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禪思的意思?

發表於 : 2010-05-21, 22:24
siongui
請問諸位,常常看到"禪思"這個名詞,
一直不解其意,請問該作何解?

發表於 : 2010-05-23, 21:18
建山明
“禅思”=“禅定”。《雜阿含》譯作“禅思”。我想,譯作“禅思”,是因爲任何一種禅定都是心的一種境界,所以中文仍稱其爲“思”;不過這個“思”不同于一般所說的“思想”“思考”。

發表於 : 2010-05-24, 23:01
BBCALL
禪思=禪定???

這個答案值得商榷。

SA65:比丘。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SA336: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

末學依經看,禪思指的是毗婆舍那或四念處的修習,而應不是指奢摩它〈禪定〉。

禪定不是佛陀發現的,也不能破除我執的。

發表於 : 2010-05-25, 09:56
建山明
BBCALL 寫:禪思=禪定???

這個答案值得商榷。

SA65:比丘。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雜阿含》65經: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比丘!禅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

《雜阿含》66經: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如實觀察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常當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內寂其心”就是對“修習方便禅思”的解釋,“內寂其心”即禅定。卅“所以者何?修習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佛教修習禅定的目的,是爲了“如實觀察”。

發表於 : 2010-05-25, 10:26
建山明
BBCALL 寫:末學依經看,禪思指的是毗婆舍那或四念處的修習,而應不是指奢摩它〈禪定〉。

禪定不是佛陀發現的,也不能破除我執的。
《相應部》22. 5經: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樹林給孤獨園。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大德!”彼諸比丘應諾世尊。世尊如是說曰:“諸比丘!應修習三昧。諸比丘!入三昧之比丘,應如實了知。何爲如實了知耶?[謂]色集與滅,受集與滅,想集與滅,行集與滅,識集與滅。”

“三昧”也譯作“三摩地”,即禅定。“奢摩它”是止,“毗婆舍那”是觀,止、觀都屬于正念範疇。

“修習三昧”是禅定,“如實了知”是正念。

發表於 : 2010-05-29, 16:23
siongui
在法鏡室裡看到帕奧禪師的解釋如下:

問28:何謂禪思?坐禪時須要禪思嗎?可否舉例說明?

答28:禪思的巴利文是「jhayati」,是一個動詞,有兩個含意:一個含意是燒毀煩惱;另一個含意是透視禪修目標或深深地將心固定於禪修目標(,以便燒毀煩惱)。它的名詞是禪那(jhana)。禪那可分為兩大類,即世間禪那與出世間禪那。世間禪那又可分為兩種,即止禪禪那與觀禪禪那。這是禪那的廣義解釋。出世間禪那能夠永遠地去除煩惱;世間禪那則只能暫時地去除煩惱。這兩種去除煩惱的情況都稱為燒毀煩惱,因此禪修時你需要運用禪思深深地將心固定於禪修目標,以期達到禪那。我將舉例說明:

當禪修者修行止禪而進入初禪時,他的名法當中有五個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存在。這五個禪支稱為止禪禪那,它們能長時間地制止煩惱生起,如一小時、二小時、一天、二天等。當禪修者修行觀禪,觀照行法為無常、苦、無我時,他的觀智通常與五個禪支相伴生起。這五個禪支稱為觀禪禪那,它們也能長時間地制止煩惱生起。大龍大長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止禪禪那與觀禪禪那制止了煩惱,並且保持煩惱不生起長達六十年之久。

當禪修者的觀智成熟時,就能以道智與果智體證涅槃。如果他在觀照欲界法或初禪法為無常、苦或無我時體證涅槃,那麼他的聖道名法中有五個禪支存在。然而,如果他在觀照第二禪法為無常、苦或無我時體證涅槃,則他的道智與三個禪支(喜、樂、一境性)相伴生起。這些禪支能徹底無餘地燒毀某些煩惱。當禪修者證得阿羅漢道時,與阿羅漢道智同時生起的禪支能徹底無餘地燒毀其餘的一切煩惱。這些禪支都是出世間禪那。

因此,修行止禪與觀禪時都需要運用「禪思」(jhayati)──將心深深地固定於禪修的目標,以期燒毀煩惱。持續如此地修行,達到相當程度時,止行者就可能成就止禪禪那與觀禪禪那,觀行者就可能成就觀禪禪那。然後當他們的五根力量夠強及達到平衡時,就能成就出世間禪那而證得聖果。

出處:
http://dama.oba.org.tw/forest013_Pha_Au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