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第:有漏是善業道——世俗八正道(於四聖諦尚未無間等)
[1] 善根具備:
(1)施所成福業事。〈布施,財施,無畏施及法施〉
(2)戒所成福業事。〈一切戒行〉
(3)修所成福業事。〈依戒修習妙行〉
以上三者是福所攝,修慈、悲、喜、捨四無量〈說處經〉,依施可得
極喜,依戒可得離垢,於身壞命終,生梵天上〈究羅檀頭經〉。
(4)聞所成事。
聞佛法,知其文,了其義,故生清淨,則智慧光發。
(5)思所成事。
思維正受,離邪亂,能受能取知法之微妙焰慧而可斷障。
(6)餘修所成事。
以上三者是慧所攝,亦即聞思修,亦為預流支四法所攝,修是指除四
無量外的所有餘修,亦即具修三十七品道法,此時,發深廣之心,如
法修行,由慧轉極難勝,知其同異相皆為無常而不可得之殊聖處,然
其餘見雜染未除。
(7)簡擇所成事。
亦為預流支四法所攝,審定擇解四聖諦,明苦集為染,而致餘見雜染
微,如此淨性明顯現前所成。
(8)攝受有情所成事。
事理圓滿,以慈悲心隨其所應依所說事來感化眾生的菩薩行,此為誓
願度生之遠行。
以上三善根漸次俱備將可至無貪、瞋癡之涅槃界。〈增壹二)
[2]四預流支〈雜843、1125〉:
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將成就有四法。預流需以善根具備為基,
修善亦應以預流為主,兩者相輔則能邁向其聖道。
(1)親近善士:
善士原本嚴謹的定義是指「四雙八士」的出世間聖者。
(2)聽聞正法:
正法指的是聖法印-緣起及無我。
以上為正見所攝,屬於三慧,聞之階段。
(3)內正思維:
經常思惟憶念佛、法、僧、施及天的六念修習,並且要實踐戒律。以
上為正見、正志所攝,屬於三慧,思之階段。
(4)法次法向:
在審慎的內正思惟之後,開始採取了更進一步的具體修行,順著次第
及方向來實踐。這個次第指的是三學,由實踐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來
達成正定成就,如此內明亦可成就。
在逐次滿足三學的過程中,慢慢的圓滿世俗八正道,如此在邁向出世
的超然真理中,各種修行的法門將由於八正道俱滿,覺了七菩提分,
如此,必定是要開始回歸及成就四念處,邁向與正法相應的解脫道路
。也就是說,無論採用何種修行方法,皆必須跨入四念處,修三十七
品道法,才為入道,而能親觀「五蘊」等「無常、苦、無我」的實相
,直至解脫。依其聖戒,四念處及智慧次第的修行,是為世間與法流
之間的通道,可見得法次法向的重要性。這樣,可斷欲取,向初果。
以上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所攝,屬於三慧修之階
段。入流者將成就四法,即四不壞淨。
-------------------------------------------------------------------------------------------------
第二次第:無漏是正行(道)——聖、出世間八支正道(與四聖諦相
應)
[1]四預流支具足
由於正見所足,修習六念以具足四不壞淨,六念具足者於此命終,生
諸天中〈雜 554〉,四不壞淨其一具足者,不於人中貧活而活,不寒
乞,自然富足,〈雜506、834〉而可解脫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
〈雜835〉,命終後可生於天上得十種法〈雜833〉,法不壞淨得正見
具足〈大拘絺羅經〉,佛不壞淨得正法具足〈雜 344〉,四法成就須
陀洹果〈雜935〉,並有機會得阿那含果〈雜1031〉。
四不壞淨可斷盡三結,由於見正法〈緣起〉,而佛不壞淨,故斷身見
、戒取、疑。斷身見是破除我及我所見,此時,任何的我見,如五蘊
整個是我,五蘊其一是我〈例如,識是我〉或是五蘊中有一我的、五
蘊外〈法〉有一我的皆悉破除,此種種般見地皆是一種相在。
更深入的說,破除這薩伽邪見將破除自性見,此自性見大致有六大類
,此六大類為我有自我,生這邪見以為真實正確。或是,我沒有自我
,生這邪見以為真實正確。或是,從自我那裡我認識自我,生這邪見
以為真實正確。或是,從自我那裡我認識沒有自我,生這邪見以為真
實正確。或是,從沒有自我,我因而認識自我,生這邪見以為真實正
確。〈漏盡經〉
這此六大類所提的自我就是前所說的五蘊整個是我,五蘊其一是我〈
例如,識是我〉或是五蘊中有一我的、五蘊外〈法〉有一我的。此我
見的前兩種,是破形而下的邪見,後兩種是破形而上的邪見,也就是
說,前兩種是破了一般人的邪見,後兩者則是破了玄奧詭辯的邪見,
如果,不明白身見所指,以為見無我後還有一真常不變之無生自性,
或是見無我後將灰身滅智,那麼,這些都是不達四不壞淨,身見未破
之故。破除身見的關鍵是在見緣起正法,而不產生上述邪見。
戒取斷,因為無欲取、見取,故邪見已除,而不會對禁戒產生謬見,
戒取之謬見是誤認某戒、某禁、某論、某知或某儀軌能達清靜出離超
諸苦樂,由於見法,故能知此非因計因及非道計道的錯誤,也就是說
戒取斷是建立在於某見地及某行為是否相應於緣起正法的基礎上,也
是建立在斷身見的基礎上,會有戒取見,是由於未依預流支之故,因
而有62種種邪見,以故會產生有常無常非有常無常、有邊或無邊非有
邊無邊、有生無生非有生無生或是本有本無非本有非本無等等非道計
道的等等邪見。會有這些種種戒取見,實則為邪願所起而致的戒禁所
有,如此,與正法的悉知而無欲貪故無所取之意背離故。
疑斷,由於具足四不壞淨,故對正法澈知而不再有疑,事障理惑已斷
,入不退轉出世間聖道,得不動地,能善法說法,對欲取、見取及戒
取已知已斷,然,貪欲.瞋恚未斷,煩惱未除,故為須陀洹,如命終
前尚未更進一步圓滿究竟,則於天上與人間往返,此時由於一切行為
變異之法,故有生死之變異行。
[2]五下分結斷
入不退轉出世間聖道後,由於悉知正法,故精勤思惟盡除欲愛(貪)及
嗔恨(嗔),此時僅有細微之差別,當貪欲.瞋恚微薄,即得斯陀含。
得斯陀含如命終未進一步圓滿究竟,故有最多七次生死之變異行,然
由於貪欲.瞋恚微薄,故有無礙之善慧,如貪.瞋斷,則與前三結具
稱五下分結斷,得阿那含,此時極為清涼不可思議,離關鍵,能度諸
嶮難,而於天上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欲得阿那含,必須善根圓滿,始能斷盡五下分結,故於須陀洹及斯陀
含之聖道分時,必須勤修波羅蜜多,於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精進
,以布施治慳貪,以持戒治惡行,以忍辱治瞋恚,以精進治掉舉,以
禪那治我慢,以智慧治無明,始能無污染、無顧戀、無罪過、無分別
及正迴向,如此則能貪.瞋斷得阿那含。斯陀含勤修波羅蜜多時,能
以其智慧,遍說諸法,普令諸有情獲益,斷利有情不欲行障,故為善
慧。阿那含為未斷五上分結,故五分法身未足,世尊說此果與無學之
信精進念定慧根等五根之差別在於較為軟劣,然阿那含由極清淨可了
知一切,故具一切無量功德,而能於虛妄法雲翻覆無礙。
[3]五分法身具足,無學位
五下分結斷得阿那含,此時尚須對治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及無
明,故說阿那含依然得勤修波羅蜜多,色愛及無色愛斷可生空三昧,
掉舉斷則所障皆斷,我慢斷則變異斷,無無明而生明則煩惱全滅,修
行功滿,故能無學八正三摩地、正解脫及無生智,此時,戒身定身慧
身解脫身及解脫知見身具足,入無邊無量之不思異,於情事理事相入
相即重現主伴體用隱顯時處成壞無礙,而知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
知不受後有的阿羅漢。
--------------------------------------------------------------------------------------------------
本版有些沈悶,故獻此文,請輕鬆批判
一乘道二次第
欲知山中路!需問打柴人!還是自己走走一趟!
欲知山中路!需問打柴人!
雖然打柴人比手畫腳口沫紅橫飛說得再清楚終須自己走一趟!
實相般若須要修所成慧來完成!
你說對是對?
雖然打柴人比手畫腳口沫紅橫飛說得再清楚終須自己走一趟!
實相般若須要修所成慧來完成!
你說對是對?
第一階段有些觀念還有待釐清,如果沒有釐清那第二階段就顯的遙遠,例如強調要修善是沒錯,但是修善的動力與觀念都要很清晰,才有可能增上,不然就只是停留在人天善法當中,並沒有辦法走入世間正道,所謂的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內正思維,這些步驟並不只是口號而已,正見是有具體內容的。
開發世間正見,並不只是強調修善修善修善,修善如果那麼好,為什麼世人修善的卻不多呢?
因此最重要的是辨認何謂善惡,對於善惡的正確見解與界限觀察,這才是世間正見的要點,才可以由此看透世俗層面的真實樣貌,可是文中卻沒有提到。
佛陀所教導的解脫正道,在全部正見幾乎失傳的情況下,本來要入門就很不容易,大多數的人沒能掌握到入門的要點,眼光卻又緊抓住那核心甚深的義理在思辯,這是大多數修行障礙產生的根本。
開發世間正見,並不只是強調修善修善修善,修善如果那麼好,為什麼世人修善的卻不多呢?
因此最重要的是辨認何謂善惡,對於善惡的正確見解與界限觀察,這才是世間正見的要點,才可以由此看透世俗層面的真實樣貌,可是文中卻沒有提到。
佛陀所教導的解脫正道,在全部正見幾乎失傳的情況下,本來要入門就很不容易,大多數的人沒能掌握到入門的要點,眼光卻又緊抓住那核心甚深的義理在思辯,這是大多數修行障礙產生的根本。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由末學以上的說明,可知這樣說明尚不如法,並不是懵懵懂懂一直去做善事,或者是聽邪見者的盲信邪說的保證之下,衝動的去發大雄心拼老命去做善事,這樣就能夠獲得極樂或者走入正道。BBCALL 寫:qwer
是的,除了阿含尚有瑜伽師地論等,譬如:善根生時依八事而得生。
本文內容含攝與比對十地菩薩之觀點,以及變異之論等等大乘思想,
也因此,並非完全正確的。因為這只是個人所認為的劃分,目的是在
點一下喜歡貶聲聞聖者之徒以及好論玄學之徒。
舉例說明,初地菩薩採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的說法,經言「因是
布施得極喜地」,故以瑜伽55卷之施所成福業事為準,判得初地菩薩
〈極喜地〉,其它的便不再一一列舉了,仔細看完就知道晚學各判菩
薩果在何位了。所以,我說此文得批判一下是否如法。
正見一旦沒有被建立,懵懵懂懂去行善的福德善心,只能讓行者較慢走入惡道,並無法真正的永絕惡道,在無明愚癡所蓋,貪愛結使所繫的情況下,苦依然無有止盡。
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雜阿含二六五經
Re: 一乘道二次第
BBCALL 寫:第一次第:有漏是善業道——世俗八正道(於四聖諦尚未無間等)
[1] 善根具備:
(1)施所成福業事。〈布施,財施,無畏施及法施〉
(2)戒所成福業事。〈一切戒行〉
(3)修所成福業事。〈依戒修習妙行〉.....
[2]四預流支〈雜843、1125〉:
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將成就有四法。.....
。入流者將成就四法,即四不壞淨。
-------------------------------------------------------------------------------------------------
第二次第:無漏是正行(道)——聖、出世間八支正道(與四聖諦相
應)
[1]四預流支具足
由於正見所足,修習六念以具足四不壞淨,六念具足者於此命終,生
諸天中〈雜 554
1.說實話,從第一段的第一項就不大對頭了,大家可以想想,以下再舉二例
2.經上是說:成就四不壞淨(於佛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名為入流者
3.經上是說 依四不壞淨,於上修習六念(或者 依四不壞淨,於上修習六明分想)
4.個人覺得把雜阿含經和一大堆其他不是佛法的東西混在一起陳列,很容易誤導有心學法的人,真的是會要人命的!
Re: 一乘道二次第
請問還有無需要修正?至於把雜阿含經和一大堆其他不是佛法的東西混在一起陳列的確非常不好,這也是我說請各位批一批的原因之一,除了上面的建議,還有嗎?不過混在一起說的原因是在矯正大乘次第上的問題。leeyc2 寫: 1.說實話,從第一段的第一項就不大對頭了,大家可以想想,以下再舉二例
2.經上是說:成就四不壞淨(於佛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名為入流者
3.經上是說 依四不壞淨,於上修習六念(或者 依四不壞淨,於上修習六明分想)
4.個人覺得把雜阿含經和一大堆其他不是佛法的東西混在一起陳列,很容易誤導有心學法的人,真的是會要人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