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在爬討論區文章時,看到有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爭論,
把我看糊塗了
請問原始佛法到底有沒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呢?
如果有,請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如何運作的呢?
同學問我沒有一個賞善罰惡的主宰,怎麼會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
本來我想說,種善因自然得善果
但是過去做的善行,為什麼會成為現在或未來福報的原因呢?
過去做的惡行,為什麼會成為現在或未來苦報的原因呢?
兩者到底有什麼連結呢?
小弟百思不得其解,望諸位法友能幫助解答小弟心中的疑惑
請教善惡果報的問題
感謝指教,不過我想我還是將焦點集中在比較明顯且大眾能接受的善惡觀比較好@@boy650623 寫:QQ!!
就我所知惡跟善,會因時因地因人,而有不同。
這並不是沒有善惡的觀念,而是要超脫善惡的框框。
所謂的善是指?
所謂的惡是指?
自殺算惡行嗎?為什麼佛陀也許可,他的弟子以刀自盡?
放生算善行嗎?放生一條蛇?會有多少小鳥受害呢?
扯遠了,凡事不要下定論就一定是善或惡,
所謂的善是對你?我?或他?
所謂的惡是對你?我?或他?
扯遠了慚愧@@!!
例如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擄人勒贖等,通常不會被歸類為善行
持戒、布施、善語等等,通常不會被認為是惡行
凡事當然不能貿然下定論,但是人有時必須要從現有的線索作判斷,如果還要考慮「我救了某甲,某甲將來長大會不會殺人?」,那這樣只會無所適從。
「善惡有報」的主要法理是與「自我感」有關聯,即便原始佛法倡導「無我論」但還是認定有「善惡業報」的存在,譬如,聖者們斷絕惡行,因此故,才有聖者們不入三惡道的說法,原始佛教的聖者們在修行過程中都是經過「去惡向善」的過程。
關於「善惡有報」也不須想得太遠,就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摸索,即可確知--從有限的現世資料中,即可獲知,這也是認識原始佛法的一種過程。
比較簡單的「善惡有報」的思考,可以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開始,這也是佛陀教導「聖戒自通」之法的一種思考,如雜阿含1044經: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麤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關於「善惡有報」也不須想得太遠,就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摸索,即可確知--從有限的現世資料中,即可獲知,這也是認識原始佛法的一種過程。
比較簡單的「善惡有報」的思考,可以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開始,這也是佛陀教導「聖戒自通」之法的一種思考,如雜阿含1044經: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為說自通之法。諦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於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於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婬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離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麤言。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起罵辱。是故於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綺語。他亦如是。云何於他而作綺語。是故於他不行綺飾。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為聖戒。」
不過,佛教中的聖者們,還有一種確定「善惡有報」的特殊方式,那就是開發「宿世智」。當然,先不要急著肯定或否定這種「宿世智」的事情,而是先看看這種傳說到底是怎樣的情形。佛教的聖者們有一種看法就是認為「宿世智」這是一種確定是否有「過去世」與「善惡業報」的最好方式。
譬如,雜阿含(九一四)經文記載,有一次佛陀遇到一位印度的聚落主,聚落主受人指使利用因此惡意使用言語為難「佛陀應該希望所有人的福利增加,如果是的話,那麼為什麼還要在人間鬧饑荒的時候出來托缽乞食而減損所有人的福利呢?」
但佛陀回答:「我回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有一人佈施一比丘,因此福利有所減損而變窮困,一個人的福利會減損有其因緣,捨其福利減損的因緣而亂說錯誤的見解指責他人,必如鐵槍落水,直入地獄。」
這番回話嚇得聚落主立刻道歉,因為,當時的人也深信一些良好修行者具有「宿世智」這種能力的看法。當然,也許是因為佛陀回話中透露一種這是「理所當然」的堅定態度與言語,使人信任或許真有其事。
所以,原始佛教的聖者們,在內部的修行來說,最主要是透過這種方式了知前世因緣、輪迴與善惡有報的事實存在。
譬如,雜阿含(九一四)經文記載,有一次佛陀遇到一位印度的聚落主,聚落主受人指使利用因此惡意使用言語為難「佛陀應該希望所有人的福利增加,如果是的話,那麼為什麼還要在人間鬧饑荒的時候出來托缽乞食而減損所有人的福利呢?」
但佛陀回答:「我回憶九十一劫以來,不見有一人佈施一比丘,因此福利有所減損而變窮困,一個人的福利會減損有其因緣,捨其福利減損的因緣而亂說錯誤的見解指責他人,必如鐵槍落水,直入地獄。」
這番回話嚇得聚落主立刻道歉,因為,當時的人也深信一些良好修行者具有「宿世智」這種能力的看法。當然,也許是因為佛陀回話中透露一種這是「理所當然」的堅定態度與言語,使人信任或許真有其事。
所以,原始佛教的聖者們,在內部的修行來說,最主要是透過這種方式了知前世因緣、輪迴與善惡有報的事實存在。
雜阿含(八八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學三明。何等為三。
謂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
云何無學宿命智證通。
謂聖弟子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數成壞。
我及眾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性.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
.如是久住.如是受分齊。
我及眾生於此處死.餘處生。
於餘處死.此處生。
有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
受種種宿命事。皆悉了知。是名宿命智證明
......
以上
無學:係指證得阿羅漢果位之聖者
......
因果的定義
簡單的講就是
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
罵別人就是罵自己
佔別人便宜就是佔自己便宜
.....
因果大都不會做了就立刻報應,
因為如果做了就立刻報應;那麼人世間應該沒有人敢為惡了(這樣還像是一個人世間嗎?)。
以上
末學不揣淺陋謬誤之處有請法友善知識斧正。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有無學三明。何等為三。
謂無學宿命智證通.無學生死智證通.無學漏盡智證通
云何無學宿命智證通。
謂聖弟子知種種宿命事。從一生至百千萬億生。乃至劫數成壞。
我及眾生宿命所更如是名.如是生.如是性.如是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
.如是久住.如是受分齊。
我及眾生於此處死.餘處生。
於餘處死.此處生。
有如是行.如是因.如是信。
受種種宿命事。皆悉了知。是名宿命智證明
......
以上
無學:係指證得阿羅漢果位之聖者
......
因果的定義
簡單的講就是
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
罵別人就是罵自己
佔別人便宜就是佔自己便宜
.....
因果大都不會做了就立刻報應,
因為如果做了就立刻報應;那麼人世間應該沒有人敢為惡了(這樣還像是一個人世間嗎?)。
以上
末學不揣淺陋謬誤之處有請法友善知識斧正。