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 (共 6 頁)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多年的討論,大家已經不約而同地走到了渡口
發表於 : 2008-07-19, 17:00
由 freshman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多年的討論,大家已經不約而同地走到了渡口,關鍵的下一步--如何實際操作?就要呼之欲出了。
萊特賀爾 寫:(菩提尊者.譚尼沙羅尊者都譯成:pract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hamma 後一位尊者演講時也說過pratice the Dhamma in line with the Dhamma(兩個 Dhamma?)!)引文後句的句型比前句完整。第一個Dhamma是可實踐的,而且它符順第二個Dhamma。接下來的問題是:第一個Dhamma及第二個Dhamma是什麼?
Dogbert 寫:第一個部分是「行法」,行什麼「法」呢?
希拉 寫:「法次法向」的含義,還可以參考「雜阿含第一經」來看,也有法友貼出相關的修法篇意,譬如,「於五蘊、緣起十二支向滅、離欲」…等。還有一經說:「比丘心與無常想俱 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都在討論同一個修法的問題。
朝此努力,必有收獲。
發表於 : 2008-07-20, 12:47
由 建山明
freshman 寫:發表於: 星期四 十月 19, 2006 8:26 pm
主題: 四預流支與八正道
有部最早期的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二中對‘法隨法行’的說明:‘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于此中行,名“法隨法行”。……’
freshman 寫:發表於: 星期二 七月 15, 2008 5:58 am
主題: “法次法向”“法次法”“次法”?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二:“雲何名爲法隨法行。謂彼旋環如理作意。審正觀察深妙義已。便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謂信精進。及念定慧。彼于自內所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修習堅住。無間修習。增上加行。如是名爲法隨法行。精進修行。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
大家注意上面的“修習堅住。無間修習。增上加行--五勝善法。謂信精進。及念定慧。”
其中的“精進。及念定”是不是很熟習啊?世俗八正道當中的“正精進,正念,正定”啊!
解悟法友 認為,“五勝善法”的“精進。及念、定。”是世俗八正道當中的“正精進,正念,正定”,那麼“五勝善法”的“信、慧”相當於世俗八正道當中的“正見”吧。所以,解悟法友 認為,“五勝善法”屬於世俗八正道,是“隨法”,是這樣吧。“五勝善法”是“隨法”,那麼什麼是“法”呢?從《法蘊足論》的這段解釋,只能說這裡的“出離遠離”是聖八正道,是“法”。--法(出離遠離,聖八正道)隨法(五勝善法,世俗八正道)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
上述《法蘊足論》的這段解釋,與
《法蘊足論》卷二中對“法隨法行”的說明:“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是兩種不同的解釋。
上述《法蘊足論》這樣兩種不同的解釋,呵呵,恰與
http://arts.cuhk.edu.hk/~hkshp/scholar/WenJinKe/l08.htm 介紹的
《攝大乘論.無性釋》卷二的解釋:「法隨法行者,『所證』名『法』,『道』名『隨法』,隨順彼故。又,『出世道』名『法』,『世間道』名『隨法』,」是同出一轍。
發表於 : 2008-07-20, 14:54
由 建山明
《法蘊足論》被認為是有部最早期的阿毗達磨,它在卷二中就對「法隨法行」提出了解析式的說明:「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
《婆沙》的同一段文字,對所謂「法」「隨法」的意義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有很清楚的說明:
問:何故涅槃獨名為『法』、八支聖道名『隨法』耶?
答:於諸法中,涅槃勝故,生老病死,不能侵故,獨得『法』名。八支聖道,次彼、順彼,如王大臣,故名『隨法』。故契經說:『一切法中,涅槃最勝;有為法中,聖道最勝。』
《足論》《婆沙》論書的解釋,概括地說就是:“法”指最勝的法,即涅槃;“次法”指次於、隨於涅槃的法,即八正道。但這種解釋在原始經典《雜阿含》裡是找不到依據的。
《雜阿含》有哪篇經把涅槃特稱為“法”、獨稱為“法”呢?有哪篇經把八正道指稱為涅槃的“次法”呢?沒有吧!
發表於 : 2008-07-20, 15:32
由 建山明
lkjh 寫:發表於: 星期一 七月 14, 2008 9:57 am
主題: “法次法向”“法次法”“次法”?
不好意思喔,建山明法友,是你自己錯誤解釋了,我在前幾頁自己寫到
lkjh 寫:文章的主旨是--涅槃是法,聖道是次法,文中最後以滅盡向是法次法向的經文,作為法次法向並非簡單的[一法接著一法]的證明
這段文當然是指溫先生的的文章認為
法次法向中的「法次法」並非簡單的[一法接著一法],這個也需要解釋嗎?
請 lkjh法友 自己辨別一下,你上次說的那句話“
法次法向並非簡單的[一法接著一法]”,這次說的這句話“
法次法向中的‘法次法’並非簡單的[一法接著一法]”,兩次說的兩句話是一樣的嗎?是不一樣的吧。--我只是指出你上次說的那句話,是錯解了楊、陳兩位居士的解釋,楊、陳兩位居士是把“法次法”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不是把“法次法向”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
發表於 : 2008-07-20, 17:13
由 freshman
potato 寫:解悟法友 認為,“五勝善法”的“精進。及念、定。”是世俗八正道當中的“正精進,正念,正定”,那麼“五勝善法”的“信、慧”相當於世俗八正道當中的“正見”吧。所以,解悟法友 認為,“五勝善法”屬於世俗八正道,是“隨法”,是這樣吧。“五勝善法”是“隨法”,那麼什麼是“法”呢?從《法蘊足論》的這段解釋,只能說這裡的“出離遠離”是聖八正道,是“法”。--法(出離遠離,聖八正道)隨法(五勝善法,世俗八正道)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
上述《法蘊足論》的這段解釋,與
《法蘊足論》卷二中對“法隨法行”的說明:“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是兩種不同的解釋。
上述《法蘊足論》這樣兩種不同的解釋,呵呵,恰與
http://arts.cuhk.edu.hk/~hkshp/scholar/WenJinKe/l08.htm 介紹的
《攝大乘論.無性釋》卷二的解釋:「法隨法行者,『所證』名『法』,『道』名『隨法』,隨順彼故。又,『出世道』名『法』,『世間道』名『隨法』,」是同出一轍。
我上次問你的問題你還沒有回答呢。:)
發表於 : 2008-07-20, 18:11
由 lkjh
potato 寫:
請 lkjh法友 自己辨別一下,你上次說的那句話“法次法向並非簡單的[一法接著一法]”,這次說的這句話“法次法向中的‘法次法’並非簡單的[一法接著一法]”,兩次說的兩句話是一樣的嗎?是不一樣的吧。--我只是指出你上次說的那句話,是錯解了楊、陳兩位居士的解釋,楊、陳兩位居士是把“法次法”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不是把“法次法向”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
其實我指的根本不是楊、陳兩位居士說了什麼,我的[文中所說]指的自然是-文章的作者-溫金柯先生的看法,反正,這純屬溝通的問題,講一講就好了。
發表於 : 2008-07-26, 00:43
由 lkjh
potato 寫:請 lkjh法友 自己辨別一下,你上次說的那句話“法次法向並非簡單的[一法接著一法]”,這次說的這句話“法次法向中的‘法次法’並非簡單的[一法接著一法]”,兩次說的兩句話是一樣的嗎?是不一樣的吧。--我只是指出你上次說的那句話,是錯解了楊、陳兩位居士的解釋,楊、陳兩位居士是把“法次法”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不是把“法次法向”解釋為“一法接著一法”。
上次說的那句話跟這次說的這句話自然是一樣的,因為,兩句都不是指楊、陳兩位居士的說法,而是指文章作者的說法。
發表於 : 2008-07-27, 13:21
由 建山明
freshman 寫:freshman 寫:發表於: 星期日 七月 13, 2008 5:45 pm
主題: “法次法向”“法次法”“次法”?
接下來,我要問你的是:
你們所謂的--按照次第,一法一法的修習,在實際操作上,是不是要:今天(或現階段)修這個法,等這個法修好後,明天(或下一個階段)再去修下一個法?
上次問你的問題你還沒有回答呢。:)
謝謝 解悟 提醒。日常生活可以有一個時間表,但是修行並不需要安排時間表,修行的進度是不能事先規劃好的。法與法的關聯、次第,是在修行中自然體會、自然表現出來,佛陀傳授的道跡,是向導,不是規劃。不是去搞一個修行計劃,“等這個法修好後,再去修下一個法”,而是一個法修習滿足,精進,自然增進修習下一個法。
再說,也不是規定“一個法一個法”這樣機械地修習,如《雜》1106 經:
比丘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釋提桓因復名千眼?”佛告比丘:“彼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聰明智慧。於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復名千眼。”
發表於 : 2008-07-27, 18:50
由 freshman
所以說,將四預流支當中最重要的“法次法向”解釋成“按照次第,壹法壹法的修習”,不但等於是說了“白話”--說了等於沒說。同時,還有誤人慧命的過失:
慘見《雜》292 經,就會順理成章地解讀成:先修習“無明援行”,等修習滿足“無明援行”後,再進修“行援識”等等,這顯然是不對的。
發表於 : 2008-07-29, 17:13
由 housyang
「四預流支」是作為入流於「聖道」的前行道,雖然還是屬於世俗法,不過已經是屬於趣向於聖道的分水嶺了。所以說在修學上的定義,是有限度及範圍的。見解雖然有各別上的差異,但是對趣向於聖道及向於無漏解脫的目標,應該是一致性而沒有差別。所以在定義上的準則也確定是一義一味的。
「親近善士」當然是「四雙八士」,「聽聞正法」也當然是「四聖諦」,「內正思惟」除了個別的正法要,也必然要完整的「正思惟於四聖諦」。「法次法向」是向於無漏聖道的前行道,於「內正思惟」的次第中,對於完成聖道的目標、以及苦滅道跡,也已經過如理的思惟,而如實的依循及修學,對於正法要有次第的依循,粗細、淺深個別不同的體驗,入於「隨信行、隨法行」。「行八正道,向於涅槃」,對於這樣的過程及內容,作為定義,與「契經」所說於「五蘊」向厭、離欲、滅盡,或者是於老、病、死向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次法向」的定義,對於他的過程、內容、目標,後學個人認為是一致性的,並無差別。
建山明 法友對於修行體驗的見解,後學個人是認同的,也體驗過。不過法友所說「一個法修習滿足,精進,自然增進修習下一個法」,感覺上修行是有次第的分開,這在後學個人的體驗與見解上是稍有差異。可能是屬於對文字知識表達上思惟的不同吧。在「法次法向」中的修學比較屬於「實際體驗」的範圍,對於「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應該是一義一味的,所以入流於聖道的「觸證」與內涵的標準,才會是相同的。
以上僅是後學個人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