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2 頁)
憶念佛法僧,不如憶念這裡
發表於 : 2008-11-09, 23:34
由 husam
平常憶念佛法僧,要想像兩千五百年前佛陀講道的情形,佛弟子們精進的情形,實在有點累人,因為不是生在那時,難以想像那個情境。
不過想到現在這個時候,就有一群心向正法的人,建構了這個網站,一切以正法為依歸。
想到這裡,我再也不用想像兩千五百年前的景象,心中就有法喜升起。
若要憶念佛法僧,不如直接憶念這網站的情形,心情就舒服多了。
發表於 : 2008-11-11, 14:21
由 建山明
好啊。随喜。
Re: 憶念佛法僧,不如憶念這裡
發表於 : 2008-11-11, 20:48
由 boy650623
husam 寫:平常憶念佛法僧,要想像兩千五百年前佛陀講道的情形,佛弟子們精進的情形,實在有點累人,因為不是生在那時,難以想像那個情境。
不過想到現在這個時候,就有一群心向正法的人,建構了這個網站,一切以正法為依歸。
想到這裡,我再也不用想像兩千五百年前的景象,心中就有法喜升起。
若要憶念佛法僧,不如直接憶念這網站的情形,心情就舒服多了。
並不會哦
歷歷在目(形容)
每每想到佛法僧
就由衷的從心裡讚嘆 佛陀和聖弟子!!~
尤其佛陀臨終時的付囑
難怪
沒有獲得四果的聖弟子
個個哭的灰頭土臉(形容)
Re: 憶念佛法僧,不如憶念這裡
發表於 : 2008-11-13, 07:13
由 HICANFLY
husam 寫:平常憶念佛法僧,要想像兩千五百年前佛陀講道的情形,佛弟子們精進的情形,實在有點累人,因為不是生在那時,難以想像那個情境。
不過想到現在這個時候,就有一群心向正法的人,建構了這個網站,一切以正法為依歸。
想到這裡,我再也不用想像兩千五百年前的景象,心中就有法喜升起。
若要憶念佛法僧,不如直接憶念這網站的情形,心情就舒服多了。
憶念網站?
有如憶念三寶功德?
憶念三寶功德如『雜阿含經』卷二0:
「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
發表於 : 2008-11-13, 10:21
由 husam
當然可以成立啊,這裡也是依照佛陀所流傳的法而行呀。
憶念這網站的話,憶念佛,憶念法都具足的。憶唸僧的話,應該也不限在家出家,只要是依循佛陀正法的就是佛弟子。
這個網站是我生活週遭唯一可以接觸到依循正法修行的弟子群落,憶念這裡,佛陀,佛法,佛弟子,三者都可以具足。
我個人很少憶念戒,所以沒差。
佛陀和那時的佛弟子都已作古幾千年,憶念他們當然很好,但如果能憶念在世的佛弟子,是可以凝聚向心力,且效果也很好的作法。
發表於 : 2008-11-13, 14:01
由 建山明
husam 寫:我個人很少憶念戒,所以沒差。
“没差”,什麼意思?husam法友 應該是持戒的吧。於此,請諸位法友討論一下:
持戒與念戒有什麼區別?
發表於 : 2008-11-13, 14:53
由 rostov
念戒為持戒的前導,現有念而導致行,念為內心預覽,而後心行,而後身行。
戒的好處必須由實際行持來體驗,在阿姜李的覺醒之翼網站文章中提到,戒和破除自我認同的關連性。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Talk/LeeCraft2.htm
如果不意念,就不會有機會思考其意義,若不思考其意義,就難以有動力去執行。若不行動持戒,則沒有機會阻絕自我認同的無明幻覺。
所以,念戒有助於解脫,而且是重要助緣。
發表於 : 2008-11-13, 15:29
由 建山明
謝謝General Rostov法友的解答!那麼,一個持戒者,必然是念戒的;持戒以後的念戒,有兩個作用,一是提醒自己不要犯戒,二是鼓勵自己精進持戒。
發表於 : 2008-11-13, 22:06
由 husam
potato 寫:“没差”,什麼意思?husam法友 應該是持戒的吧。
不好意思,我是不持任何戒相的。
剛開始學佛我的確對於持戒相是相當熱情的。
如果法友對於我不持戒相的理由有興趣,可以看看我過去開的主題{欲跟貪可以分開嗎???},謝謝。
其實自律會比持戒相更可貴,個人觀點。
發表於 : 2008-11-14, 17:10
由 建山明
husam 寫:發表於: 星期六 九月 23, 2006 7:52 am 主題: 欲跟貪可以分開嗎???
我可不可以說,我只要去貪,但不用去欲,依然能在修行上有所成就呢??打個比方,如果我想交女朋友,這是屬於欲。若哪一天,女友說要分手,我卻死也不肯分,要分就同歸於盡....這就是貪。所以我只要去貪就行了。
我想交女朋友,可是若女朋友想跟我分手,我也許會試著挽回,可是若真的無法挽回,我一個人也能自由自在,毫無牽掛,直到找到下一個女友....甚至一生孤苦伶仃也無所謂....所以我依然可以做很多世俗的 (譬如打牌,喝酒,聊天),可是我的心永遠在冷靜,無起伏的狀態。這樣煩惱就比別人少多了。
類似這樣子的去貪,應該就是佛教修行的目的沒錯吧。所以不論比丘或在家,都能成就非常高的佛道,這樣說,我覺得應該是沒錯。換句話說,在家人的心也可能修得比比丘還不易動搖。
你以前那個主題的討論串已很長了,我就看一下主帖吧。你在主帖提出“欲”“貪”兩個概念,我認為,“欲”即“貪”,“欲”“貪”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按你所說的意思,應該是:“世俗”與“貪欲”可以分開嗎?
就是說,你認為自己可以做許多世俗的事(交女朋友,打牌、喝酒、聊天,等等),但在做事的過程中不生起貪欲。按你的表述,好像還是一些設想,是不是真的能做得到這樣呢,那就應當修習四念處,自己去如實觀察吧。單憑設想,只是一時的“自欺”而已,你說服不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