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1 頁)
大正藏阿含經的斷句問題,請大家分享
發表於 : 2008-12-28, 12:58
由 DavidChiou
大家好!
我不是在 CBETA 工作,不過聽說 CBETA 在明年會將阿含經(雜阿含經、增壹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四部都有?) 的新式標點版本提供在最新的光碟上,方便大家閱讀。原始標點是由法雨道場提供的。
因此雞婆來公告一下,希望大家在研習阿含經時,如果發現大正藏的斷句錯誤,還請提供上來,讓以後出版的標點能夠越來越正確。不管你是讀哪個印刷廠印的阿含經,都請告知,因為我們發現大多數版本印刷的阿含經都有大多數相同的斷句錯誤。
其實印老在幾十年前出版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已經更正了不少大正藏《雜阿含經》的斷句錯誤,但是印老為人謙遜,也沒有標出哪些句讀他改掉了,因此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印老改了那麼多的斷句錯誤。甚至連印老弟子楊郁文老師主編的『佛光阿含藏』,都仍有大多數印老早已更正的斷句錯誤;不過當然,『佛光阿含藏』又更正了另外很多的斷句錯誤,是印老版所沒有更正的。這些由於沒有列出其發現,因此後世在印阿含經時,大多人仍重蹈覆轍。希望能多集結一些這方面的資訊,公開出來,讓以後阿含經印行的品質能進一步提升!
目前已更正了現有版本《雜阿含經》上百個斷句、標點的錯誤,等最後完成後,也會整理公告,讓以後其餘版本的阿含經斷句能越來越好。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例子
發表於 : 2008-12-28, 13:04
由 DavidChiou
先舉幾個例子。每個例子後面可能都有一大篇的討論可講,因此就先不談背後的原因。
可注意的是以下只是部份修正內容,等往後全部結集完畢後會一併公佈。
=================================
卷第一
=================================
「信家、非家、出家」一律改為「信家非家、出家」
「示教照喜」考慮皆改為「示、教、照、喜」,因為是四個不同的事,而不是「示教、照喜」。
=================================
卷第二
=================================
@[0009a05]@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根據意義,斷句應)改為:
@[0009a05]@「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
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
見受、想、行、識是我[6]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CBETA, T02, no. 99, p. 11, b4-7)
(根據意義,斷句應)改為:
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
見受、想、行、識是我【、】[6]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CBETA, T02, no. 99, p. 11, b4-7)
~~~~~~~~~~~~~~~~~~~~~~~~~~~~~~~~~~~~~~~~~~~~~~~~~~~
@[0012a10]@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信心善男子應作是念:『我應隨順法,我當於色多修厭離住,於受、想、行、識多修厭離住。』信心善男子即於色多修厭離住。於受、想、行、識多修厭離住,故於色得厭,於受、想、行、識得厭。厭已,離欲【】解脫-[2]-,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是四個次第)改為
@[0012a10]@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信心善男子應作是念:『我應隨順法,我當於色多修厭離住,於受、想、行、識多修厭離住。』信心善男子即於色多修厭離住。於受、想、行、識多修厭離住,故於色得厭,於受、想、行、識得厭。厭已,離欲,解脫-[2]-,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言數"不能拆開,
T09n0278_p0627c19(00)?譬如字章。悉入一切字數。一切事數。
T09n0278_p0627c20(02)?一切語言數。一切算數。一切世間出世間。
T09n0278_p0627c21(02)?而無所住。如來音聲亦復如是。
“言數”即是“語言數”,“在數”的意思。
因此應一律標為「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而非「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雜阿含有五個地方有這句話,且在大正藏中標點不一,就一律改為一樣的。要改的有卷二、十一、十三、十六。
~~~~~~~~~~~~~~~~~~~~~~~~~~~~~~~~~~~~~~~~~~~~~~~~~~~
二[11]信二阿難 壞法.鬱低迦
婆羅及世間 [12]除漏無漏法」(CBETA, T02, no. 99, p. 13, c5-6)
[12]除恐陰。
校勘 "除恐陰" 的意思是 "除, 恐怕是 陰"
因為參考 (五五) 經, 內容在談 "陰"
所以建議改成如下,並處理標點
二[11]信.二阿難 壞法.鬱低迦
婆羅及世間 [12][除>陰].漏、無漏法
~~~~~~~~~~~~~~~~~~~~~~~~~~~~~~~~~~~~~~~~~~~~~~~~~~~
《雜阿含經》卷2:「時,諸比丘語阿難曰:「尊者[18]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若不憚勞者,可共往詣世尊?」」(CBETA, T02, no. 99, p. 13, c22-24)
[18](當)+知【宋】【元】【明】。
如果依宋元明三本加上 "當" , 則標點可為
尊者當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若不憚勞者,可共往詣世尊?
但若不加 "當" , 則標點應為
尊者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若不憚勞者,可共往詣世尊?
=================================
卷第三
=================================
@[0018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11]-我今當說-[12]-有-[13]-身邊、有身集邊、有
身滅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云何有[*]身邊?謂五受陰。-[14]-云何為五?色受
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邊。云何有身集邊?謂-[15]-受,當來有-[16
]-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云何有身滅邊
?即此-[17]-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18]-【】吐、盡、離欲
、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是故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這可能要看如何改會更清楚?)改為
@[0018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11]-我今當說-[12]-有-[13]-身邊、有身集邊、有
身滅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云何有[*]身邊?謂五受陰。-[14]-云何為五?色受
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邊。云何有身集邊?謂-[15]-受,當來有-[16
]-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云何有身滅邊
?即此-[17]-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18]-吐、盡、離欲、滅
、寂沒,是>名有身滅邊。是故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
@[0018b2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諦聽
,善思,當為汝說。云何有身?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
有>身。云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滅?當來有
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
(這可能要看如何改會更清楚?)改為
@[0018b2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諦聽
,善思,當為汝說。云何有身?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
有>身。云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有身集。云何有身滅?當來有
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
=================================
卷第八
=================================
@[0054b07]@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8]
-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
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
現見法。
改為:
@[0054b07]@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8]
-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
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此經還有幾處都是如此,要一一修改。
卷第十
@[0067c15]@「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住法。」
改為
@[0067c15]@「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恒、不變易、正住法。」
=================================
卷第九
=================================
@[0063b29]@諸[少年>年少]言:「終不敢復言【。】如是再三,語猶不止。【」】
(這些年少,基本上那時對迦旃延是不恭敬的。所以年少不太可能說「終不敢復言」)改為
@[0063b29]@諸年少言終,不敢復言。如是再三,語猶不止。
=================================
卷第十一
=================================
@[0072c08]@「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
@[0072c12]@「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於空室,彼空室觀察。
改為
@[0072c08]@「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
@[0072c12]@「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於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執明燈,入於空室,彼空室觀察。
=================================
卷第十三
=================================
@[0090b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
(用 google 搜獅子吼站內「雜阿含 句讀」、「雜阿含 標點」,根據獅子吼站讀經會發現)改為
@[0090b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經法,諸比丘崇向,而於經法異信、異欲、異聞、異行思惟、異見審諦忍,正知而說:
=================================
卷第十四
=================================
@[0097a11]@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
,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改為
@[0097a11]@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
卷第十六
=================================
@[0114c28]@-{當善界學,善種種界}-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眼藥丸,深廣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藥丸,界界安置,能速令盡於彼界,界不得其邊,當知諸界,其數無量。是故,比丘,當善界學,善種種界,當如是學。」
(斷句意義錯誤,)應改為:
@[0114c28]@-{當善界學,善種種界}-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眼藥丸,深廣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藥丸,界界安置,能速令盡,於彼界界,不得其邊。當知諸界,其數無量。是故,比丘,當善界學,善種種界,當如是學。」
=================================
卷第二十九
=================================
以下整段改非常多,就不將原文列出了。也參考了雜阿含經論會編,並加以稍加做得清楚些。全部改為如下:
@[0208c22]@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入息念時,如入息學;乃至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念入息時,如念入息學,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時,如身行止息、出息學,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
@[0208c27]@佛告阿難:「譬如有人乘車輿從東方顛沛而來,當於爾時,踐蹈諸土堆壟不?」
@[0208c29]@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0208c30]@ 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念[人>入]息時,如入息念學……」如是乃至「善內思惟」。「若爾時聖弟子覺知喜,乃至覺知意行息學,聖弟子受受觀念住;聖弟子受受觀念已,如是知善內思惟。譬如有人乘車輿從南方顛沛而來。云何?阿難,當踐蹈土堆壟不?」
@[0209a05]@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0209a06]@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受受觀念住,知善內思惟。若聖弟子覺知心;欣悅心;定心;解脫心入息,如解脫心入息學,解脫心出息,如解脫心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如是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譬如有人乘車輿從西方來,彼當踐蹈土堆壟不?」
@[0209a12]@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0209a12]@ 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覺知心……」乃至「心解脫出息,如心解脫出息-[1]-學,如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知善內思惟,善於身受心,貪憂滅捨,爾時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阿難,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壟,有人乘車輿從北方顛沛而來,當踐蹈土堆壟不?」
=================================
卷第三十
=================================
944 經
>>>>>>>>>>>>>>>>>>>>>>>>>>>>>
謂聖弟子於佛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佛不壞淨;
於法、僧不信【】惡戒,彼則已斷已知,成就法、僧不壞淨及聖戒成就。
<<<<<<<<<<<<<<<<<<<<<<<<<<<<<
改為:
>>>>>>>>>>>>>>>>>>>>>>>>>>>>>
謂聖弟子於佛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佛不壞淨;
於法、僧不信【、】惡戒,彼則已斷已知,成就法、僧不壞淨及聖戒成就。
<<<<<<<<<<<<<<<<<<<<<<<<<<<<<
因為如果「不信」和「惡戒」連在一起,「不信惡戒」會被解讀為「不相信
惡的戒律」(已斷已知)。但依前後文來看應該解讀為「厭惡聖戒的心念」
(已斷已知)。
=================================
卷第三十七
=================================
@[0271b18]@「淳陀!何等為黑、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乃至觸以不觸,悉皆不
淨?淳陀!謂殺生惡業,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慳貪吝惜,於一切眾生
乃至昆蟲,不離於殺。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
、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8]-干,不離邪婬,不實[忘>妄]語,或
於王家、真實言家、多眾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
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捨離,是名妄語。兩
舌-[9]-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10]-遍相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
。不離惡口-[11]-罵【,】若人軟語-[12]-說,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
念,適意、隨順三昧【】捨【;】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
昧說。如是等言,不離麤澀,是名惡-[13]-心。-[14]-綺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言
、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壞語。
(意義上斷句有誤,)改為
@[0271b18]@「淳陀!何等為黑、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乃至觸以不觸,悉皆不
淨?淳陀!謂殺生惡業,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慳貪吝惜,於一切眾生
乃至昆蟲,不離於殺。於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
、夫主、親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8]-干,不離邪婬,不實[忘>妄]語,或
於王家、真實言家、多眾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
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語,而不捨離,是名妄語。兩
舌-[9]-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10]-遍相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
。不離惡口-[11]-罵:若人軟語-[12]-說,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
適意、隨順三昧。捨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三昧說。如是等言
,不離麤澀,是名惡-[13]-心。-[14]-綺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言、非法言、不思
言,如是等,名壞語。
~~~~~~~~~~~~~~~~~~~~~~~~~~~~~~~~~~~~~~~~~~~~~~~~~~~
1047經:
@[0274a0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必
墮惡趣泥犁中。譬如圓珠,擲著空中,落地流轉,不一-[3]-處住。如是,惡業因、惡心因
、惡見因,身壞命終,必墮地獄【】中【,】無住處。
依據該經文義以及比喻「圓珠丟到空中一定直接落下,不會停在半空」來看,應該是:
@[0274a0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惡業因、惡心因、惡見因,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必
墮惡趣泥犁中。譬如圓珠,擲著空中,落地流轉,不一-[3]-處住。如是,惡業因、惡心因
、惡見因,身壞命終,必墮地獄,中無住處。
=================================
卷第三十九
=================================
以下二大段是相連的:
@[0317a06]@「然後復-[4]-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
利華、修揵提華、彌離頭揵提花、阿提目多花。聞花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5]-堂,
即坐其上;見五柱-[6]-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花遍布,莊嚴妙好;而於
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坐高-[7]-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
,如彼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河中【。』】
@[0317a15]@【「】有聞聲者,-[8]-乘聲問言:『何方得出?從何處出?』其中有言:『汝
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
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
改為(參考雜阿含經論會編)
@[0317a06]@「然後復-[4]-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
利華、修揵提華、彌離頭揵提花、阿提目多花。聞花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5]-堂,
即坐其上;見五柱-[6]-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花遍布,莊嚴妙好;而於
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坐高-[7]-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
,如彼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0317a15]@「河中有聞聲者,-[8]-乘聲問言:『何方得出?從何處出?』其中有言:『汝
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
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
=================================
卷第四十八
=================================
@[0355b10]@第四天子復讚嘆言:「若有於沙門瞿曇【!】士夫分陀利所說【】違反嫌責,
當知斯等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唯除不知真實者。」
改為
@[0355b10]@第四天子復讚嘆言:「若有於沙門瞿曇士夫分陀利所說,違反嫌責,當知斯等
長夜當得不饒益苦,唯除不知真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