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遵比丘尼所著滅苦之道見解錯誤的地方

以原始佛法之中的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開設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關於法遵比丘尼所著滅苦之道見解錯誤的地方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06, 21:50

在法遵比丘尼所著的滅苦之道中似乎存在著些許問題,想請各位法友指點迷津,茲舉例如下:

心,便是一般人所謂的心靈,是相對於身的一種生命現象的呈現。......不過情緒波動仍只是心受到五受陰纏擾的狀態,並不能完全代表心靈。

心靈是一種相當抽象的概念.....即使在《修多羅》的經文中,也不見佛陀如解釋五受陰一般地解釋心....

世人對身、心的了解大約是草率地將色身當作身,而一切受、想、行、識等屬於無色的精神機能就歸類為心了。

受、想、行、識這四無色陰,佛陀是將它們歸納在身的範圍內的...。

整個五受陰都是身,有身就不可能不作用、不受苦。


法遵比丘尼認為離受想行識外還有一處心可覓,這種見解是邪見嗎?又寫此書的來歷只是將阿含經與相應部讀後,藉以反思自己多年來北傳的見解,既沒師承,又沒有南傳禪師認可(頂多真華長老有寫序),這樣一本書值得一閱嗎?深怕想由北傳轉往南傳的法友們受誤導,所以想請教各位法友,該書宜讀否?

心,不是永恆不變的存在體,它依然是隨因緣條件而生,也必隨因緣條件而幻滅的無常之法。它的因緣條件就是名、色。名是生命中屬於精神作用的部份││受、想、行、識受陰;色就是生理機能││色受陰。

這段話似乎暗示著假如來藏的思想,看來這本書也像半調子的立場,既要批判北傳,又搞個假如來藏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9-07-07, 10:53

我看了一下他寫的書,發現他會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他把「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的身當成色身的身,也就是把它當成色法而不是名法,於是就說受、想、思、識都變成是色身了。

其實此身非彼身,此身是積聚、集合體的意思。再說得明白點,所謂六受身其實就是受受陰(受蘊)的意思(請見雜阿含61經)。

因為他把兩個不同意義的身搞在一塊,所以才會說「受、想、行、識這四無色陰,佛陀是將它們歸納在身的範圍內的」。

另外,他說五蘊外還有個心,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他說受、想、行、識都不是心而是色身了,那勢必要再發明出一個不同於五蘊的心來,不然他就無法自圓其說了,因為在他的理論裡不能沒有了心啊。 :wink: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07, 11:09

果然是依文解意@@~~感謝版大提出指正,對於這樣抒發個人情感意見的書,還是少看為妙。

南傳典籍這麼多,應該不差她那一本。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07, 11:23

Dogbert 寫:我看了一下他寫的書,發現他會這樣說的原因,是因為他把「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的身當成色身的身,也就是把它當成色法而不是名法,於是就說受、想、思、識都變成是色身了。

其實此身非彼身,此身是積聚、集合體的意思。再說得明白點,所謂六受身其實就是受受陰(受蘊)的意思(請見雜阿含61經)。 :wink:
另想請教此身指的是積聚、集合體,而在南傳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受想各占一個心所,而行佔了50個心所,識含89種心,故可以知道行識是集合體,那麼在此處該怎解釋受想兩蘊也是集合體呢?

頭像
Mahanama
文章: 2475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ahanama » 2009-07-07, 11:45

巴利文的 Kaaya 有『集合』和『身』 的意思。『法身』(Dhamma-kaaya)的意思就是佛陀功德的總稱,其『身』字在此的意思與六受身、六想身...的『身』一樣,都是集合、總合之意,而不是指身體。不過,從『法身』演變成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超然大我一事來看,連印度人都誤會的術語,中國人看著漢譯經文,很難不望文生義。誤解沒關係,直心近道,終會有明白真相的時候;怕的是有心曲解,一面抓著四阿含找密意,一面毀謗阿羅漢,這就沒救了。 :lol:

頭像
Dogbert
文章: 277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文章 Dogbert » 2009-07-07, 12:12

yggdrasils 寫:另想請教此身指的是積聚、集合體,而在南傳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受想各占一個心所,而行佔了50個心所,識含89種心,故可以知道行識是集合體,那麼在此處該怎解釋受想兩蘊也是集合體呢?
受、想可以不斷生滅,就跟行、識不斷生滅一樣。這些不斷生起的受、想、行、識就給他六受身、六想身、六行(思)身、六識身的稱呼,跟他們是什麼心所無關。

頭像
aacdsee
文章: 177
註冊時間: 2008-06-08, 08:00

文章 aacdsee » 2009-07-22, 23:29

其實法遵比丘尼也是一番好意...為阿羅漢們叫屈。
只不過受過大乘教育,難免有小疏忽,不代表全書不值一觀吧?

頭像
yggdrasils
文章: 38
註冊時間: 2009-04-12, 08:00

文章 yggdrasils » 2009-07-23, 09:06

對於一個由北傳信仰的行者在重新認識南傳法時,也許包容與鼓勵應該多於批判,畢竟多了個北傳的包袱,在理論的建構上,南北傳還是會有差異性,要想調和兩者不同,得更嚴謹些,若捨北傳往南傳發展,或許在理論的一致性上會比較相容。

此書,法遵比丘尼無非是想對北傳的教證重新做一番反省,只不過學有不足,某些關鍵性的用語,在無適當的善知識引導,就得自圓其說,這是不得不慎之處~~

頭像
metta
文章: 249
註冊時間: 2004-09-19, 08:00
聯繫:

文章 metta » 2009-07-25, 05:38

記得多年以前看一份資料,當中說到有人去參加馬哈希尊者指導的禪修,問需不需要先學習經典。馬哈希尊者回答說,沒有禪修,看經典是看不懂的。

其實法遵比丘尼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例子。從印順導師宣導讀阿含經以來,中國有不少佛教徒努力學習阿含經。象法遵比丘尼這樣人也是難能可貴的,但是沒有正確的傳承和修行,確實讀不懂經典,不然怎麼會五蘊外讀出一個心來。

網上還見有人寫了《阿含經的解脫道次第》,把《金剛經》、《心經》和阿含經揉在一起,甚至把老子的思想也揉到一起。 問題也是相似的。

不要說慧學,就是定學他們也沒有搞清楚。

所以我想法遵比丘尼這個現象,是對那些只重視讀經而忽視傳承和修行的人的一個驚醒。

頭像
建山明
文章: 1082
註冊時間: 2005-04-15, 08:00

文章 建山明 » 2011-02-25, 21:12

wsnmdx 寫:这个主题及回复我都看了,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没人就这本书整体是否正确讨论,却在细细枝末节上打转转,还有,……
呵呵,“五蘊”是佛教法義的基本範疇,“五蘊”問題可不是細枝末節的問題哦。 :o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