一天之中至少要有一段時間靜心的反省自己的行為,然後提醒自己注意這類的行為:已經發生的,立刻防止他繼續增長延續,還未發生或正要發生的,立刻終止它。

這種自我反省的良好習慣,從一天之中,抽離一段時間,靜心反省做起;慢慢的,反省的深度加深;對於微細的行為也進行觀察反省;次數增加,隨時都能保持警覺,小心自己的行為;修行的成果(初果,二三四果)也會次第的展現。

Q: 修行的終點在哪裡?

A: 良好的行為已經建立不受破壞,舊有的貪瞋痴都被消滅了,並且不再產生新的貪瞋痴,這個時候,便是修行的終點。

http://blog.roodo.com/taiwan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