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不該捐款給僧眾?
做為一位深信原始佛法的人士,我們該不該捐款給僧眾?若不捐,有人會說,我們不供養三寶,無法殖福!無法親近善知識!也沒有機會聽聞正法!但是,要是我們捐款給僧眾,這等於助他們犯戒!害了僧眾,因為律云如下:
沙彌十戒(南傳佛教)
1.我要受持遠離殺生的學處。
2.我要受持遠離不與取的學處。
3.我要受持遠離非梵行的學處。
4.我要受持遠離妄語的學處。
5.我要受持遠離使人迷醉、放逸之原因的穀酒、果酒的學處。
6.我要受持遠離非時食的學處。
7.我要受持遠離觀賞跳舞、唱歌、奏樂、演藝的學處。
8.我要受持遠離裝飾之原因的華鬘、香料、塗油、佩帶物、裝飾品的學處。
9.我要受持遠離高大床座的學處.
10.我要受持遠離受納金銀的學處.
各位!要如何做才是如法?經中,八正道的正命:如法求取飲食、衣服、醫藥、臥具 (四供養)。現今,你供養臥具,誰收?你給醫藥,那會被衛生署罰款!怎麼辦?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
我們該不該捐款給僧眾?
我們該不該捐款給僧眾?
清淨心法友,你答的不錯!重點就是「不能送錢給出家人」,至於供養,你可以自己來,也可以委託他人去作,不過,供養上,僅止於四供養!不能超出戒律規定!
我們該不該捐款給僧眾?
有關「四供養」方面,在『經』中,雜阿含經796經,文中的『八正道』的正命,已提到:如法求飲食、衣物、醫藥、臥具,非不如法。至於『律』中,「波羅提木叉經」,即「戒經」,其中的第五類「波逸提」有提到。古代的經濟生活,極為簡單。比丘們的日用物質,不外乎衣、缽、臥具、藥食。比丘們過著「少欲知足」、「易養易滿」的獨身生活。可是佛法開展了,信眾越來越多,供養也越厚。對於資生的物品,比丘們也有求多、求精的現象。對於這,不能不多方限制。凡是供養超過水準的,不合規定的物品,都該捨棄。物品應捨棄而罪應悔,名為「尼薩耆波逸提」(Nihsargika-patayantika) ─「捨墮」。──此參考 印順長老著 原始佛教之集成。
不只是捐錢的問題而已,事實上,連供養的對象都可以仔細挑選的,畢竟在家信徒的財物資源也是有限。如果我有的欲望,我供養的對象都有,那我供養自己就好了。
雜阿含二八○經,佛陀則是告訴頻頭城的一位婆羅門長者,如何分辨那些出家的修行者應該恭敬.尊重.禮事.供養,而那些則不應該。佛陀說,如果一位出家人於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接觸、意思法時,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行疏澀。則如此沙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因為凡夫也是如此,看不到兩者有何差別之處。反之,如有出家的修行者能離貪、向著調伏貪念的方向修行。離恚…。離癡…。那麼,這樣的修行者應該恭敬.尊重.禮事.供養。(附註)
所以,從雜阿含二八○經,可以瞭解佈施或供養的對象,並不是毫無分別的,至少,從雜阿含經文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可以這樣理解。
附註:
雜阿含經
(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到頻頭城北申恕林中
爾時。頻頭城中。婆羅門長者皆聞世尊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頻頭城申恕林中。聞已。悉共出城。至申恕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人問汝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當答言。若沙門.婆羅門眼見色。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比丘。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作是說已。當復問言。何故如此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見色。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彼沙門.婆羅門眼見色。亦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我於斯等求其差別。不見差別之行。是故我於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若復問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若彼眼見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念。內心寂靜。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若復問言。何故於此像類沙門.婆羅門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見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離貪.離欲.離渴.離念。內心寂靜。行如法行。不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我等於彼。求其差別。見差別故。於彼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如是說已。若復問言。彼沙門.婆羅門有何門。有何形貌。有何相。汝等知是沙門.婆羅門離貪.向調伏貪。離恚.向調伏恚。離癡.向調伏癡。汝應答言。我見彼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像類。在空閑處.林中樹下.卑床草蓐。修行遠離。離諸女人。近樂獨人。同禪思者。若於彼處。無眼見色可生樂著。無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可生樂著。若彼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行.如是形貌.如是相。令我等知是沙門。婆羅門離貪.向調伏貪。離恚.向調伏恚。離癡.向調伏癡
時。諸沙門.婆羅門長者白佛言。奇哉。世尊。不自譽.不毀他。正說其義。各各自於諸入處。分別染污清淨。廣說緣起。如如來.應.等正覺說。譬如士夫。溺者能救。閉者能開。迷者示路。闇處然燈。世尊亦復如是。不自譽.不毀他。正說其義。乃至如如來.應.等正覺說
爾時。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二八○經,佛陀則是告訴頻頭城的一位婆羅門長者,如何分辨那些出家的修行者應該恭敬.尊重.禮事.供養,而那些則不應該。佛陀說,如果一位出家人於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接觸、意思法時,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行疏澀。則如此沙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因為凡夫也是如此,看不到兩者有何差別之處。反之,如有出家的修行者能離貪、向著調伏貪念的方向修行。離恚…。離癡…。那麼,這樣的修行者應該恭敬.尊重.禮事.供養。(附註)
所以,從雜阿含二八○經,可以瞭解佈施或供養的對象,並不是毫無分別的,至少,從雜阿含經文的角度來看,應該是可以這樣理解。
附註:
雜阿含經
(二八○)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到頻頭城北申恕林中
爾時。頻頭城中。婆羅門長者皆聞世尊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頻頭城申恕林中。聞已。悉共出城。至申恕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人問汝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當答言。若沙門.婆羅門眼見色。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比丘。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作是說已。當復問言。何故如此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見色。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彼沙門.婆羅門眼見色。亦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我於斯等求其差別。不見差別之行。是故我於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若復問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若彼眼見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念。內心寂靜。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若復問言。何故於此像類沙門.婆羅門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見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離貪.離欲.離渴.離念。內心寂靜。行如法行。不行疏澀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我等於彼。求其差別。見差別故。於彼像類沙門.婆羅門所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如是說已。若復問言。彼沙門.婆羅門有何門。有何形貌。有何相。汝等知是沙門.婆羅門離貪.向調伏貪。離恚.向調伏恚。離癡.向調伏癡。汝應答言。我見彼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像類。在空閑處.林中樹下.卑床草蓐。修行遠離。離諸女人。近樂獨人。同禪思者。若於彼處。無眼見色可生樂著。無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可生樂著。若彼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行.如是形貌.如是相。令我等知是沙門。婆羅門離貪.向調伏貪。離恚.向調伏恚。離癡.向調伏癡
時。諸沙門.婆羅門長者白佛言。奇哉。世尊。不自譽.不毀他。正說其義。各各自於諸入處。分別染污清淨。廣說緣起。如如來.應.等正覺說。譬如士夫。溺者能救。閉者能開。迷者示路。闇處然燈。世尊亦復如是。不自譽.不毀他。正說其義。乃至如如來.應.等正覺說
爾時。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我們該不該捐款給僧眾?
我贊同希拉法友的見解!但是,如何得知所要供養的出家人,離貪、向調伏貪,離恚、向調伏恚,離癡、向調伏癡呢?總不能只看:「其在空閑處、林中樹下、卑床草蓐,修行遠離,離諸女人,近樂獨人,同禪思者。若於彼處,無眼見色可生樂著,無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可生樂著。」,因為,有些人會偽裝喔?譬如:
雜阿含1131經(佛光版)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祁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時,有尼乾子七人、闍祈羅七人、一舍羅七人,身皆麁大,彷徉行住祈洹門外。
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三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辨;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 」
王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理,言:『久相習,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明。』我有家人,亦復出家,作斯等形相,周遊他國,而復來還,捨其被服,還受五欲。是故,當知世尊善說,應與同止,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有智慧。」
爾時,世尊而說偈曰:
「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
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
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
猶如榆石銅,塗以真金色。
內懷鄙雜心,外現聖威儀,
遊行諸國土,欺誑於世人。」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1131經(佛光版)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祁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時,有尼乾子七人、闍祈羅七人、一舍羅七人,身皆麁大,彷徉行住祈洹門外。
時,波斯匿王遙見斯等彷徉門外,即從座起,往至其前,合掌問訊,三自稱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薩羅王。」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稱姓名,合掌問訊?」
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間若有阿羅漢者,斯等則是。」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羅漢、非阿羅漢,不得他心智故。且當親近觀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決!審諦觀察,勿但洛莫!當用智慧,不以不智;經諸苦難,堪能自辨;交契計挍,真偽則分。見說知明,非可卒識,當須思惟,智慧觀察 ! 」
王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理,言:『久相習,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明。』我有家人,亦復出家,作斯等形相,周遊他國,而復來還,捨其被服,還受五欲。是故,當知世尊善說,應與同止,觀其戒行,......乃至見說知有智慧。」
爾時,世尊而說偈曰:
「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
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
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
猶如榆石銅,塗以真金色。
內懷鄙雜心,外現聖威儀,
遊行諸國土,欺誑於世人。」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我想,供養僧人佛法書籍應當是如法的。比如:印刷成冊的大藏經等。
但這個不在四種供養的範圍內。也許這是由於佛在世時,經律主要以背誦的方式傳承,所以未涉及書籍的問題。
但這個不在四種供養的範圍內。也許這是由於佛在世時,經律主要以背誦的方式傳承,所以未涉及書籍的問題。
http://blog.sina.com.cn/u/1501252922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
我的博客,歡迎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