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5 頁)

再討論:“法次法向”“法隨法行”?

發表於 : 2011-03-08, 15:26
建山明
night 寫: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53

有四法可入初果
1.親近善男子
2.聽聞正法
3.內正思惟
4.法次法向

法次法向:符合法的先後次序,及正向涅槃之法
請參閱雜阿含(27)
巴利語“dhammānudhammappatipatti”,《雜阿含》譯作“法次法向”,《相應部》譯作“法隨法行”。僅僅就漢譯詞來望文生義,斷作“法次 / 法向”,解釋爲“符合法的先後次序,及正向涅槃之法”,也可以自圓其說。

但是,對照巴利語原詞來看,《巴漢詞典》(大馬比丘版,明法尊者修訂):Anu-:I.【前綴】隨,跟隨,漸次,順,從。II.【形】小的。“ānu”是前綴,把“dhammānudhammappatipatti”斷作“dhammānu / dhammappatipatti”,在語法上是不對的。因此,“法次 / 法向:符合法的先後次序,及正向涅槃之法”,這個解釋是不正確的。

發表於 : 2011-03-09, 12:01
建山明
http://arts.cuhk.edu.hk/~hkshp/scholar/WenJinKe/l08.htm《法次法向(法隨法行)詮釋的再斟酌》語法正謬:以此(《法蘊足論》《發智論》《大毗婆沙論》的解析說明)為依據,我們發現前述二家對「法次法向」的詮釋都有未盡之處。首先,如前所述,在「法次法向」中拆解出「法次」一詞,

從語法來說,在“法次法向”中拆解出“法次”一詞,是不對的。

或如張慈田先生最近出版的新著《善知識訪問記》(圓明出版社),在對楊郁文、陳重文兩位居士的專訪中,都拆解出「法次法」這個術語,解釋為「修道有一完整的次第,一個法接一個法,次序不能顛倒……一個足跡接一個足跡;臨近兩個足跡,就是『法次法(dhammanudhamma)』」[註6],或「修行是必須一個法接著一個法的累積上去,而且相接的法與法之間,又有必然的連帶關係」[註7]。這種拆解,首先在語法上就是錯誤的,因此隨之而來的語義詮釋之正誤當然也就不必討論了。因為從《法蘊》《發智》《婆沙》的解析來看,「法」和「次法」是兩個獨立的概念,拆解為「法次」或「法次法」都是不對的。

在“法次法向”中拆解出“法次法”(dhammanudhamma)一詞,在語法上沒有什麽不對啊。《……再斟酌》的作者說:“因為從《法蘊》《發智》《婆沙》的解析來看,「法」和「次法」是兩個獨立的概念,拆解為「法次」或「法次法」都是不對的。”這是以《法蘊》《發智》《婆沙》的語義解析爲標准,判斷“拆解為「法次法」是不對的”,並不能說明拆解出“法次法”一詞在語法上是錯誤的。

發表於 : 2011-03-09, 14:48
Dogbert
以前上巴利文時,我有特別問過老師這個問題,雖然荒廢多年,巴利文早就還給老師,不過他的解釋我倒是記得很清楚。這「dhammānudhammappatipatti」逐字翻出來就是「法隨法行」,老師的解釋是,這句是拆成三字。

1.法

2.隨法(隨順法)

3.行

「法隨法行」簡單說就是「行法」,就是3、1兩字。那要行(3)什麼法(1)呢?行(3)的就是隨順法(2)的法(1)。

既然這個被我們所行(3)的法(1),是隨順法(2)的,那隨順什麼法?這答案就比較容易些了,論書都有些解釋可以參考。

所以從巴利文來解釋是用321的順序解釋回來,「dhammānudhammappatipatti」逐字翻出來在中文看起來是不太對勁,從巴利文來看就很正常了,因為巴利文在解讀字句從來不看前後順序,而是依照字的詞性來解釋。

法次法向的翻譯就讓人比較難懂,最後都變成在望文生義各自詮釋,所以我個人偏好用「法隨法行」這個翻譯,雖然文字前後順序不符合中文的習慣。

發表於 : 2011-03-10, 11:22
建山明
Dogbert 寫:所以從巴利文來解釋是用321的順序解釋回來,「dhammānudhammappatipatti」逐字翻出來在中文看起來是不太對勁,從巴利文來看就很正常了,因為巴利文在解讀字句從來不看前後順序,而是依照字的詞性來解釋。
謝謝 Dogbert法友提供的見解。

在以前的幾個討論主題中,有幾位法友對“法隨法行”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問題。接下來,俺將引用他們提出的問題,繼續辨析、討論。 :roll:

發表於 : 2011-03-13, 12:39
建山明
upasaka 寫: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c&start=10
leeyc2 寫: 1.菩提尊者.譚尼沙羅尊者都譯成:pract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
後一位尊者演講時也說過pratice the Dhamma in line with the Dhamma(兩個 Dhamma?)!
引文後句的句型比前句完整。第一個Dhamma是可實踐的,而且它符順第二個Dhamma。接下來的問題是:第一個Dhamma及第二個Dhamma是什麼?論書已經有幾乎一致的解釋,而且已經有法友引述了。值得深思的是,這樣的解釋合乎四預流支的階段嗎?
upasaka法友說:“這樣的解釋合乎四預流支的階段嗎?”

在預流階段,學習的法同樣也是四聖谛(包括了八支聖道),修行指向的目標是入流。入流之後,必定趣向最終的目標--涅槃。這樣連起來看,說預流階段的修行(終究也)隨順于涅槃,這是說得通的。

因此,《法蘊》《發智》《婆沙》論書把“法”解釋爲涅槃,“隨法”解釋爲八支聖道,也是可以合乎四預流支的階段的。

發表於 : 2011-03-14, 10:27
建山明
potato 寫:……

因此,《法蘊》《發智》《婆沙》論書把“法”解釋爲涅槃,“隨法”解釋爲八支聖道,也是可以合乎四預流支的階段的。
《法蘊》《發智》《婆沙》論書的這個解釋與預流階段並不相違。但是,這個解釋只能限定于“法隨法行”這個特定的術語。俺在原始經典中,還沒有讀到過哪篇經把涅槃獨稱為“法”。原始經典中所謂的“法”(佛法),是指四念處、八支聖道、四聖谛,當然其中包括了“涅槃”;在整個“法”的系統中,涅槃是“法”的一項內容,所以不會把涅槃獨稱爲“法”。
potato 寫: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highlight=

《法蘊》《婆沙》論書的解釋,概括地說就是:“法”指最勝的法,即涅槃;“次法”指次於、隨於涅槃的法,即八正道。但這種解釋在原始經典《雜阿含》裡是找不到依據的。《雜阿含》有哪篇經把涅槃特稱為“法”、獨稱為“法”呢?有哪篇經把八正道指稱為涅槃的“次法”呢?沒有吧! :!:
爲了使討論盡量簡潔,這裏只對論書的法義陳述作辨析。(“譬喻”是否恰當,就不再細究了。)
Dogbert 寫: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 ... c&start=30

我想你大概是把「獨得法名」解讀成「只有涅槃是法」,所以後來才會有為什麼只有涅槃才是法的「不平之鳴」吧。

「獨得法名」的意思是用單獨一個「法」字來稱呼它,八支聖道則用「隨法」來稱呼。

此論什麼時候說八支聖道不是法了?他只是說涅槃與八支聖道彼此的差別,而有不同名稱與定位而已,譬喻則用國王、大臣的身分來譬喻。你居然還可以打著邏輯之名,曲解文意,連“歸謬推論”都出來了。

文章解讀都錯了,你要歸謬推論什麼?在我看來,古人寫的文章,看不看得懂,大部分都是國文程度的問題。

發表於 : 2011-03-15, 10:50
建山明
Dogbert 寫:以前上巴利文時,我有特別問過老師這個問題,雖然荒廢多年,巴利文早就還給老師,不過他的解釋我倒是記得很清楚。這「dhammānudhammappatipatti」逐字翻出來就是「法隨法行」,老師的解釋是,這句是拆成三字。

1.法

2.隨法(隨順法)

3.行

「法隨法行」簡單說就是「行法」,就是3、1兩字。那要行(3)什麼法(1)呢?行(3)的就是隨順法(2)的法(1)。

既然這個被我們所行(3)的法(1),是隨順法(2)的,那隨順什麼法?這答案就比較容易些了,論書都有些解釋可以參考。

所以從巴利文來解釋是用321的順序解釋回來,「dhammānudhammappatipatti」逐字翻出來在中文看起來是不太對勁,從巴利文來看就很正常了,因為巴利文在解讀字句從來不看前後順序,而是依照字的詞性來解釋。
關于論書對“法隨法行”的解釋,曾在以前的幾個主題討論過。Dogbert法友說的“論書”,應該是指《法蘊》《發智》《婆沙》吧。

那麽,Dogbert法友的意思是:被我們所行(3)的 法(1)是八支聖道;法(1)是隨順法(2)的,隨順什麼法呢?隨順于涅槃。就是說,法(2)是涅槃。這個解釋,總的意思與論書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仔細辨別,兩種解釋的語法是不一樣的!論書是說:“法(1)”是涅槃,“隨法”是八支聖道。

Dogbert法友提供的解釋,“隨”是動詞(俺不懂巴利語的詞性,這是依漢語習慣來理解),意思是“隨順于”。論書的解釋,“隨”是形容詞,意思是“隨順的”。而《巴漢詞典》的解釋,當“ānu”作形容詞用時,意思是“小的”,並沒有“隨順的”這個意思。那麽,論書的解釋在語法上是不對的嗎?

發表於 : 2011-03-15, 13:19
Dogbert
ānudhamma 的 anu 是接頭詞(prefix),加上 dhamma 就是隨順法的意思。

a 變成 ā 是因為前面那個 dhamma 的 a + anudhamma 的 a = ā。兩個母音短音相連變成一個長母音, a + a = ā。

發表於 : 2011-03-15, 18:41
yunshui
說說我個人的理解:

前面的‘法’我理解成‘見法’的內容,既是入流時的證知---五受陰的無常、苦、非我。

後面的‘隨法行’既是因前面的‘見法’推動而步入梵行的實踐---八正道(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舍)。

區別是這樣的:1)後面的‘法’包括前面‘法’的內容,也包括‘道品’的實踐。
2)後面的‘法’依前面的‘法’而生起。法法相依,依次而進。

曾經有法友討論如何鑒定果位,‘法、隨法行’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如果有人說他見法了,卻不能走上向厭、離欲、滅的方向,那是不可靠的。
如果我們自己感覺自己見法了,看看自己是否還積極入世、是否已經走上向厭、離欲、滅的方向。如果不能做到,所見的法可能還只是概念。

發表於 : 2011-03-15, 19:16
redredkiss
末學淺見,法隨法行,前面的法應該是四聖諦,隨法行,因該說的是隨順四聖諦之法。因應了,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然後,見法(四聖諦)(隨法)苦集滅道,成就初果。
在很多經典中都提到法眼凈,成就初果,應該與法隨法行相呼應。因為這些人基本都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