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依印度教(古婆羅教)所主張:今世窮者不好命者,皆前世所造,今世果成,還受其報,因此,其主張:旁人不可幫助今世窮者不好命者,勸人不可干涉因果,應讓果自然受報消盡。那麼,佛陀成佛教化眾生之行為,在印度教者眼中,是干擾因果之行為,是其教所禁止!這世間,若都依印度教所主張而行,則眾生無向上提昇之機會,只有一直向下沉淪的份,這樣合理嗎?
我們知道,對今生所受之苦樂,佛陀於雜阿含經(302、303、343經)中主張:苦樂從緣起,亦從緣滅。眾家所說─苦樂自作、苦樂自他作、苦樂非自他作、無因作等等,皆是從緣起,即緣觸生,若言不緣觸生者,無有是處。
以佛教的緣起法來解釋,眾生因無明、貪愛而執取五蘊,因六入緣觸而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但"因受而生愛"者,此句不知作何解釋?是緣"樂受"而生愛呢?還是緣"苦受"而生愛呢?還是緣"不苦不樂受"而生愛呢?智者請為迷惑者解惑!
另外,雜阿含經(63經):.........無明觸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言有、言無、言有無、言非有非無、言我最勝、言我相似、言我劣,我知、我見。.......多聞聖弟子住六入處,而能厭離無明,能生於明。彼於無明離欲而生於明,不有、不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非有我最勝、非有我相似、非有我劣、非我知、非我見。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請問,經中,無明觸所觸,"言非有非無",明觸所觸,亦言"非有無",此中兩者"非有無",是否意義一樣?另外,經中所說多聞聖弟子,厭離無明,而生於明,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是否是代表所有的多聞聖弟子皆能厭離無明,而生於明?佛與阿羅漢,是否也是厭離無明,而生於明,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若是,則佛與阿羅漢的觸是"明觸",非"無明觸",那麼,緣觸亦生苦樂,所不同者,只是,佛與阿羅漢不取所觸,心境不會因為"取"、"住"、"計我"來繫著,因為具備"正見"的緣故。所以,佛阿羅漢是:明─不生行─識安樂住,不攀緣名色─明觸─受不取─明觸想亦不取,色、受、想、行、識五者不再成蘊聚。也就是,聖者,因"明"而愛滅,愛滅而取滅,取滅而有滅,有滅而生滅,生滅而老病死憂悲惱苦全部大苦聚滅。這是否就是聖者與凡夫之區分?但是,這當中"不生行",是不生身口意行?還是不生愛取之行?還是有其他解釋? 智者請為迷惑者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